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国朝
主任医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瞿介明
主任医师 教授
4.1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戴然然
副主任医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万欢英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邓伟吾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庆云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项轶
主任医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汤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敏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程齐俭
主任医师
3.9
高蓓莉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敏
主任医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耘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巍
主任医师 讲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晓斐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娴雯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朱雪梅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倪磊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戎霞君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包志瑶
副主任医师
3.8
过依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聆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宁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继敏
主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杜威
主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倪颖梦
主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岽
主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绍光
教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剑平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君杰
医师
3.7
朱海星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婧雅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秋蕊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虞有超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俊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升雄
医师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勇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程挺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海琴
3.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闫雅茹
医师
3.7
张秋蕊
医师
3.7
患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戴然然医生,希望我的科普内容能为您带来帮助。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哮喘的常见疑问解答”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气道存在高反应性,这种高反应性可由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冷空气、运动、感染而触发,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嗷等症状,如果发作频繁或治疗不正规,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在哮喘诊疗过程中和患者交流时,大家对于哮喘有很多问题,今天继续分享以下两种情况:1、呼吸道感染会诱发哮喘吗?病毒感染是引起气道过敏性炎症从而成为诱导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呼吸道病毒感染不仅可引起哮喘病人的小气道阻塞和气道反应性进一步升高进而发生哮鸣,而且还可以引起健康人的小气道功能障碍和气道高反应性,这种状态一般持续6周左右。一般起病较急,病初可见喷嚏、流涕、咽痛、发热、咳嗽、继而出现气急、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哮喘的症状,在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哮鸣音。呼吸道病毒不仅可作为感染源,而且也可作为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这种病毒特异性,长期停留在呼吸道粘膜的肥大细胞上,和再次入侵的过敏原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增加了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趋化性,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具有舒张支气管功能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降低,同时还可增加负责收缩气道的道胆碱能神经的敏感性,从而使气道反应性增设并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呼吸道病毒感染还可以直接损伤气道上皮,使气道上皮通透性增加、气道内的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气道上皮的保护作用丧失,从而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急性发作。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不管是成人哮喘患者还是哮喘患儿,他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微生物群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从而认为支气管微生物生长紊乱可能是诱发哮喘发作的原因。综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2、哮喘为什么容易夜间发作?引起哮喘夜间发作的机理比较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过敏原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接触过敏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但接触过敏原后不会马上出现哮喘急性发作,一般在接触6-8小时后症状才开始出现。所以白天少接触化学物质,可以减少哮喘夜间发作。2)卧室环境因素:一般来说,夜间的空气比白天干燥,而干燥的空气会诱发支气管痉挛,使哮喘发作。增加室内湿度,或睡眠之前喝一杯白开水,有预防哮喘夜间发作的作用。另外夜间门窗关闭,室内通风差,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会增高进而刺激气道。此外新油漆的家具和新装修的房间也会散发出某些有害气体。因此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无刺激性气味,采用湿式扫除避免室内尘土飞扬。3)生理节律因素:白天肺功能相对较强,夜间肺功能相对较弱,抗过敏能力明显下降,导致哮喘容易在夜间发作。睡前服用长效抗过敏药,可以预防哮喘夜间发作。4)体温变化因素:睡眠时体温下降0.7度即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诱发哮喘的发作,而在温暖环境下睡眠,可以明显减少夜间哮喘发作。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尤其在冬季,可以减少哮喘急性发作。5)睡眠体位因素:睡眠仰卧位时气管的呼吸阻力明显增加,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现象, 由于缺氧引起支气管痉挛,导致哮喘发作。侧卧位可以预防或减少哮喘发作。6)胃食管反流因素:夜间睡眠时,因为体位的原因,胃的食物或胃液可能反流到食管中,又会因呼吸作用吸入气管中,引起支气管的痉挛。成年时起病的哮喘患者90%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这部分患者建议睡时适当抬高头位,避免饱食后即刻入眠,必要时使用H2受体拮抗剂等治疗。7)炎症因素:大多数哮喘患者有鼻窦炎或副鼻窦炎。夜间鼻窦、副鼻窦分泌物增多并向后滴漏,增加气道的炎症反应。这也是引起哮喘发作的原因。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鼻窦炎和气管炎是预防哮喘的重要措施之一。
