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宝宝得了轮状病毒感染怎么办?
什么是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从潜伏期到出现症状10天后都有传染性,主要经由粪-口传播,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咳嗽等,多半1~2天后减轻,腹泻情况会持续3~8天,一天可能拉肚子多达十几次。大便呈稀水样,也可形容为“蛋花汤”样,且带有酸臭味,频发腹泻会导致脱水,假如严重脱水没有及时治疗则可能造成休克、酸中毒、大脑等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轮状病毒易爆发时间及人群? 轮状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发于秋冬季节,也有人叫“秋季腹泻”,发病高峰期大约是每年的10月到次年2月。轮状病毒是导致儿童急性肠胃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病程为5-7天,但有部分的宝贝会出现迁延性腹泻,或者一段时间的乳糖不耐受。几乎世界上每个大约五岁的小孩都曾感染过轮状病毒至少一次。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会逐渐增强,后续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因而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响。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怎么办? 轮状病毒属于一种自愈性的疾病,一般在几天之后就能逐渐恢复,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特效药,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后,整个病程大约会持续5-7天,对孩子的主要危害是脱水,预防和治疗脱水尤为重要,所以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们一方面要耐心等待,另一方面也要小心护理。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如何护理? 1、注意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宝宝腹泻非常容易导致脱水以及电解质的缺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含有电解质的液体。 2、注意清洁卫生; 有时家长或者宝宝感染,但是没有注意清洗双手就与宝宝接触,携带的病毒就可能互相传染,勤洗手最有效消除病原的方式!所以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无论大人孩子都要经常使用肥皂清洗双手。家长们帮宝宝更换尿布、处理完排泄物之后,也要记得及时洗手,除了加强洗手以外,爸妈也要将宝宝接触过的物品与活动范围彻底清洁消毒。帮宝宝清理完排泄物和呕吐物后,也要及时洗手。 3、预防继发乳糖不耐受 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程大约1周,但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腹泻的持续时间要长得多,这可能是继发乳糖不耐受导致的拉肚子。因为宝宝腹泻时,小肠粘膜受损,会导致乳糖消化不良,就会继发乳糖不耐受而腹泻的情况。 宝宝什么情况下该上医院? 宝宝如果有下列情况,就一定要就医: 每1-2小时就拉一次水样便,甚至更加频繁 持续12-24小时的呕吐 超过4小时没有排尿 囟门凹陷,眼窝凹陷,口腔粘膜干燥 哭的时候没有泪水、水摄入量减少 持续发热2~3天 精神萎靡不振、拒绝进食或喝水 大便带血 总之,当宝宝出现任何让家长觉得担心的异常表现,都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王洪哲 主治医师 科尔沁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5682人已读 - 精选 儿童夜磨牙症
