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伸起胳膊,动动手指,抬抬腿,还痛不痛,麻不麻,抖动消失了没有?” 刘伟钦主任一边盯着仪器,一边指示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完成一系列动作,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反应。看到患者肢体活动自如,听到患者说不麻了,不痛了,手脚不抖了,刘伟钦主任脸上露出了笑容——手术成功。 半小时后,患者被送出手术室,正在焦灼等待的家属看到爱人的手和腿都不抖了,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朴实农妇突然被疾病侵袭 这位患者名叫张爱霞(化名),今年47岁,她和爱人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家里有一个儿子和女儿,还有十几亩田,农忙时种种田,农闲时出去打打工,日子过得平淡而满足。 可是,在五年前的一天,霞姐像往常一样在服装厂的车间忙碌。一旁的工友看到她握剪刀的手有些颤抖,就提醒了一下她。当时她也没在意,但是过了几天,她自己察觉到手抖,心里很害怕。一方面她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另一方面她害怕丧失了劳动能力,工厂会开除她。 后来,症状越来越明显,霞姐吃饭时拿筷子手也有些抖。爱人王大哥知道她的情况后,赶紧让她辞职回家。 医生把“帕金森”三个字写给他们看 霞姐回到家之后,和丈夫一起先到当地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说情况不太好,有可能是帕金森病,于是让他们去大医院复查确诊一下。 这对普通的农民夫妇,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是“帕金森”。怀着忧虑和不安,他们来到省立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的确是帕金森病。他们问医生什么是帕金森?医生就把这三个字写在了白纸上,并给他们讲了一点关于帕金森病的知识。 当他们听医生说到这种病只会越来越重,只能去控制病情,但还没有能彻底治疗的手段时,霞姐和丈夫觉得好像晴天霹雳一般。自己才40出头,父母还在,孩子尚未成家,以后该怎么办? 由于家族没有此类病史,霞姐不相信自己会得这个病,丈夫也不甘心,就带着她去了其他医院再次检查。省立医院,附属医院,又跑到几家大医院,结果都是一样的:帕金森病。 摔伤之后加剧帕金森病情 面对这样一个检查结果,霞姐和丈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绝望,没有办法,只能接受现实。从此以后,霞姐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药物治疗。从最初一天一粒药,到后来一天五粒药,六粒药,刚开始开始服药效果比较显著,但是随着药效的“蜜月期”渐渐过去,霞姐的病情也越来越重。整个左手抖动厉害,腿脚也发麻无力,外出打工已根本不可能,只能在家做一点家务活。 去年冬天,下了几场大雪,霞姐在家出门时不小心摔倒了。从此以后,病情一发不可收拾:从左侧肩膀开始,到整个左腿,不仅颤抖,而且开始疼痛,时不时会有抽筋发作。每每听到妻子的呻吟声,王大哥的心都要碎了。 看着妻子被疾病折磨,手术的想法一直在王大哥的脑海挥之不去。几年前在其他医院,一位医生曾对他说过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但是王大哥担心手术风险,于是就没做。正好在此时,王大哥到家乡诊室开药,听一位老乡说起他的母亲也是帕金森病,后来去找刘伟钦主任做了手术,效果还不错。王大哥就好像看到了一丝曙光,抱着满心希望带着爱人来找刘伟钦主任,所以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周密准备 镇静处理 全程安慰 患者到院后,刘伟钦主任和医生团队立即诊断病情,完善检查,并进行手术评估。确认没有手术禁忌,准备就绪后,医生先采用立体定向设备和磁共振(MR)为患者进行影像扫描,确定靶点坐标,然后再到手术室开展手术。 因为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患者神志都非常清醒。一开始,霞姐情绪不稳定,一会说闷热,一会说身体酸疼,在手术台上动来动去。面对这种情况,巡回护士只得拉着患者的手,一会给她打开消毒单,让她透气,一会给她擦汗,并不停的安慰她。 一边是护士的安抚,另一边是刘伟钦主任和助手正在紧锣密鼓的手术 —— 颅骨钻孔,切开硬膜,根据右侧VIM立体定向坐标值进行右侧脑深部核团穿刺,然后进行感觉试验和运动测试,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射频仪器的温度、电压、时间... 随着患者抖动停止,僵硬好转,肢体运动翻转灵活,手术也进入尾声。止血、修补、缝合,有条不紊。整个手术过程,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出血极少。 先进的设备让手术更精准 这种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名称叫“立体定向神经核团毁损术”。听起来简单,其实充满科技含量。 它是利用立体定向系统、磁共振(MR)和手术计划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数据计算,规划手术路径,找准靶点,然后采用射频仪器进行温度控制靶点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具有微创,效果好,痛苦小、愈合时间缩短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立体定向系统。医院引进瑞典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和手术计划系统,可利用三维坐标来安全,准确地定位颅内病灶。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及各种颅内小病灶的诊断和治疗。一旦头架固定,即可进行影像扫描,适配器保证患者头部在整个扫描过程中舒适持久。 科普来了,教你认识帕金森病 近年来,像霞姐这样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越来越多,帕金森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的专利。刘伟钦主任表示,熬夜、情绪不稳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高营养是帕金森病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的原因。根据这两年接诊的情况看,现在两类极端的人群发病率很高,一类就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思虑过度,生活压力大,发病率很高。另一类是生活水平比较低、平时过度劳累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容易出现早衰,再加上医学科普知识匮乏,有可能患上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也叫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手抖、震颤、肌强直(肌张力增高)、运动障碍、讲话缓慢、音量低、面容僵硬呆板等。疾病早期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当患者出现药物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异动症时,则应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刘伟钦主任强调,“及早发现,有效预防,系统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尤为重要。” 