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行医二十余年,未曾想过有一天我会特意去关注“同性恋问题”,然而,似乎近几年心理门诊因同性恋的问题就诊的来访者逐渐增多,中小学青少年中的同性恋问题似乎愈演愈烈,有不少中学特邀我前往做“同性恋专题”的讲座,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给大家多提供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希望部分性取向模糊者及其家属能从中受益,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也不在乎极少数人断章取义的曲解:1、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至今未明,可能与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及二者相互作用有关;2、既往的很多研究提示同性恋可能与基因、脑结构、激素水平有关,但研究结果未能很好的重复;3、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对同性恋也作出自己的解释,包括精神分析理论、构建理论等,提示环境及文化在同性取向中所起的作用。4、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同性恋是合法的,但不代表每个体一开始真正了解自己,同性恋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需要时间,很容易过早贴上标签。5、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很多是同性依恋,是暂时的,并非真正的同性恋,常与该年龄段叛逆、两性相疏、孤独和逃避压力有关;6、青春期身体发育很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情绪变化大,很多行为可能是个人成长探索自我的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7、有专家认为,部分人青春期心理发展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某些伴早期创伤或早期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个体,自我探索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数个体甚至持续到28岁以后;8、个人成长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模式、早期创伤)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身份或角色认同,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同性恋倾向,现代精神分析某些理论对于这类个体能有很好的解释,部分个体能通过修复早期内在的关系而对异性更多的接纳;9、调查表明,同性恋人群中,性别身份及性取向是可能转换的(部分同性恋个体在某些时候可以做回异性恋,1和0、T和P也可以相互转换);10、对于完成自我探索、认同自己的性取向,完全接纳同性恋的自己,能快乐的生活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心理咨询及治疗常常是帮助处理的家人的焦虑、抑郁等问题;11、门诊很多来访者不是因同性恋就诊,而是因为“恐同”,害怕自己是同性恋,他们很多存在性取向模糊,解决问题的重点不是矫正同性恋,而是帮他们了解真正的自我,同时处理相关的焦虑、抑郁问题及必要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彭医生
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是边缘科学,其知识内容深奥。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与教育的人,对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概念与理论,很难深入理解。当人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因为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造成治疗上糊里糊涂,会造成严重没有安全感。知识的缺乏还造成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不能掌控自己进步的方向与过程等。 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学习不够。学点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知识对自己心理健康维护上很重要。心理咨询就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注意:心理明白就是最好的治疗 1、知识才是最大的力量。2、恐惧与焦虑止于智者。3、明白就会有安全感。4、明白就会使人轻松。5、明白就有正确方向。6、明白就会更加自信。7、明白就会自我拯救。8、明白就会一定成功。
精神科医生诊治的思路与心理医生不同。 1、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治疗上不具体分析三种病因学因素。把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都归因为大脑细胞的病变。诊治疾病的思路是了解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与药物治疗。复诊的时候也是看症状有无缓解与消失。一旦症状没有缓解就不断考虑增加药物,或者改换其它药物继续治疗。2、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治疗上也考虑到社会与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把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进行了病因学区分。因为精神科医生面对患者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在心理治疗上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时间给患者治疗,对患者疾病在心理治疗上爱莫能助。所以,在诊治疾病上也只能重视患者的症状。复诊的时候也是看症状有无缓解与消失,一旦症状没有缓解就不断考虑增加药物,或者改换其它药物继续治疗。3、一部分精神科医生,还喜欢使用药物大包围治疗,把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与中药等一起上。通过不同药物占据大脑内部的所有神经受体,希望能够增加疗效。这种方式的治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害。就是部分不该被治疗的神经中枢也被精神药物影响了,造成很多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忍受这种治疗的副作用,不能依从药物治疗,自行过早停药造成病情复发与迁延。有的患者由此恐惧服用精神药物,甚至因精神药物治疗的难受而悲观。4、心理医生的诊治思路,特别重视三种病因的综合分析,治疗上兼顾三种病因的同时治疗。不但重视对生物性病因,进行精神药物科学合理的治疗。更重视对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心理治疗。因为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遇到的社会刺激;精神药物不能提高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精神药物不能改变心理障碍患者的思想;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被刺激后引起的情绪反应;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的性格缺陷;精神药物不能完善人的性格等。心理医生这种整体性的治疗思路,使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只有患者心理能力提高了,心理成长了,心理障碍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总访问量 4,917,497次
在线服务患者 2,932位
科普文章 272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