综述目的 磨牙症是儿童口腔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复杂,可导致一系列的口腔及神经系统症状。夜磨牙症指以升颌肌反复性或持续性收缩为特征、在夜间发生的口颌面部运动,表现为睡眠中牙齿研磨或叩击,有时伴有声音。 综述方法 对与儿童夜磨牙症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与回顾,总结儿童夜磨牙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及治疗方法。 最新进展 随着肌电图、脑电图、多导睡眠监测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儿童夜磨牙症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咬合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神经生理及睡眠生理相关因素等。临床中最常用治疗方法是精神心理治疗和[合][牙]垫治疗。 总结 儿童夜磨牙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其病因及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夜磨牙症;病因;睡眠电生理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咬合因素 引言 1931年,Frohman首次提出磨牙症的定义,他将磨牙症定义为非生理功能的紧咬牙或磨动牙齿的异常现象。现认为在未进食的时候,白天或夜晚,不自主地将牙齿咬紧或不停地磨动牙齿,这种不正常的动作称为磨牙症[1]。 磨牙症是发生于口腔部位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儿童时期患病率更高,会对人体口颌系统及全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磨牙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夜间磨牙症和白天磨牙症,以夜间多见,常称为夜磨牙症。根据磨牙症的特点可分为磨动型、紧咬型和混合型。磨动型是兼有牙齿磨动和声音,紧咬型指不自觉地将牙齿咬紧,混合型则二者皆有。 夜磨牙症指以升颌肌(嚼肌、颞肌等)反复性或持续性收缩为特征、在夜间发生的口颌面部运动,表现为睡眠中牙齿研磨或叩击,有时伴有声音。磨牙时,上下牙彼此磨动或紧咬,使下颌正常休息位中断,属下颌副功能运动[2]。其产生的咬合接触属非生理接触,同时夜磨牙产生的巨大[合][牙]力,远远大于有意识咬合时产生的[合][牙]力,约为5~10倍,会对牙体组织、牙周组织、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咀嚼肌等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伤作用,导致牙列磨损、牙周创伤、TMJ损伤、肌紧张、肌痉挛以及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3]。因此,了解夜磨牙症的病因,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维持口颌系统健康和正常的咀嚼功能均能起到重要作用。 磨牙症的流行病学 磨牙症最早可发生在10.5个月大的婴儿,也就是说,在乳牙刚刚萌出不久,即可出现磨牙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磨牙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从儿童的14%~18%降低至成人的3%~5%[4-6]。并且,从儿童至成人,磨牙症有很强的延续性,研究表明,90%磨牙症患儿在成人后仍存在此症状。 许多学者对磨牙症的患病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法不是询问本人,而是咨询患儿亲属或客观记录。Reding等[7]对芝加哥的2290名学生和进修生进行了调查,受试者年龄为16~36岁,夜磨牙症的患病率为5.1%,男性患病率为4.6%,女性为6.2%。Glaros[8]调查了1052名学生,平均年龄为19岁,有磨牙症者323例,占30.7%(其中男性占50.8%,女性占49.2%)。在易新竹等[9]对2695名(男性1564名,女性1131名)青少年进行的夜磨牙症调查中,有夜磨牙症者266例(男性127例,女性139例),患病率为9.87%。Ohayon等[10]从英国、德国、意大利的158万人群中随机抽样大于15周岁的30057例样本,依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SCD)最低标准,临床问诊夜磨牙及其相关的睡眠、精神、神经疾患等情况,8.2%的受试者至少每周发生1次夜磨牙,其中半数受试者出现伴随症状;4.4%的受试者完全符合夜磨牙症的诊断标准。 已有研究显示,夜磨牙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①吸烟、饮酒及咖啡因滥用[10,11];② A型人格-焦虑[12,13];③睡眠障碍,如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中周期性四肢运动[5,10,14]。 磨牙症的病因学 长期以来,对于夜磨牙症的病因一直存在争议,临床上也没有特异的、获得足够科学证明和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咬合因素、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被广泛接受,近些年来,脑电图(EEG)、肌电图(EMG)、多导睡眠监测仪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磨牙症的病因有了新的认识。