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亭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神经外科郑学胜
主任医师 副教授
4.0
神经外科冯保会
副主任医师
3.6
神经外科李宾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神经外科仲骏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外科华续明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外科陈安滨
医师
3.6
神经外科王旭辉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神经外科陶帮宝
主任医师
3.5
神经外科窦宁宁
副主任医师
3.4
孙辉
主任医师
3.4
神经外科荆朝晖
副主任医师
3.4
神经外科朱晋
主任医师
3.4
神经外科陈铭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杨敏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万亮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赵华
主治医师
3.3
神经外科沈霖
主治医师
3.3
神经外科唐寅达
主治医师
3.3
神经外科钟文翔
主治医师
3.3
苑青
医师
3.3
神经外科张新
医师
3.2
神经外科夏磊
医师
3.2
神经外科张俊
医师
3.2
中年女性,骶尾部疼痛2年。术前MRI:巨大骶管囊肿,箭头:漏口部位。手术中见一个巨大的终丝型骶管囊肿,漏口流量很大,切断终丝后,严密封堵漏口,确保没有脑脊液漏。由于骶管囊肿体积非常大,骨质侵袭非常严重,所以我们手术利用了疾病本身形成的小骨窗(CT箭头),通过这个1.5厘米左右的小骨窗已经可以完成显微缝合,不需要再磨除更多骨质,最大限度保护了残存的骶骨。术后再用钛板进行修补,增强骨性屏障,对于术后长期疗效非常重要。术后复查MRI:骶管囊肿封堵良好。箭头:漏口已严密封堵。手术切口仅4.5cm,术后两周出院,症状逐步改善。
57岁女性,阵发性左侧眼睑、面颊部抽动30年,曾行针灸、中药治疗,无效。尝试过各种非手术疗法,都没有效果。诊断为:左侧面肌痉挛由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不能做磁共振,所以做CT检查,排除肿瘤。不过CT是看不到血管压迫神经情况的。术中发现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串联压迫面神经3区,予以充分减压,术后面肌痉挛完全缓解,术后一周出院。
口服药物:靶点分散,中枢抑制为主,患者一般难以耐受其副作用,久之药效逐渐下降乃至最终无效。药物阻滞:疗效差,仅少数患者能短期缓解。伽马刀:疗效差,仅部分患者3-8周后起效且易复发。射频:因无法全麻(术中需患者配合定位),操作过程倍受煎熬;术后脸部麻木严重且覆盖疼痛面积小,复发率高。微血管减压术:能根治75%以上的三叉神经痛且不伴有脸麻,但需开颅手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相当于把痛觉神经的“电源关闭”了,所以能缓解90%以上的三叉神经痛。【小结】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简单、安全、可靠,有效率高和复发率低,疗效与开颅手术相仿,但术后近期会有同侧脸部麻木感(一般数周至数月后能逐步适应)。
总访问量 12,342,092次
在线服务患者 11,439位
直播义诊 10次
科普文章 454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