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家庭视角——青少年情绪失调的识别与干预
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重性抑郁障碍占2.0%,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还未建立成熟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容易产生情绪障碍问题,其中情绪调节对情绪障碍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情绪调节是指个体改变情绪状态以促进、适应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有效的情绪调节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面临困难时动员自己面对挑战,更清晰地思考,加强人际间的联系,使自己感觉更好,并实现其他目标。如果不能使这些目标达成的情绪调节,就会出现情绪失调,情绪失调是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特征。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且隐蔽,几乎一半以上和家庭有关系,家长不要忽略以下症状:1、情绪反应过度抑郁: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焦虑:过度担心、紧张,常伴有睡眠障碍、身体不适强迫:重复思考、行为2、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3、社交技能不足人际敏感:对他人评价过度在意,情绪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人际冲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紧张。社交恐惧: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情绪问题而缺乏信心,在社交中显得害羞、退缩或过于自我约束,选择逃避社交场合,变得孤僻或与他人隔离。4、生理反应异常情绪失调也可能造成青少年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生理表现,而另一些青少年会出现头痛、肚子痛等身体不适表现,但医学检查并无相应异常。5、行为问题突出冲动行为:情绪失调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和行为,缺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违抗行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违抗权威、违反规则或与他人冲突的行为。物质滥用行为:一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尝试滥用一些违禁物品的行为,如酗酒、吸烟或使用药物等。自我伤害行为:在情绪极度低落或焦虑时,一些青少年可能会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如割伤或自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当父母与孩子保持开放、尊重和理解的沟通时,孩子会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减少情绪失调的发生。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亲子沟通方式:1.批评指责:过度批评或指责孩子,而不是给予建设性的反馈。2.忽视感受: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对他们的需求缺乏回应。3.命令控制:采用命令式的语言和控制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缺少平等和尊重。4.消极比较:将孩子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5.打断谈话:频繁打断孩子的发言,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6.缺乏信任:对孩子缺乏信任,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判断。7.不合理期望:对孩子设置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期望,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8.暴力沟通:使用言语或身体暴力来解决问题,造成孩子的恐惧和心理创伤。9.忽视倾听:不认真倾听孩子的观点和想法,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10.无效沟通:沟通方式单一、无效,例如只强调自己的观点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做孩子有效的情感缓冲垫?建立良好亲子沟通,靠近和理解孩子在先,讲道理再后,才能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与帮助:1、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用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比如感同身受的表情、关爱的语气、不带偏见的倾听等,在倾听与关注中带领孩子一起人情情绪。2、经历分享——安抚情绪引导孩子复述故事,尊重他什么时间讲,讲给谁。在帮助孩子整合情绪和理智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3、教授孩子有效情绪调节技巧引导孩子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正面思考:鼓励孩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乐观的心态。情绪表达与宣泄:教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绘画、写日记等,避免压抑和积累。家长自身情绪管理与示范作用家长的不良情绪会通过传递以及孩子的模仿而对儿童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其心理安全感,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1、自身不稳定的负面情绪焦虑和压力:家长因工作、生活等原因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可能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效果。情绪波动:家长情绪不稳定,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和伤害。2、未解决的婚姻冲突和三角化婚姻冲突: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可能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三角化关系:父母将孩子卷入婚姻冲突中,使孩子成为“三角关系”的牺牲品,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3、“致病”的家庭期待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期望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可能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过度控制:家长控制欲过强,可能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使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心理。家长应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家长应学习并实践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技巧,以更好地控制自身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李瑾 主任医师 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科41人已读 - 疾病影响了我的生活