不少研究提示,夜磨牙症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和睡眠中的轻度觉醒异常相关,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信息传递介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异常也参与了夜磨牙的发生。中枢机制、咀嚼肌功能紊乱、睡眠呼吸障碍以及与睡眠时姿势的相关性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下面对磨牙症的病因进行阐述。 遗传因素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磨牙症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芬兰进行的一项长期、单卵双生及双卵双生双胞胎跟踪调查,研究了遗传因素对磨牙症的影响可信度,结果表明,性别参数呈高度差异,女性较男性好发,儿童期磨牙与成年期磨牙显著相关,磨牙症总体表型差异归因于遗传因素的百分比,分别为:儿童期男性为49%,女性为64%;成年期男性为39%,女性为53%[15]。 但是,磨牙症通常与梦呓等其它睡眠问题并存,而大约有30%的基因在这些问题上发挥相同作用,并且很难排除由于焦虑等造成的基因或蛋白激活对磨牙症造成的影响,因此,在遗传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咬合因素 Jankelsen(1955年)对人,Ramfjord(1961年)对猴,用早接触引起了磨牙症,因此,认为咬合高可以引起人或动物的一种下意识动作,企图将咬合高点磨去,恢复原来的咬合,这也是长期以来最普遍被接受的病因学说。同时,他们在临床上用调[合][牙]的方法,成功地治愈了磨牙症,因此,在1971年宣称:任何早接触伴神经精神紧张都可以引起夜磨牙症[16,17]。所以,咬合不平衡被认为是磨牙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医师认为磨牙症患者往往正中[合][牙]与正中关系位之间存在[合][牙]干扰,Ramfjord认为这是最常见的磨牙症的触发因素,去除[合][牙]干扰可以终止磨牙症状。 很多研究已证实,在磨牙症患者中咬合干扰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咬合力分布异常现象。李勇等[18]对50例夜磨牙症患者和30例对照者平衡侧[合][牙]干扰进行检查,同时测每位受试者姿势位及牙尖交错位时双侧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嚼肌后束、嚼肌及二腹肌的肌电活动,最终观察到夜磨牙症者[合][牙]干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磨牙症与[合][牙]干扰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尚不能说明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1998年,谭建国等[19]采用计算机光[合][牙]图像分析系统对34例磨牙症患者的[合][牙]接触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29例患者有[合][牙]接触力分布异常现象,占受试者的85.3%。主要表现为前牙区[合][牙]接触力过大(15例),前磨牙区[合][牙]接触力过大(9例)及牙弓两侧[合][牙]接触力分布明显不对称(15例)。因此认为[合][牙]因素与磨牙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前牙区或前磨牙区出现过大的[合][牙]接触力应引起重视。然而,程蕙娟等[20]对上海779例磨牙症患儿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牙列完整性、牙齿的磨耗程度、乳恒牙替换状况、咬合关系及错[合][牙]情况等,结果发现乳牙期与替牙期儿童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替牙期的[合][牙]改变不会对磨牙症的发生产生影响;同时发现,错[合][牙]的发生在磨牙症组与非磨牙症组中无显著差异。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最早提出咬合干扰引起磨牙症是基于咬合异常会影响肌肉的兴奋性,但是,这个理论是基于白天检测的EMG数据所提出的。最近一项对年轻、健康女性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表明,咬合干扰与TMJ紊乱无关,并且不会引起EMG检测时上咬肌兴奋性的提高。 Rugh等[21]的研究表明,受试者对干扰的立即反应是减少肌电活动,说明口颌系统在牙齿受到刺激时通常的反应是开[合][牙]而不是闭[合][牙],干扰不会引起患者无意识的磨牙。