文章摘自——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国外大部分病例报道,患者早期埋藏脑深部电刺激器,能及早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国内的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或医保政策的限制,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很难早期行立体定向导向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或说安装脑起搏器)。往往有些病人出现药物效果下降,联合用药也不起作用,药物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却还迟迟不愿意手术,想着吃药能撑一段是一段,以至于病情变得越来越重,症状越来越没法用药物控制,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是病程4期了。手术虽然能改善一些症状,但效果不如及时手术时的效果好,只能是事倍功半。病程到了3、4年,病期在Ⅱ期、Ⅲ期,患者出现症状加重,服用抗帕金森药物效果不好,可考虑行脑深部电刺激器治疗(或说安装脑起搏器),会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什么是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 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 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 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死亡率非常高 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 二、高血压脑出血是怎么引起的?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于长期高血压患者 经常性的高血压容易造成脑小动脉的病变 动脉壁发生变性、坏死 或是形成微动脉瘤 当血压急剧升高时 导致这些薄弱的部分破裂而出血 脑出血多是骤然起病 通常在情绪激动、过度用力、高度紧张时发生 酗酒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 少数病人在睡眠中发病,尤其在作恶梦的时候 三、高血压脑出血有什么症状? 偏瘫 患者脑出血后 脑内血肿损害或压迫了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从而导致偏瘫 失语 患者脑出血后 脑内血肿损害或压迫了 大脑统管语言区域的神经导致患者语言不清 无法表明完整语句 四、高血压脑出血该怎么办? 应及时手术治疗 手术宜在发病后 6~24小时内进行 因为大脑血管破裂出血 血液流失速度快且量多 会引发大脑功能障碍 严重时威胁生命健康 实施外科手术 清除脑内血肿 改善颅内压 降低身体伤害 提高生存率 有部分人治疗不及时 即使好转也有后遗症 脑出血的情况无法自行处理 应该马上到医院检查并治疗 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和帮助 五、高血压脑出血如何预防? 稳定血压 控制情绪 调节饮食 适当运动 作息正常 劳逸结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六、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病例分享 南方医院白云分院致力于打造省级创伤救治中心,创建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旨在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专业的救治平台,以此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高血压脑出血是急、危、重症常见疾病,医院急诊科为该病患者提供绿色就医通道,在及时准确抢救治疗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三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分享给大家: 病例分享一 患者严先生,今年57岁。于2021年12月9日上午被发现右侧肢体不能活动,言语不清送院治疗,当晚由外院转入我院急诊科,查体神志清楚,语言结巴,对答不甚切题,右侧上、下肢体肌力Ⅰ级,肌张力降低,病理征阳性。左侧肢体正常。颅脑CT检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出血,出血量为30毫升。经科室研究讨论,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快速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急诊在全麻下行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安装立体定向仪,行CT薄层扫描定位,拟定手术计划,送入手术。刘伟钦主任带领团队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后返回病房。第二天上午(术后8小时)复查CT显示脑血肿已清除,拔管引流管,患者平稳。 术后第5天,刘伟钦主任查房,病人神志清楚,检查合作,语言清晰,对答切题。四肢功能恢复良好,右侧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肌力Ⅴ-级,可完成对指功能。目前在院进一步康复中。 病例分享二 患者金先生,今年50岁。8月22日早晨,金先生起床后突然感觉自己整个左手变得没有力气,说话也说不清晰。一开始以为没什么大碍,可是到了下午,症状不但没减轻,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家人一下子慌了神,赶紧送病人到医院。经查体,金先生左侧肢体肌力Ⅰ级,病理反射阳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Ⅴ级,头部CT检查后诊断为基底节出血(右侧),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医院马上安排手术,由刘伟钦主任带领团队在立体定向下为患者行脑血肿清除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金先生颅内血肿大部分已清除,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圆满。 术后两个月,金先生的身体已恢复如常,生活能够自理,常与朋友结伴钓鱼。有了健康,其乐融融。 病例分享三 患者何先生,今年49岁。于2021年10月22日因左侧肢体无力,构音不清,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伴小便失禁6小时入院。查体右侧肌力正常Ⅴ级,左侧肢体肌力Ⅰ级,病理反射阳性,头部CT检查后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右侧基底节)。 在立体定向下为患者行脑血肿清除术,术后即复查CT,血肿清除。手术顺利,术后一个月已能正常行走。 专家推荐 刘伟钦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急诊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毕业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熟练掌握各种神经外科疾病如颅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癫痫等微创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精通各种立体定向治疗技术及脑深部核团电刺激术(DBS)如帕金森氏病、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昏迷病人促醒、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癌痛、抽动秽语综合症、强迫症、抑郁症、药物依赖性疾病,以及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和球囊压迫术等。
总访问量 122,921次
在线服务患者 387位
科普文章 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