孙玉红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心血管内科白敏聪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心血管内科张润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栗冬梅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刘利平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史宏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心血管内科常文华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剧仲华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杜密稳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李小芳
主任医师
3.3
郝世同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李曼琴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王一鳞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赵文奇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左芳芳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董强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丁雪波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荣小伟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马建平
主任医师
2.9
中医心内科曹海宏
副主任医师
3.2
最近,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疯传《可怕的心脏支架》《心脏支架四宗罪》等文章,使广大市民和心脏病患者及家属对心脏支架和支架手术本身产生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很多非心脏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也对此项技术产生了怀疑,以致于很多患者延误治疗,造成患者发生各种不良心脏事件。为此,作为心脏病专业工作者,笔者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针对目前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特此正解心脏支架及支架手术如下: 1. 支架手术是否过时了? 1977年德国医生Andreas Gruenzig在瑞士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手术(PTCA),1984年中国进行了第一例PTCA。现在世界上第一例施行PTCA的患者尚存于世间,但为其施行手术的医生却已因空难离世。1986年才有了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支架手术,2000年以后才有了药物洗脱支架。此后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用于改善冠心病引发的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梗死。目前,心脏支架手术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美国每年就有100多万例心脏支架手术,国内目前每年心脏支架手术数量超过30万,位居全球第二。冠脉支架手术因其快速、持久开通冠脉血管的优势,挽救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此,支架手术并未过时,而是广泛应用于临床。 2. 血管狭窄是否都需要放支架? 很多市民认为,做完冠脉造影之后,只要血管有狭窄,医生都会给放上支架。在心脏表面有三条主要的动脉血管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相当于汽车发动机本身的“油路”。油路堵塞则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这三支主要的冠状动脉任何一支血管主干狭窄超过50%即可诊断冠心病,但血管狭窄一般需要≥70%才考虑植入支架治疗。当然也要考虑病变血管的数量、血管狭窄的部位是近端还是远端、血管硬化的程度是否允许支架通过等因素。因为血管狭窄的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临床医生用肉眼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不同术者之间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血管狭窄程度在60%-70%的临界病变,可能需要多名医生协商后共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或采用血管内超声、冠脉内压力导丝等特殊器械进行评估后,患者心肌缺血的证据充分时,或患者通过强化药物治疗临床症状不能很好控制时,才考虑植入心脏支架。 3. 放支架好还是心脏搭桥好? 冠心病目前有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即血管内植入支架)和外科搭桥手术,三种方法各有其适应症。在患者做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可决定下一步要采用的治疗方案。对于冠脉狭窄程度<70%的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只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戒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冠脉血管狭窄不会很快进展。但对于狭窄程度≥70%的局限病变患者,可以通过植入支架的方式解除冠脉狭窄、缓解心绞痛、降低以后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造影提示严重三支血管狭窄,尤其是冠脉左主干部位(相当于大树的树根部位)狭窄,血管严重钙化预期支架不能通过的病变,血管严重扩张或血管瘤的病变等,多需要外科开刀行心脏搭桥手术。