王克伦等[22]通过对[合][牙]接触状况的光[合][牙]分析,对夜磨牙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正中[合][牙]位与非正中咬合运动中,两组的[合][牙]状况各种表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正中[合][牙]位牙列咬合接触的强度与分布,两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两组的牙列咬合关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合][牙]干扰或[合][牙]失调,但绝大多数个体均可克服干扰而不出现症状,从而认为[合][牙]因素不是夜磨牙症的主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亦发现,有些患者上下牙齿的[合][牙]面已磨成光滑平面,显然无[合][牙]干扰存在,但仍继续有磨牙症状。另外,王克伦等于1988年曾对37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仅查出接近正常者78人,占受检者的3%,但在光[合][牙]分析中,3%的正常[合][牙]者仍有一部分人未达到理想的协调程度,然而其中大多数人并未出现咬合紊乱症状,磨牙症的发生率也只有4.23%,这表明绝大多数人存在咬合不协调,可为咀嚼系统功能所代偿,而不出现紊乱症状。 也就是说,咬合干扰到底是磨牙症的病因还是仅仅是一个促进因素,至今仍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其咬合本身存在不平衡现象,并且由于年龄较小,配合性差,对其进行咬合检查很难做到十分精确。 精神心理因素 1943年,Bortmeler提出,当儿童在约束自己及紧张情绪放松时,可出现磨牙症。很多医师也认为磨牙症与压力及焦虑有关。Vanderas等[23]对273名6~8岁儿童进行了24 h尿多巴胺监测、询问病史及其他临床检查,结果发现磨牙症与多巴胺的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者们认为情绪压力是磨牙症的重要影响因素。Monaco等[24]采用Mc-Nemar检验(一种统计学检验方法,用于列联表方式的检验)对磨牙症患儿的焦虑症状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70%磨牙症患儿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其指标比正常儿童高12倍。Jorgi?-Srdjak等[25]根据Cloninger的7因素模型,研究了磨牙症患者的性情和个性特征,发现此类患者有探险、冲动、急躁、悲观、惧怕、易疲劳、离群等倾向,综合判断其性格有不成熟的特征。Pingitore等[13]对心理异常、A型行为、感知愿望、生活应激的可控性是否与磨牙症有关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125例确诊为磨牙症的患者和非磨牙症患者。结果提示,A型行为和心理异常在逐步回归分析中有明显的意义,而应激没有意义;应激仅仅在A型行为协同下才有意义,提示A型行为和应激的结合是磨牙症的先兆;心理异常、A型行为、生活应激的线型组合是有意义的,是最有可能发生磨牙症的先兆。祝欣等[26]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CBCL)对117例磨牙症患儿进行了行为分析,发现行为量表总分增加1分,儿童夜磨牙症发病率是原来的1.074倍;行为量表总分增加10分,儿童夜磨牙症发病率是原来的2.042倍,提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发生夜磨牙症的可能性更大。 神经生理及睡眠障碍疾病生理因素 口颌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口颌系统是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结构,包括骨骼、牙齿、肌肉、关节、神经等软硬组织的总称。它的核心由[合][牙]、颌面肌及TMJ组成,它们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联成一体,任何一部分的功能障碍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 随着[合][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口颌系统中,颌面肌和CNS也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颌面肌受到[合][牙]与TMJ的影响,可以直接传入CNS;另一方面CNS的影响也通过颌面肌的作用传至TMJ。譬如:人精神紧张时,会紧咬牙或夜磨牙,TMJ因此受力,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与睡眠 影响磨牙症者睡眠状态的神经化学机制,仍然未得到充分阐明。