小张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心理咨询门诊的。自从半年前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之后,小张就常常陷入到焦虑中,虽然近半年的手术、药物等综合治疗都很顺利,医生也告知小张的手术顺利、预后较好,但仍然不能缓解小张的紧张情绪,“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长?”“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等问题常常纠缠着她。尽管她自己也知道良好的心态才能保持健康,可却是身不由己,平时对自己身体的不适过于关注,以至最近睡眠受到影响,这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心理咨询。当一个人患上了癌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之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长?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等等。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咨询师建议:1、正确认识患病以后自己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被宣布疾病之后,个体从正常的社会角色进入到特殊的患者角色都具有趋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反应、心理需要甚至是心理冲突,正确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采取合理的措施调整心态。2、树立信念:形成一个明确、积极、可实现的目标,如生活、治疗目标,从实现中获得自信。3、学习管理焦虑的方法:根据心身反应特点,选择松弛训练、生物反馈、音乐治疗等控制与缓解心身症状。4、利用社会支持:利用外部资源,获得周围朋友、家人的支持也可提高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力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寻求专业的部门帮助自己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李瑾 主任医师 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科1594人已读 - 不明原因的疼痛
张女士来自农村,今年55岁,主诉肩痛、关节痛三年。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按照风湿病、骨质增生进行药物治疗,疼痛未见缓解,中药治疗无效。伴有睡眠不好,胃口差,心情不好(经常哭泣)。经综合性医疗机构医生建议转至心理科门诊,诊断为抑郁障碍。经抗抑郁治疗后,张女士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抑郁障碍疼痛症状:临床上常见到一些慢性疼痛无法用特定器官病理学解释,如纤维肌痛、紧张性头痛、背痛等,抑郁症患者的疼痛症状也是其中之一。不明原因的疼痛症状在各型抑郁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在重性抑郁障碍中,对转归具有消极影响。抑郁症是全球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跨国研究显示抑郁症终身患病率约为10%。抑郁障碍中的疼痛既有可能是共病躯体疾病的症状,也可能是抑郁发作时伴随的不明原因的疼痛症状,约有42.8%抑郁患者的疼痛无法用躯体疾病解释。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的疼痛通常为慢性,疼痛可掩盖抑郁症中的情绪症状,导致延误诊断及治疗。抑郁障碍疼痛症状的表现:抑郁症伴疼痛症状的病程通常在三个月以上或更长,常表现为如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等慢性疼痛,并伴有疼痛灾难化。疼痛不符合活动度不足、运动协调障碍、牵涉痛、放射痛等临床表现,常有植物神经紊乱,如胃部不适,腹泻或是便秘及失眠等。部分患者在情绪上不一定有悲痛欲绝,消极忧愁等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常诉心情不畅,消沉,沮丧,对工作无兴趣,无热情,对未来悲观,常感觉精神不振,疲乏,有些患者会有轻生的念头。抑郁障碍疼痛症状的治疗:一、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疼痛的严重程度,排除躯体原因。二、躯体疾病治疗:共病疾病的有效治疗。三、抗抑郁治疗:新型抗抑郁药SSRIs及SNRIs为该类疾病的一线用药。四、心理治疗:1、健康教育: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治疗和转归,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2、认知技能:专注力及定向力训练均可帮助减轻疼痛。3、认知行为疗法:找到可能导致焦虑/痛苦的信念,并将其作为干预靶点,改变患者的思维及方法;学习放松策略:包括呼吸、聚焦放松、视觉想象及冥想。
李瑾 主任医师 上海市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 心理咨询科3074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患者:男 17岁 学习压力大 最后交流时间 2023.10.03学习压力大 还有些补充情况想进一步再咨询一下,寻求帮助 咨询方法总交流次数4已给处置建议
- 学习压力大 高三,学习压力太大,学不进去,想咨询一下 咨询改善的方法总交流次数10已给处置建议
- 稀盐依匹斯丁与阿普错伦间隔三小时吃有事吗 抗过敏药间隔和3小时后吃了安眠药,有事吗 如何改善失眠总交流次数8已给处置建议
- 焦虑抑郁状态 身体还是不舒服,晚上入睡困难,想开点药。 想开点药总交流次数46已开处方已给处置建议
- 抑郁 病情好转但是撤药会有不良反应,头晕,恶心,身体无力 已经吃了快三年了想停药能换个剂量少的药吗总交流次数45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上海市 第163名
总访问量 222,164次
在线服务患者 367位
科普文章 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