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被认为是继发肌肉减少症的代表性原因。慢性肝病患者肌肉减少症的发生率约20~70%,明显高于60岁以上的健康老龄人群,而且肌肉减少的速度也更快。有研究发现,在30~70岁的健康人群中,肌肉质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丢失,超过70岁以后,肌肉质量的丢失速度增加至每年约1.5%。然而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平均每年肌肉质量丢失约2.2%,且随着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平均每年肌肉质量丢失可达到6.1%。当肝病患者每年肌肉质量丢失率大于3%时,患者的病死率会显著增加。检测骨骼肌质量的方法较多,大部分需要通过精密的医疗仪器来进行,价格较高,且部分具有放射性,不利于日常监测。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测方法来评估是否有发生肌肉质量减少的可能。测量上臂围、小腿围可作为筛查慢性肝病患者肌肉减少症的简单替代指标。检测方法十分便捷,用一根软尺即可以完成自测。测量非惯用一侧的肢体,手肘弯曲90度,测量肩肘中点部位手臂的围度为臂围;膝盖弯曲90度,测量小腿最粗部位的围度为小腿围。有研究表明,预测肌肉减少症的臂围界值为男性<25cm,女性<22.7cm,小腿围界值为男性<34cm,女性<33cm。也可以用“指环试验”作为替代测量小腿围的有效方法,即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环绕围住小腿最厚的部位,如果测量到小腿刚好合适或比环住的手指细,即为阳性。建议慢性肝病患者每6个月进行自测,如果发现臂围和小腿围低于界值,或“指环试验”阳性,说明患肌肉减少症的风险增加,建议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营养评估,以期及时发现肌肉减少症并尽早干预。生活中,合理的膳食配合有效的肌肉锻炼,可以预防并改善肌肉减少症。膳食方面,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注意应避免长时间饥饿状态,分餐至4-6次小餐(三餐+3次加餐,含夜间加餐),可以促进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有助于防止肌肉减少。每周进行4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抗阻力训练,每次20分钟,可有效改善慢性肝病患者的肌肉力量、肌肉强度及体能,改善生活质量。
对肝癌患者来说,接受规范、合理的抗肿瘤方法,有效的减轻肿瘤负荷是改善生存质量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可采取听音乐、适当运动、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克服悲观、沮丧的情绪,激励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保证充足的热量,以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膳食纤维为主,可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避免长时间的饥饿状态,可以促进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有助于防止肌肉减少。能轻微活动的患者,可遵医嘱进行适当运动,增加肌肉储备。针对癌痛有规范化的三阶梯治疗原则,经过规范化的诊治能够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对于肿瘤本身及治疗期间带来的其他并发症,如消化道症状、感染等,也需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生存质量。
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在人体内承担数百项工作,每一项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人们常说 “心肝宝贝”,可见在大家的心目中都知道肝脏的重要地位。很多人对“护肝”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一定要吃“保肝药”、营养品才能护肝,殊不知某些所谓的“保肝药”反而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其实保护的另一层定义就是预防,《黄帝内经》中讲“未病先防”,懂得如何避免对肝脏造成损伤,就是对肝脏最有效、最省钱的保护。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的护肝呢?首先,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膳食平衡,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标准的体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发生脂肪肝的几率。肝脏负责脂肪、蛋白质、糖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如果脂肪摄入过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脂肪储存在肝细胞内,就形成脂肪肝。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其次,减少饮酒。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会导致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还可能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市面上流行在饮酒前后服用“护肝片”,“解酒药”,其实这并不会加快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而且所谓的解酒药、护肝片,也同样需要肝脏代谢,加重肝脏的负担。第三,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具有肝脏毒性,过量或错误的服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如治疗感冒的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极容易导致药物性肝炎,甚至肝功能衰竭。中草药已经成为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一些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如土三七、何首乌等,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因此在服药前需遵医嘱,并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自行应用中草药制品。第四,预防病毒性肝炎传播。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人数众多,健康人群通过接种乙肝疫苗的方式可有效避免感染。乙肝、丙肝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因此需避免去卫生条件无法保证的机构进行纹身、打耳洞、拔牙等,也避免和健康情况不明的性伴侣交往。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因此需注意饭前便后勤洗手,避免引用不洁水。坚持做到上述几点,即可获得对肝脏最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