有不少研究提示,中枢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系统可能和夜磨牙发生的病理生理有关[27,28]。另外,不少学者研究探讨了和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功能状态。神经递质中的儿茶酚胺(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有与觉醒和睡眠相关的生理功能[29],乙酰胆碱有抑制慢波睡眠,促进快波睡眠,维持觉醒的作用;中枢肾上腺素在维持觉醒与睡眠周期中起一定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在中枢的作用以兴奋为主,刺激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集中的蓝斑可引起快波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其对维持觉醒和促进睡眠均有一定作用。 磨牙与睡眠周期的关系 2001年,ISCD将磨牙症定义为一种睡眠障碍,特点是睡眠过程中牙齿的研磨,并且通常与睡眠觉醒有关。 王克伦[30]观察到磨牙症患者的第2期睡眠期缩短,快速动眼期(REM)延长,REM所占比例较对照者高,磨牙出现在不同的睡眠期。Sjoholm研究发现,夜磨牙症患者的深睡眠和REM均延迟。Tachibana等[31]发现磨牙症状只发生在REM,并常与手部活动及发声同步;患者的非快速动眼期(NREM)和REM的周期正常,但REM的出现频率增加,提示夜磨牙是REM睡眠异常的表现。Bader等[32]调查发现,磨牙症状大多发生在睡眠第2期和REM睡眠期,睡眠期转换的1/3发生在磨牙开始的第1分钟,15%的磨牙症状发生在睡眠期转换后。刘伟才等[33]的研究表明,56.4%夜磨牙症患者的睡眠期,在咀嚼肌节律性收缩即磨牙发生后20 s与其发生前20 s时相比,睡眠时相发生了改变。还有学者认为,磨牙事件尤其在慢波睡眠中好发,并呈发作与觉醒的交替循环模式,证明精神神经的相互作用[34]。Robinson等研究发现,磨牙症状的发生与睡眠中的唤起反应有关,易出现在睡眠减轻时,夜磨牙发生于浅睡眠期,伴有大脑皮质电活动增加,同时表现出呼吸不规律和脉搏加快。Macaluso等[35]也强调,夜磨牙症是和觉醒有关的现象。他们比较了磨牙症者和非磨牙症者的睡眠结构,发现磨牙症者的短暂觉醒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磨牙的发生平均分布于NREM和REM,但第1期和第2期的发生频率多于慢波睡眠期,在NREM内发生的磨牙症状中,有88%和交互循环模式有关,发生在短暂觉醒期。以上研究的对象均为成人,2011年,吴晓冉等[36]对12例严重磨牙症患儿进行了多导睡眠监测,并与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磨牙症组患儿NREM 2期及NREM 4期睡眠所占比例分别为(45.7%±7.1%)和(19.2%±4.9%),而对照组分别为(52.9%±5.8%)和(13.3%±5.3%),同时磨牙症组患儿的睡眠效率为(84%±8%),睡眠潜伏期为(39.33±28.73)min,对照组分别为(94%±3.7%)和(10.27±7.57)min,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 磨牙症与睡眠呼吸障碍 有研究发现,夜磨牙症很少单独发生。近年来,在人群中关于夜磨牙症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与睡眠紊乱相关的睡眠呼吸功能障碍是发生夜磨牙症的高危因素[10,37]。 磨牙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磨牙症通常由同睡者发现,对于儿童来说,常由父母发现。因此,首先要详细地询问病史,例如发病时间、频率,是否伴随其它症状,如打鼾、梦呓等,是否还有其它的异常表现等。 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牙齿磨耗严重、牙齿敏感、牙周组织受损、咀嚼肌疲劳、TMJ紊乱等症状。 牙齿的磨耗 牙齿的磨耗分为正常的生理性磨耗和非正常的病理性磨耗。所谓生理性磨耗,是指上下牙列切缘和[合][牙]面的最少量的组织磨损,牙周组织健康,TMJ和肌群与下颌在功能运动中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人的一生中,生理性磨耗是持续不断的,白天牙齿的咬合运行一般为垂直方向,这样的生理性咬合仅有少数人会出现肌疲劳症状,但不会出现较重的牙面磨耗。夜磨牙症患者的下颌运动是一种侧偏力,其磨损主要为牙尖斜面,而正常牙齿磨耗仅限于牙尖的尖顶四周、咬合面窝沟以及下颌前牙切缘等。 牙齿敏感 由于牙齿的重度磨耗,会导致患者牙本质暴露,表现为个别牙或一组牙对冷、热、酸、甜及各种理化刺激有敏感反应,直至出现牙髓充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露髓。