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昌
主任医师 教授
4.1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黎毅敏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时悦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钟南山
主任医师 教授
院士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洁霞
主任医师 教授
5.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明
副主任医师 教授
4.7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延伟
主任医师
4.2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峰
副主任医师
4.2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彭公永
主任医师 教授
4.1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程璘令
主任医师 教授
4.0
赖克方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如冲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郑劲平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郑则广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春丽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徐远达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秦茵茵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健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欣妮
副主任医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东兴
副主任医师
3.9
刘杰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赖宁
主任医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挪富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叶枫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洪城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露茜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承志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钟淑卿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吴华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何为群
主任医师
3.8
罗群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巨春蓉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梁振宇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玉民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韩茜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顾莹莹
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谢展鸿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新艳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谭亚夏
教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欧阳铭
副主任医师
3.8
曾运祥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乔兆屏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吴振英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何梦璋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廖理粤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鲜墨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席寅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汪金林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愉
副主任医师
3.8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钟长镐
副主任医师
3.8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全球癌症负担状况显示:全球癌症负担持续增长,2018年预计将有1810万例新发病例和960万人死亡。全球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将在其一生中患上癌症,更有1/8的男性和1/10的女性将死于癌症[1]。 同时,世卫组织提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得到预防。癌症预防控制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长期战略。预防癌症发生和死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2]。 1.烟草 吸烟是全世界的单一最大可避免的癌症死亡风险因素,估计每年导致22%的癌症死亡病例。2004年,740万癌症死者中,有160万由烟草使用导致。 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咽喉癌、肾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和宫颈癌等。约70%的肺癌仅由吸烟引起。二手烟已被证明能够使不吸烟者罹患肺癌。无烟烟草(也被称为口用烟草、嚼烟或鼻烟)可导致口腔癌、食道癌和胰腺癌。 2.运动饮食和健康体重 调整饮食是控制癌症的另外一项重要方法。超重和肥胖与多种类型的癌症相关,如食道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肾癌。饮食中水果和蔬菜含量高可能对抵抗多种癌症起到保护作用。相反,过量食用红肉和腌制肉类可能会增加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 定期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重和健康饮食可大幅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 3.