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认识抑郁症
1.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这个比喻并不妥当,感冒是一个自限性疾病,通常你不去管它,只要多喝水适当休息,它自己也能好起来。抑郁症虽然呈周期性发作,但大脑持续的病理性改变是存在的,只是你看不见。而且,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发作的周期会越来越缩短,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当然,大脑的器质性损伤也越来越深刻。 2.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上”、“心情上”的问题,是心理纠结的结果,言外之意,是性格缺欠、意志力薄弱、内心冲突、生活压力以及人际关系不畅的产物。这个观点只说对了一小部分。上述那些因素,有时可能是抑郁症的诱发原因,但并不是真正的核心原因,很多人都存在那些不良因素,但并没有患抑郁症,而且,一般抑郁症患者在首次发作后,通常就是没有什么环境和心理的诱发刺激,也会不断的反复发作,这个机制,专业上叫做“点燃效应”,就是说,开始有些环境的诱因,一旦某个因素被“激活”后,就会不断地“点燃”之后的发作程序,而这个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遗传上先天就“设定”好的。 3. “我什么都明白,所以我不是抑郁症”。抑郁症患者通常认知上的问题不明显,也就是说,他们始终是“清醒的”。所以,抑郁症不是思维上的病,而是情感上的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情糟糕,这本身就是轻、中度抑郁症的特征。 4. “我没什么可愁的,只是睡不好觉,所以我不是抑郁症”。有一些抑郁症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低落,但通常会感到失去原有的兴趣。绝大部分患者会有睡眠障碍或者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如头痛、背痛、胃肠不适等等。查无实证的躯体不适,很多和情绪问题(抑郁、焦虑)有关,这些人辗转各大医院综合科室,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实际是抑郁和焦虑等问题所致。 5. 抑郁症有多普遍?以一年为跨度来统计(年患病率),保守的调查结果显示,100个人当中有3~4个人患抑郁症,以人的一生为跨度来统计(终生患病率),可达10~15%。你自己可以计算一下中国有多少抑郁症的患者。其中,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一倍。 6. 抑郁症患者有多少人自杀?保守的估计,大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观念或自杀未遂的行为,约有5~10%的人最终自杀身亡。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200多万人自杀未遂。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7. 可以肯定地说,抑郁症是大脑的疾病。有很多科学研究证实,抑郁症存在着大脑器质性的改变,只是现有的检测手段还不足以常规地发现这些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大脑的某些化学物质,甚至有很多研究发现大脑的结构也存在着病理性改变。 8.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需要吃药。尽管有证据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样能够缓解和治疗抑郁,但心理治疗通常需要比较复杂持续的干预技术,在现有的条件下,要获得这种医疗服务在我国仍然比较困难,心理治疗也只是针对那些轻、中度的抑郁症。对于严重的以及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还有那些反复发作、心理冲突不明显、躯体症状严重甚至带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 9. 很多人认为,药物会有严重的副作用,伤害大脑。其实有很多证据证实,药物能够保护大脑细胞免受伤害。任何一种药物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致命危险的发生率通常比空难的几率大不了多少。不管怎样权衡利弊,及时地进行药物治疗都是必要的。还有很多人只迷信中医中药治疗,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没有一种中药被证明能够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副作用或许很小(也未必),但没有效果也等于没用。 10. 最后,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大约有80%的患者通过系统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或痊愈。
劳成明 主治医师 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1329人已读 - 精选 让头脑健康食物
每天食用绿叶蔬菜(菠菜等) 每天食用其他蔬菜(胡萝卜、番茄等) 每天至少吃一次坚果(松子、核桃等) 每周吃两次浆果(蓝莓、草莓等) 隔天至少吃一次豆类(绿豆、黄豆等) 每天至少吃3份全谷物(糙米饭等) 每周至少吃一次鱼(深海鱼等) 每周吃两次家禽(鸡等) 用橄榄油替换掉黄油(橄榄油) 每天1杯5盎司杯红酒(红酒) 避免这5类不健康的食物: 红肉 - 限每周一次 黄油和人造黄油 - 限制为每天1汤匙 奶酪 - 限每周一次 糕点和糖果 - 限每周少于5次 油炸或快餐 - 限每周一次
劳成明 主治医师 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901人已读 - 精选 精神疾病患者护理风险