牙齿重度磨耗导致的牙髓症状多见于磨牙区,这主要因为磨牙靠近旋转中心,咬合力大,因此牙齿磨损较多。 牙周组织受损 牙周组织对于垂直方向压力的承受能力远大于侧向压力,因此,磨牙时所产生的侧向力会对牙周组织产生渐进性的损害。可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龈裂等。 咀嚼肌疲劳 主要为颞肌、咬肌、翼外肌及二腹肌区的疼痛,还有患者伴有咬肌肥大等症状。 磨牙症的诊断 (略,具体见全文) 磨牙症的治疗 由于磨牙症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因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局限性。主要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合][牙]垫治疗、调[合][牙]、神经反馈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①症状治疗,减轻磨牙症状;②行为治疗,行为治疗采用生物反馈治疗[40,41]。Restrepo等[42]对188例磨牙症患儿给予了直接肌肉放松和感应性反应两种心理治疗,并采用Conners父母评定量表(Conners' parent rating scales,CPRS)和Conners老师评定量表(Conners'teacher rating scales,CTRS)进行评估,采用Wilcoxon秩和试验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时间为6个月,结果发现所有患儿的焦虑水平均减轻(P
王洪哲 主治医师 科尔沁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2439人已读 - 精选 冬季引起宝宝呕吐的常见原因——“诺如病毒”感染
1解读诺如:尤爱四处惹祸端 TA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肠胃炎诱因; 一年365天,随时可能发作; 温带地区进入冬季后(如中国),TA的狂欢节到了; 有些病毒,感染一次终身免疫,但TA能让人一倒再倒; ——TA就是诺如病毒。 相比上百岁的流感病毒,诺如是病毒家族中活跃的“青年人”。 1968年,诺如首次在美国被发现。此后,TA就没闲着,世界各地到处跑。 1995年,诺如登陆中国。两三年间,在全国各地挑事儿无数。有调查显示,我国5岁以下腹泻宝宝中,约15%和诺如有关。 “由于变异速度快、亚型多,诺如让临床医生很头疼:感染过一次,最多就是2年免疫,很可能反复中招,目前也没疫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感染科主任兼院感副主任黄丽素医生表示。 春节将至,高峰未去。带娃逛吃,勤加防范。 2如何发现:冬季呕吐就是TA 诺如感染导致发病,最初被称为“冬季呕吐病”。 这个称谓高度总结其两大特点:季节性倾向(冬天高发)+主要症状(吐吐吐)。 尤其——吐,是诺如最突出的症状,超过一半的感染病例都逃不脱。 在此基础上,有些人会出现: 1.非血性腹泻和腹痛,症状较轻; 2.一半病例会发烧,高低烧都有; 3.莫名其妙的肌肉痛、不适和头痛; 4.最重要的是,频繁呕吐、腹泻,可能引起脱水。 也有些人感染后,啥症状都没有——独独能在臭粑粑里检出病毒。这在大孩子和成人感染者中更多见。曾有调查显示,在高发季节的流行地区,没有症状的成人携带率可能高达10%。 很多父母怕诺如,担心又吐又拉又发烧,孩子遭了大罪。 要说明的是,多数人感染诺如,都是突然发作,症状持续48~72小时,又突然好了,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此处划个重点:诺如感染,一般2~3天症状会完全消失。 仅少数人会出现严重症状,包括重度、持续水样腹泻,合并癫痫、脑病等。这种“不幸”多见于12个月以下婴儿、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及有其他疾病者。如果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感染后更易发烧,恢复也更慢。这部分病人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 3藏匿何处:生吃海鲜风险高 2009年~2012年,美国报告2000多起食源性疾病。其中,48%明确或疑似诺如捣鬼。 这实在是因为:诺如藏身之处太多。被污染的食物、水,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后没洗净双手——这些都是诺如入侵人体的途径。 黄丽素医生介绍,诺如感染是吃出来的病,粪口传播是其主要途径。即,毒直接或通过衣物、手、食具、食物、物品等,完成从“粪便”到“嘴”的行进。尤其要注意的是,感染者的呕吐物和粪便排泄物带有“剧毒”,传染性非常强。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诺如病毒在健康人中的携带率达12%。这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你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诺如。”