所以,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的对象不同,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患者的全身合并疾病情况及年龄、经济条件等,向患者或家属提出下一步的治疗建议,但最终决定权在患者或家属本身。 4. 进口和国产支架有何区别? 目前,临床应用的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主要有乐普、火鸟、爱克赛尔等品牌,但国产支架目前仍为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进口支架包括雅培公司的Xience系列、美敦力公司的Resolute系列及波士顿-科学公司的Element系列,均为第三代药物洗脱支架。新一代支架无论在支架内再狭窄,植入支架后晚期支架血栓发生率方面,还是支架工艺、支架显影效果,支架通过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价格方面每个进口支架较国产支架贵近7000-10000元。但第二代支架在国内广泛应用多年,其确切的疗效已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所以第二代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不容置疑,因其价格较便宜故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5. 放完支架冠心病就治好了吗? 部分市民误认为植入支架后就停不了药了,不做支架还好,做完支架就要吃一辈子药。对于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确诊后即刻就开始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降脂药),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的药物,绝大多数药物需要终身服用。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为了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需要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商品名为波立维)这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年,1年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所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终身服药的并非是否植入支架,而是患者的冠心病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治疗时间。需要强调的是,氯吡格雷这一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但此药并非仅仅用于植入支架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是否植入支架,都需要长期应用一段时间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6. 支架有没有“寿命”? 很多患者担心支架植入人体后过几年就“老化”了,还有人认为支架过几年就“折断”或者“脱落”了。那支架到底有没有寿命?病理学研究发现,支架植入人体血管后,约4周后部分患者支架即被血管内皮完全覆盖,绝大多数患者在1年内完全达到内皮细胞完全覆盖金属支架小梁,再无金属支架丝裸露于血液中,发生支架血栓的概率就会明显降低。这也是植入支架后服用1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因。支架表面被新生内皮完全覆盖后,此时支架成为血管壁的一部分,起到支撑血管的作用,将伴随患者一生,所以植入血管的支架是不能被取出的。如支架术后1年复查造影支架未被内皮完全覆盖,仍需适当延长上述药物的服用时间。成功植入体内的支架也不会脱落,患者可安心活动,放心参加各项运动。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人体对支架的排斥现象。 7. 支架手术本身有何风险? 严格说来,心脏血管植入支架并不需要外科开胸和全身麻醉,因此并不能称为手术,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操作”(Procedure)。医生局部麻醉后经皮肤穿刺动脉(胳膊或大腿根部),在X线下通过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等器械,对冠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植入支架,使血管管腔恢复,血流重新通畅。整个操作过程患者意识清醒,一般无明显自觉不适。普通病变的手术时间一般约需1小时余,术后需要对血管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4-6小时,穿刺大腿的患者需卧床6-12小时。一般术后1-2天患者即可痊愈出院。单纯冠脉造影的死亡风险在万分之一左右,植入支架的患者操作死亡风险约为千分之二。高危患者包括高龄、合并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部、冠脉多支多处狭窄、女性等患者。 总之,以心脏植入支架为代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是一项成熟、科学的医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挽救了大量危重、复杂心脏病患者,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广大市民应科学、理智、客观看待这一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使先进技术更好服务于人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海澄心电图正常不等于没病经常有患者问我,心电图完全正常,是否意味着没有心脏病?我会直接回答“不是”。患者接着就会问,心脏都有病了,心电图还能正常么?我也会直接回答说“能”。患者常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要从心电图开始谈起,所谓心电图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心脏要把经过胃肠道充分吸收养分和经过肺脏充分吸收氧气的有营养的血液泵向全身,保证全身组织的养分和氧气供应,这个不知疲倦的血泵其实是个电泵,电源来自于心脏自身发出的生物电。依靠体表胸前和四肢上的电极可以描记心脏的电活动,记录出来的图形就叫心电图。心电图应用于临床至今已经111年了,爱因托温因把心电图应用于临床在90年前(1924年)获得了第一个临床相关的诺贝尔医学奖。