酒精 酒精使用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一项风险因素,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直肠癌和乳腺癌。罹患癌症的风险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人们在大量饮酒的同时还大量吸烟,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大幅提高。与酒精相关的特定癌症类型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平均摄入水平的差异。例如,男性中因酒精引起的口腔癌和口咽癌占22%,而女性为9%。这类性别差异还体现在食道癌和肝癌方面。 4.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与癌症发生存在关联关系,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导致宫颈癌;幽门螺旋菌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在某些国家,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增加了患膀胱癌的风险,肝吸虫增加了胆管出现胆管癌的风险。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及传染和感染的预防。 此外,传染性病原体导致的癌症死亡约占22%,而在工业化国家则占6%。 5.环境污染 带有致癌化学物质的空气、水和土壤环境污染导致的癌症占癌症总病例的1–4%(WHO,2003)。饮用水或室内和周围空气污染可能会带来环境致癌化学物质暴露。在孟加拉国的砷污染地区, 5–10%的癌症死亡可归因于砷暴露(Smith,Lingas&Rahman,2000)。致癌物暴露还可因化学物质造成的食品污染而发生,如黄曲霉毒素。燃煤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使肺癌发生风险加倍,尤其是对于不吸烟的妇女而言(Smith,Mehta&Feuz,2004)。家庭用煤情况在亚洲尤为普遍,全世界由于家用燃煤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而造成的肺癌死亡约占肺癌死亡总数的1.5%。 6.职业致癌物 在工作环境中,有40多种物质、混合物和暴露情况对人类有致癌性,它们被归类为职业致癌物(Siemiatycki et al., 2004)。职业致癌物与肺癌、膀胱癌、喉癌和皮肤癌、白血病及鼻咽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胸膜间皮瘤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相关的石棉暴露有关。 7.辐射 电离辐射对人具有致癌性。日本原子弹幸存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和多种实体肿瘤,年轻时遭受暴露带来的风险更高。据估计,居住地土壤和建筑材料中的氡气暴露导致肺癌占总数的3%至14%,成为继烟草烟雾之后的第二大肺癌病因。家庭中的氡气浓度可以通过改善通风和密封地板及墙面得到改善。 紫外线辐射,特别是太阳辐射,对人体也具有致癌性,可导致主要类型的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和黑色素瘤。2000年,全球共诊断出20多万例黑素瘤病例,还有6.5万例黑素瘤相关死亡。避免过度暴露,使用防晒霜和保护性服装都是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除了以上七点,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将致癌因子分成1、2A、2B、3、4共5类。 致癌物分类标准为: 1类致癌物:明确可以致癌; 2类致癌物:动物致癌,对人体是否致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类致癌物:不能确定能不能致癌,但有致癌的可能性; 4类致癌物:没有明确证据显示不致癌; 常见的一级致癌物都藏在哪里? 1.黄曲霉素 1毫克黄曲霉素,就是致癌剂量!它是我们所知的最强的生物致癌剂。久泡的木耳、发霉的花生、变质的坚果、变质的米饭、长时间使用的筷子等都是黄曲霉的主要来源。 2.苯并芘 动物实验证明,长期吸入或食用含苯并芘较高的食物易诱发肺癌、肝癌、肠胃道癌症等。高温油炸食品、油烟、烤肉、油墨、汽车尾气都含有不同剂量的苯并芘。 3.亚硝酸胺 亚硝酸盐进入体内会和胃内的蛋白分解物结合,形成致癌物亚硝胺。而加工肉、隔夜菜、腌制食品等都含有亚硝酸胺。第96位的中国式咸鱼就因含有过量亚硝酸盐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4.马兜铃酸 马兜铃酸天然存在于诸如马兜铃属及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中,而这些植物曾广泛地被中医经经炮制解毒作为原生药材入药。包含马兜铃酸的药品有很多,喘息灵胶囊,肺安片,复方蛇胆川贝散,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川节茶调丸,小儿咳喘颗粒等。 但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自2003年以来,已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中成药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马兜铃酸含量高的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等,并明确安全警示,对含马兜铃属药材的口服中成药品种严格按处方药管理[4]。 此外,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不能等同含有马兜铃酸。 清单上的这些致癌物,并不是说你吃一点点或者接触一点点就会得癌,没有必要过于恐慌。列出这份清单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了解这些致癌的高危因素,尽可能避免。毕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才是最好的防癌方法。 来源: 1.WHO,2018年全球癌症负担状况最新估计报告 2.https://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zh/ 3.图表由医世象制作 4.https://www.sohu.com/a/202380984_764195