患者自伤、自杀的风险 1. 情绪低落,与家庭、社会因素有关 一些抑郁症患者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长期情绪低落,不能自拔,认为自己不能面对时间的一切,只有一死才能解脱,这类患者一般都有自杀的危险。 2. 受幻觉妄想支配 还有一些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和妄想的支配,总是可以凭空听到或感觉有人让他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而自己对此还深信不疑,动作上就会不由自主的跟随,从而形成自伤自杀的后果。 防范护理措施: 1.与患者做好沟通,时刻洞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并做好相关防范措施和心理疏导。 2.保证患者周围环境安全,收集患者及家属带进病区的危险物品。不给有自杀自伤意向的患者提供任何机会和工具。 3.对情绪低落的患者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工娱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能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开阔他们的心境。 4.对于严重受幻觉、妄想支配的患者,要留家属或专人监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并保证患者能量的摄入。 5.确保患者按时按量用药。严防患者藏药,为达自杀目的积少成多一次性将所藏药物吞服。 患者暴力行为的风险 1. 精神运动型兴奋 精神运动型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精神运动型兴奋的发生容易使患者去伤害攻击他人,从而对周围环境和自身都造成伤害。 2. 受幻觉妄想支配 一些患者会跟随幻觉和妄想的内容去毫无目的的攻击伤害他人。 3. 不愿意住院 许多精神病患者都不是自愿住院治疗,他们刚来医院时都是非常抗拒的,因此会在肢体上进行强烈的抗争,期间可能发生暴力行为。 防范护理措施: 1.将患者安置在重点病室,24小时专人管理。 2.注意患者接触的态度,减少激惹因素,提高防范意识,切勿单独与患者同处一室,防止受伤害。 3.对言语增多或激惹性较高的患者加强引导,稳定其情绪。 4.极度兴奋、躁动、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 患者走失的风险 1. 无自知力,定向力障碍 一些患者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疾病,并且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很模糊,此类患者往往会毫无目的的出走,一旦出走便很难寻回,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去哪,完全是无目的性的。 2. 不愿意住院 许多精神病患者不喜欢精神科封闭形式的治疗,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脱离医院。 防范护理措施: 1.平时与患者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2.管理好病区钥匙,保证病区门窗的封闭性。 3.对于病区突然变化显著的患者要多留心,防止他们为达到出走目的,刻意讨好医护人员,取得信任。 4.对于意识不清,无自知力的患者要有专人监护。防止他们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走失。 5.外出检查、活动时要有足够的工作人员陪同,保证每位患者都在工作人员的视线内。 6.发生患者出走行为后,要及时派人进行寻找,并与患者家属联系,必要时拨打110协助寻找,将患者寻回后不可责骂他们,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告知他们疾病的严重性,做好健康教育。对于强烈不愿意住院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 药物副反应带来的风险 抗精神病药物有许多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有:嗜睡、口干、胃肠道反应、心慌、尿频、尿猪留、便秘、体位性低血压、血液化验结果异常、锥体外系反应…… 防范护理措施: 1.对于服用药物剂量较大的患者,夜间巡视时要多留心观察呼吸、面色,必要时提醒患者更换卧位。 2.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 ①少量多次饮水 ②出现便秘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③不要长时间蹲于地上,平时上厕所起床时动作要缓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症状时,应及时坐下或躺下。请周围病友通知医护人员。 3.每天监测患者体温、呼吸、脉搏、大小便,异常及时遵医嘱处理。 4.定期对患者血液进行化验检查,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5.对于有锥体外系反应的患者,除及时用药物处理外,还要加强巡视,若患者出现肢体僵硬。为防止摔倒或坠床,可加闯档,必要时约束。此类患者进食时要严密监护,如吞咽困难,暂时禁食禁饮,以免噎食窒息。
劳成明 主治医师 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1431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我想来看看病调整下用药 就是工作压力大焦虑睡不着就是吃了药也睡不着 我就想让睡眠改善吃药稳定情绪总交流次数6已给处置建议
- 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衰弱。抑郁 申请开药………………………………………~… 想申请开药,麻烦医生了总交流次数10已开处方已给处置建议
- 抑郁症 22年7月23日因失眠来检查出中度抑郁+轻度焦虑。开了安眠药... 医生你好,目前我吃文拉法辛每天一颗有一个月了,曲唑酮半片一个多月。目前来说恶心的副作用有所消退,胡思...总交流次数20已开处方已给处置建议
- 控制不住想自杀,感到疲惫,对未来不抱希望 曾经有过突然的自我膨胀、自信爆棚导致某些因素诱发幻听,注意力... 是否要去门诊就诊,如何控制病情总交流次数6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女 20岁 情绪低落,控制不住情绪 最后交流时间 2021.11.13情绪低落,控制不住情绪 没有那种大脑蒙住都感觉了,也没 这个情况需要再去复诊吗?总交流次数10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浙江省 第236名
总访问量 202,178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3位
科普文章 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