黄丽素医生郑重提醒,便后洗手,利己利人,每个人要牢记心间。 “哪些食物可能携带诺如?”有父母问。 答案是:不洁的尤其有海鲜贝类、不干净的叶蔬菜水果、沙拉、三明治、奶酪、糖霜、切配的袋装芹菜甜瓜(以上均为美国统计结果)…… 其中,“惹祸”探花和榜眼,分别是:生吃海鲜贝类、不干净的水果蔬菜沙拉。在美国,曾发生多起食物中毒疫情,祸首就是生吃牡蛎生蚝,及采摘草莓未清洗直接进嘴。 再次给大家提个醒:诺如受得了冷冻,耐得住60℃加热,不怕氯、酒精消毒。所以,吃蔬菜水果前,要仔细清洗。 此外,打牙祭时,还是忌一忌苍蝇馆子吧。超市装袋销售的水果蔬菜,吃前一定要洗洗洗洗干净。 4治疗预防:禁食禁水多消毒 春节就在眼前。这节骨眼上,谁都不想被诺如搅和了放假的心情。那,该怎么预防诺如? 1.勤用肥皂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碰了玩具要洗手,外出归来要洗手,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诺如不怕酒精,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消毒剂,清洁效果比不上肥皂。 洗手方法也有讲究。推荐一套7字洗手口诀:前后左右大力丸(腕)。 2.不吃生冷食物。 百密一疏。如果娃被诺如祸害了,黄丽素医生给了以下建议: 1.对症支持治疗,别指望特效药。父母们别慌,诺如感染看似遭罪,但好了以后,不会有啥后遗症。孩子不舒服时,千万别一吐就上医院。先在家观察,注意尿量、精神。尿量少,精神不好、一直要睡觉的小朋友,应尽快带去医院。 2.酌情“禁嘴”。呕吐严重、有稀水样腹泻、次数较多时,要暂时禁食禁水,让肠道好好休息一下。如果禁食禁水4小时后,不再呕吐,可以喝少量水;再观察,没事、不呕吐,可以喝稀粥、吃烂面条。此外,实在不能进食进水的孩子,可以采用静脉输液,避免失水过多而脱水。 3.加强消毒。宝宝接触的所有物品都要消毒。父母处理呕吐物和腹泻物时,要戴手套、口罩,用高浓度氯清洗(10mg/L)清洗器具。按照病毒持续排放时间,发病后24~48小时内,粪便中诺如病毒排泄达到高峰,持续排毒要达4周——所以,父母们,辛苦啦。 4.保证休息。如果怀疑诺如感染,症状完全消失至少2天,才能去公共场所。别急着上学、上幼儿园。你娃可能成为胃肠炎暴发的源头。 5.恢复饮食,从清淡流质吃起。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诺如病毒会损伤肠道黏膜,要1—2周才能完全恢复。恢复饮食早期,不要喝牛奶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不吐了、不拉了,可以恢复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等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包括大米粥、烂面条、馄饨皮等。再接着是软米饭、面条、粥。要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摄入。完全没有症状后,再逐渐过渡到普通日常饮食。 多说一句:如果父母中招,千万别给孩子准备食物——你会传染给TA。 5粪便常规:目的是要辨细菌 有些学校要求孩子粪便检查诺如病毒阴性,才能复课。这就有点“超纲”了。 黄丽素医生介绍,绝大多数病毒性肠炎的处理、治疗方法类似,不需要化验是否存在诺如病毒,仅用症状缓解来评估,即能较好把握。一般,孩子症状完全消失后,再休息2天,就能返校。 此外,即使医生要求留大便、做检测,查的也不是病毒。 这里涉及两方面。第一,化验大便更多是为了排除细菌感染,以确认要不要用抗生素。第二,病毒感染没啥特效药。且不同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用药差不多。所以,临床开展病毒检测,可能是过渡治疗。
王洪哲 主治医师 科尔沁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6531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宝宝从2个多月开始就八九天拉一次 宝宝吃睡正常,精神好,肚子软, 想知道这样正不正常总交流次数14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男 1岁5个月 复杂性高热惊厥 最后交流时间 2018.06.29复杂性高热惊厥 复杂性高热惊厥总交流次数9
- 患者:女 1岁3个月 便秘 最后交流时间 2017.11.22便秘 便秘不好怎么办总交流次数20已开处方
- 患者:女 22天 新生儿呛奶窒息,拍打后醒来,可否有后遗症 最后交流时间 2017.10.04新生儿呛奶窒息,拍打后醒来,可否有后遗症 新生儿呛奶窒息预后处理总交流次数13
- 病毒性感冒 14个月宝宝持续发烧总交流次数15
关注度 内蒙古自治区 第53名
总访问量 380,469次
在线服务患者 988位
科普文章 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