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的发电情况、电脉冲的发放次数(正常情况下是每分钟60~100次)、电的传导情况,诊断心律失常最拿手;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心电波形的变化反映心腔的大小、有无缺血坏死、有无电解质紊乱等,当然主要是靠推测。正像”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一样,当你心脏病正在发作时,心电图可以记录到不正常,但有时持续时间可以很短,医生很难那么及时、那么巧地抓住犯病时的心电图,等记录时很可能你的心脏已经恢复正常了,心电图就会呈现假阴性,也就是说描记出正常心电图。医生常常会把你犯病时的心电图与你不犯病时心电图相比较,这样更容易比出异常,或是把有症状的心电图与用药或休息后症状消失时的心电图做对比,这种动态的心电图演变才最有临床诊断价值。既然普通的心电图检查不能完全说明心脏的健康状况,那我们应当如何得知我们的心脏是否健康呢?对于心电图正常、但自觉有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医生会建议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带上一个心电图记录的盒子,昼夜描记心电图,相当于警察“蹲坑”24小时来捕捉犯罪(心脏病发作时抓个现行),这期间只要你有发作,动态心电图就会记录下来。当然你也要认真记录日志,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你有什么不适,当时在做什么,医生会结合此时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时候医生还会建议你做“运动心电图”,也就是平板运动试验,通过运动把心脏潜在的健康问题诱发出来(包括缺血和心律失常)。当然,心脏的检查还远远不止这些,有时候还会用到能直接观察血管形态的冠脉CT或冠脉造影,以及反映心脏结构、功能的超声心动图等。因此,需要强调,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正常并不代表你没有心脏病,特别是对于有胸闷、胸痛、心悸等不适症状的患者,更需尽早到心内科门诊进行详细的检查以了解心脏是否存在异常。心电图异常不等于有病前面发文说了,心电图正常不等于没病,而且要写一个姊妹篇,就是这个“心电图异常不等于有病”。这两种观点属于来看病患者的两个极端。有些患者明明有病,而且病还不轻,可他偏偏就是不重视,不遵照医嘱,竟酿成大祸。而另一些人,你告诉他明明没病,可他偏偏疑神疑鬼,四处就诊,又是门诊,又是住院,做遍了各种检查,仍不甘心,大有不查出大病誓不为人之势。当然,在后者的诊治过程中,某些家人、甚至医生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一方面是他们受知识所限对该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诱发甚至加重了患者的疑病症。前天就有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在老公和儿子的陪同下专程从遥远的彩云之南赴京看病,从她戏剧般的描述来看就基本猜出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果然,几次住院和门诊检查的各种结果,包括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各种化验、甚至冠脉造影等均无异常发现。起因是体检时的一份心电图,医生告诉她不正常,T波改变,属于心肌缺血,冠心病。于是当天就吓得睡不着觉了。随着去医院看病的次数越来越多,不同医生的解释也大相径庭,病人心里的疑问也自然越来越大,症状也相应地越来越明显了,渐渐出现了胸痛、心慌,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也越来越难忍受,于是乎这一年多来抑制不停地奔波于各类医院。我仔细分析了她体检时的第一份心电图,当时毫无症状,纯粹为体检而做,在下壁导联和部分胸前导联确实可见T波低平、倒置,结合症状与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早发家族史)均为阴性,考虑这些心电图改变属于非特异性的改变,没有任何临床意义,只是会建议不适时随诊、定期复查即可。即便她平时有胸痛、胸闷的症状,也顶多让她做一个运动平板试验,如果阴性彻底打消她的顾虑,如果阳性(很可能是假阳性),做一个冠脉CT筛查即可。在临床上,由于心电图的某些改变被无辜戴上冠心病帽子的病人还真是不少,甚至有专家略带夸张的说“80%需要摘帽”,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毋庸置疑,心电图迄今仍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一定要观察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例如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这些改变,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而心电图这些改变不再出现,这样的动态改变才能诊断心肌缺血。平板运动试验正是应用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比较发作前后的心电图动态改变得以诊断。医学上也有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这常常在连续的心电监测中能反映出来,需要专业的医生才能诊断,重点也是动态的心电图改变。因此,单纯凭一份心电图的简单改变诊断心肌缺血实在不靠谱儿,更不能随意扣上冠心病的帽子。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医生如果发现特异的心电图改变,提示你属于某些疾病,决不能不信。比如说医学上有一个Wellens综合征,患者胸痛已经缓解后做心电图仍然会有ST段和T波的改变,提示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近端很可能存在严重的狭窄,如果你执意不听医生的话,那是相当危险的。医生和患者都要不断学习,碰到专科的问题如不是很清楚,建议转诊到专科医生处进行进一步诊治。
冠脉CT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通过CT扫描判断冠脉是否有狭窄,它仅仅是一种检查手段,即使发现病变也无法处理;冠脉造影是一种手术,有相关手术的风险,但它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判断更加准确,发现病变后可以通过冠脉内植入支架消除冠脉狭窄;冠脉CT若无明显异常,无需再做冠脉造影;冠脉CT发现血管有狭窄,需再次做冠脉造影明确冠脉狭窄的程度。
总访问量 422,030次
在线服务患者 97位
科普文章 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