很多患哮喘病的妇女担心怀孕后病情会加重,影响母子健康,事实上,据统计约36%的哮喘孕妇在妊娠期间哮喘减轻,41%无明显变化,仅23%的哮喘患者可能出现病情的加重,其中少数者会影响到孕妇和胎儿。怀孕过程中哮喘病情的变化可能与孕妇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有关。哮喘患者妇女怀孕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积极预防哮喘发作,及时缓解发作时症状,注意纠正孕妇缺氧状态及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损害的药物。哮喘妇女怀孕后应尽可能避免促发哮喘的因素,尽可能消除和避免接触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过敏原,例如花粉、灰尘、煤烟味、香料、冷空气和宠物等,禁止吸烟和避免被动吸烟,避免精神紧张,防止呼吸道感染。主要的措施包括:预防尘螨、预防室内空气污染、避免过敏性食物、避免过敏性动、植物的接触、保持情绪稳定等。在空气中过敏原浓度增高的季节、以及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避免外出。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分劳累及精神紧张,并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若有缺氧应及时吸氧,以保证孕妇及胎儿氧供应充分。大量研究认为导致哮喘患者不能顺利怀孕和分娩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有关,而在严密的观察和有效的治疗下,哮喘患者怀孕和分娩的风险并不比正常孕妇高,也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后果。经良好控制的孕妇大多数都能较顺利地度过整个妊娠期。反之,如果孕妇哮喘症状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哮喘,可能因发作时的体内缺氧而导致胎儿低氧血症,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这样早产儿、低体重儿、高胆红素症、新生儿畸形等发生率将会增加,有的甚至威胁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很多哮喘妇女害怕怀孕期用药会对胎儿产生有害的影响,害怕和拒绝用药,以致哮喘病情发展更为严重,这对孕妇和胎儿都非常有害处。实际上有很多药物还是很安全的,可供选择应用。目前证实,应用常规剂量,尤其是吸入性短效β2激动剂,对孕妇和胎儿均是安全的,但不推荐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有致畸作用禁用。虽然有报道妊娠期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能会使妊娠糖尿病和先兆子痫的发生稍有增加,也可能会引起早产和胎儿体重减轻。但由于哮喘剧烈发病和缺氧对胎儿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因此该用激素的时候,在医师的指导下,还是应当使用。近年来国外学者经长期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特别是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证实,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和强的松龙对胎儿没有多大作用,而地塞米松进入胎盘的浓度较大,对胎儿的作用和对孕妇的作用相似。根据以上结果,如果哮喘孕妇因病情需要应用口服强的松、强的松龙或静滴氢化可的松,对孕妇和胎儿来说还是安全的,但地塞米松则不宜应用。由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全身副反应更少,安全性比口服和静滴要好。特别对于一些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哮喘孕妇不应突然停药,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孕妇和胎儿有特殊影响。妊娠期用药应注意的事项:(1)妊娠前三个月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用药物要严格,尽可能采用非药物疗法;妊娠三个月后用药可适当放宽。尽量避免应用对于孕妇及胎儿安全性尚未确定的药物。(2)尽可能通过吸入途径用药,减少全身用药时药物通过胎盘的机会。如果哮喘发作每周少于2次,夜间哮喘发作少于每月2次,可选用β2激动剂吸入剂,在常规剂量下对胎儿没有损害作用。如果症状得到控制则停用。(3)控制哮喘首选吸入糖皮质激素。(4)尽可能减少低氧血症对于胎儿可能造成的危害。(5)控制哮喘症状所需平喘药物的剂量最小,不良反应控制在最低限度。当妊娠期出现呼吸道细菌感染或其他情况需用抗生素时应尤其谨慎,一般来说按美国FDA对妊娠期抗生素的分级,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属于对孕妇较为安全的B级,但考虑到哮喘孕妇的过敏状态,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即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较为合适,此类抗生素引起过敏的几率较低。除了预防和正确的用药,在孕期中需对孕妇生理状况及胎儿进行监测,以及早地发现病情变化。对哮喘孕妇和胎儿都需要用适当的检查方法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孕妇每时定期用峰速仪测量最大呼气流速,一直应用到分娩前,这是因为最大呼气流速可间接估计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过敏性炎症,其值得下降可先于胸闷、气急等症状的出现,这时提示哮喘的不稳定状态,可能存在对胎儿的潜在危险,需要立即进行药物调整。
患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戴然然医生,希望我的科普内容能为您带来帮助。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慢阻肺的常见疑问解答”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Virchow三联征慢阻肺是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慢阻肺患者的肺栓塞发病率远高于非慢阻肺患者,这可能与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静止不动、肌肉萎缩和血管功能障碍有关。慢阻肺急性加重可能是肺栓塞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次,急性加重患者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这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专家说:慢阻肺患者容易发生肺栓塞有多方面机制参与。首先,慢阻肺患者因呼吸困难,动则气促会主动或者被动降低活动量,尤其是下肢运动减少,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淤滞,增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接触血管壁的时间,从而引起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其次,慢阻肺患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细胞激活后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液中大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格样结构,血小板发生黏附,并进一步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会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进而形成血栓。第三,慢阻肺患者长期缺氧,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数量增加,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前三项中标黑的内容也被称为Virchow三联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看来每一条都和慢阻肺密不可分啊。第四点,慢阻肺患者因持续气流受限会引起慢性呼吸衰竭。呼吸衰竭会导致慢阻肺患者出现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凝血因子X等水平上升,血栓调节蛋白下降,容易引发血栓。最后,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由于存在高龄、下肢肿胀、心衰、呼吸衰竭、合并感染等其他合并症,使得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因素增多,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比稳定期的栓塞风险进一步增高。慢阻肺急性加重和急性肺栓塞均会导致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呼吸衰竭,发热、心悸的表现,临床上要注意鉴别。健康加油站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或者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由来自静脉系统(以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占急性肺栓塞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急性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健康术语呼吸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神志改变、昏迷、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慢阻肺急性加重:慢阻肺患者呼吸道症状急性恶化,导致需要额外治疗。急性加重次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急性加重对于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
总访问量 2,187,117次
在线服务患者 1,917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39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