许多人会被一些炎症所困扰!鼻炎、胃炎、肠炎......其实,炎症这种看似不严重的“小毛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演变成我们谈之色变的癌症。炎症,有时是癌症的“帮凶”在一些重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当局部组织细胞受到损伤时,身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就会被激活,释放炎症因子,并引起局部的炎症。这有利于提升机体局部抵御病原体,以及修复组织细胞损伤的能力。但是,炎症若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反复发作就有可能导致癌症 ,也可能因身体防御过度,进而损害健康。肠炎→肠癌不一定所有肠炎都会癌变,不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被普遍认为与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很大关系很多溃疡性结肠炎人群对炎症不够重视,发病时就吃点消炎药,结果治标却不治本,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由轻变重,甚至最终癌变。肝炎→肝癌肝炎会增加肝癌风险,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如果不注意治疗,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不及时治疗,就可能恶化成肝癌。胃炎→胃癌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进而发展成胃癌。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它可以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议聚餐时尽量使用公筷、公勺。宫颈炎→宫颈癌并不是所有宫颈炎都会癌变。对于淋球菌、衣原体引起的宫颈炎,是不会发展成宫颈癌的。但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炎症,如果不治疗,8-10年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这里提醒女性朋友们,平时要注意卫生问题,用洁净的内裤、卫生巾等;性生活要注意自我保护。另外,最好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胰腺炎→胰腺癌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来说,急性胰腺炎如果反复出现,不好好治疗,很容易发展成慢性胰腺炎,增加了胰腺癌变的风险。合理饮食对预防胰腺炎非常重要,酗酒和暴饮暴食是引起胰腺炎症的“凶手鼻炎、鼻窦炎→鼻癌目前,医学界还没有任何研究表明鼻炎会导致鼻癌。不过,也不排除急性鼻炎引发急性鼻窦炎症,甚至反反复复转化为慢性鼻窦炎症。而据研究,大部分的上颌窦癌患者均伴有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并且鼻窦炎的鼻窦发病率与鼻窦癌的发病率成正比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前列腺炎毫无疑问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不过距离癌变还很远。虽然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可能转变成癌症,但也有研究数据表明,未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群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必有担心癌变的心理包袱。男性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饮水,不憋尿,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尽量避免久坐等行为。坏习惯惹来炎症有些慢性炎症的病程较长,是由于致炎因子的持续刺激而造成,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以上。一开始人体可能难以察觉,直到数年后症状加重才被发现。炎症的引发与不良生活习惯密不可分1不良用餐习惯部分炎症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即细菌性炎症。比如,在外饮食不注意餐具的卫生,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引发胃炎,提升罹患胃癌的风险。高热量食物甜食、油炸类食品摄入过多,导致血脂升高,促使细胞局部释放炎症因子,免疫系统过度活跃,长期摄入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心情抑郁心情郁闷、压力过重会使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增加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导致慢性炎症。4久坐不动久坐不动不仅会使脂类、糖类代谢紊乱,这还可能使血管循环不畅通,尤其是下肢,出现局部微血栓和局部血管炎症,导致下肢血管炎症疾病等。抽烟喝酒喝酒对肝脏细胞损伤很大,使得由肝脏产生的免疫分子减少,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而抽烟会导致气道及肺部发炎,甚至可能引发肺癌。6经常熬夜熬夜会增加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免疫系统清理它们的负荷相应增加。如果昼夜规律被打破,免疫系统内在调控的节奏也会发生改变,进而诱发炎症。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1均营养果蔬的抗炎效果最佳,每天应摄入4~5份蔬菜,并搭配粗粮、面食、豆类。另外,蘑菇、鸡蛋、酸奶、生姜、大蒜、茶等都具有抗炎功效。要减少食用方便面、饼干、外卖等快餐食品,同时要远离烟酒。多喝水多喝水可加强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因子灭活,降低炎症状态,维持免疫系统稳定。每天的喝水量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建议每天喝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为宜。3勤运动运动能使人体吸氧量增多,呼吸频率加快,能强化免疫力,防止炎症因子“任意肆虐”。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健步走、慢跑、游泳、爬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平心态压力、倒班工作等都会增加体内的炎症水平。我们应减少心理的“营养不良”,减少愤怒、忧愁、悲伤,保持平和的心态,用乐观积极来“平衡”免疫系统的活性。5保睡眠睡眠时间多于或少于平均时间的人,血液中炎症因子会更高。所以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左右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面对炎症我们也不要恐惧,炎症是提醒我们要开始关注身体了。只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减少炎症的发作,就能更好地降低患癌几率。
临床轶事周三上午门诊,来了一位与我同龄的朋友,在我院做了CT平扫发现肺结节,来看我门诊前几晚诉已有几晚失眠,我跟这位朋友分享了肺结节的处理。一般情况下:直径<5 毫米以下,没有肿瘤病史,肿瘤家族史,恶性可能性小,每 6-12 月 CT 复查一次;直径在 5~10毫米,恶性可能性为6%~28%,需要密切观察,每 3 月复查一次;直径> 1厘米结节,则应该尽早诊治,如果不能确诊,建议多学科会诊(MDT);直径> 2厘米结节,恶性概率很高,应尽早进行治疗。这位朋友的肺结节在直径5mm以下,建议她定期随访,同时保持锻炼以及多参与文娱活动,让自己心情放松,舒缓精神紧绷带来的压力。医学不止是科学,还有心理学、哲学……心理及情绪对病情恢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要自己能变成为一个药引子,因为,乐观不是谁的专利!
总访问量 11,346,053次
在线服务患者 25,170位
直播义诊 12次
科普文章 296篇
年度好大夫 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