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海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胃肠外科褚忠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5
胃肠外科吕永添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5
胃肠外科杨斌
副主任医师
3.4
胃肠外科来伟
副主任医师
3.4
胃肠外科常建星
副主任医师
3.3
胃肠外科罗兴喜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胃肠外科刘璐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胃肠外科曾育杰
副主任医师
3.3
胃肠外科赖东明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伍衡
副主任医师
3.3
胃肠外科刁飞宇
副主任医师
3.3
胃肠外科何嘉辉
主治医师
3.3
胃肠外科张育超
主治医师 讲师
3.3
胃肠外科许鹤洋
主治医师
3.3
胃肠外科周声宁
主治医师
3.3
胃肠外科金少文
主治医师
3.3
胃肠外科蓝球生
主治医师
3.3
胃肠外科钟广宇
医师
3.2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直肠癌患者实现了保肛,实现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兼备。但是,经常有患者反馈,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存在大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排便急迫,排出困难,控制不住甚至大便失禁等一系列排便相关肠道功能改变现象,虽然多数患者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而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据统计,可高达90%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异常,其中严重的患者可达30%。其实,上述这些排便功能障碍,医学上称为直肠癌手术后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一、发生原因有哪些?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肛门控便功能发生衰退,尤其是在大于75岁的老年女性,直肠手术后发生排便功能障碍的比例高。2、解剖学改变: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储存粪便。直肠切除手术后,需要切除一段肠管,造成剩余直肠的储存功能降低,排便次数相应增加。通常来讲,肿瘤距离肛门越近,手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比例越高。3、肛门内括约肌功能障碍:超低位直肠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需要切除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及其支配的神经,导致肛门发生被动性的排气或排便失禁。4、肛管排便感觉功能减退:直肠齿状线是位于直肠和肛管之间的一个分界线,一般距离肛门2.5cm左右,在排便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肛管排便感觉功能减退与吻合口距齿状线的距离有关,操作距离齿状线越近,越容易造成肛管感觉损伤,使肛管敏感性降低,从而造成编意频繁和排便失禁。5、术前放化疗:已有证据显示,接受术前放疗的病人,直肠手术切除后的排便功能障碍更为严重。6、吻合口问题:如吻合口炎、吻合口疤痕、吻合口狭窄、甚至吻合口瘘。7、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存在术后排便恐惧和心理障碍。二、排便异常多久能好转?大部分病人的排便功能异常,在术后1-2年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逐步减轻。但仍有少数病人,症状始终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可能选择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三、排便异常怎样治疗?直肠手术后排便障碍的治疗方案选择并不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最好的方案。我们能做的日常治疗主要包括1、始终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因为紧张焦虑的心情会加重排便异常情况。2、对饮食、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如: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尽量少吃刺激胃肠道的食物,如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不易消化、易产气的食物。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针对排便次数增多可以口服抑制肠道蠕动(洛哌丁胺)、吸附性止泻剂(蒙脱石散)及解痉药物(山莨菪碱)。3、加强肛门功能锻炼,练习主动收缩肛门工作。通常在术后两周就可以开始肛门功能锻炼,增加肛门部肌肉的功能。具体的做法参考如下:a.胸膝卧位法:在床上双膝跪着,胸部贴床,抬高臀部,吸气肛门收缩内提,呼气放松3-5秒,每天坚持做多组循环工作。b.仰卧抬臀法:平躺在床上,双腿撑起,以头、脚后跟为支撑点,抬高屁股,配合吸气、呼气,有规律地向上提拉肛门、夹紧会阴部和肛门及周围肌肉,患者收缩肛门和会阴5秒钟,再舒张5秒钟,每日多次,每次5-10分钟。c.平卧时或站立收腹、收臀,坐位时深呼吸,闭合肛管各5秒钟,然后放松,每日数次。通过长时间训练可以让患者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性排便习惯,逐渐恢复良好的排便功能。4、温水坐浴,以减轻局部炎症,减少肛门刺激、疼痛。纤维素和肠道益生菌类的中药调理。5、综合康复锻炼:包括盆底肌肉训练,直肠球囊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长时间的锻炼后形成条件反射,提升患者对排便的控制能力。部分项目在国内尚未广泛开展。6、其他治疗:经肛门灌肠、中医针灸治疗、骶神经刺激等,这些需要咨询专科医生。总之,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在一定时间发生排便异常是常见的,涉及术前、术中和术后多种因素。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抑郁的负面情绪,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从而让患者在接受保肛手术的同时,获得更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1]。以外科手术和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模式,其中手术是能够使肿瘤获得根治的最重要治疗手段。随着外科技术、理念、器械和设备的不断进步,低位直肠癌保肛率逐年提高。然而,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和肿瘤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可达10-20%[2]。其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再次手术干预,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也增加远期复发与长期病死率,甚至危及生命。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低因漏所引起并发症严重程度,是结直肠外科医师必须共同面临的难题。对于存在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直肠癌患者,往往需要行预防性回肠或横结肠造口[3]。 尽管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已有很大的进步,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总体上介于10-50%[4,5]。造口既是医疗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造口位置选择不当,造口技术应用不当或护理不当时,可能引起各类造口相关的并发症,有些并发症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甚至有文献报道由于造口术后各类型并发症,有25%的预防性造口最终变为永久性造口,给患者带来难以挽回的痛苦[6]。因此,应当相当重视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本文仅简要介绍与外科相关的回肠造口并发症。一、肠造口并发症的原因造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和手术操作相关因素。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包括性别,肥胖,低蛋白血症,急诊手术,吸烟,慢性咳嗽等,此外,合并肝、肾功能障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药物者,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当患者BMI >30 kg/m2 时,造口旁疝,造口回缩和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7]。女性患者的造口旁疝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也高于男性患者。与结肠袢式造口相比,回肠袢式造口术后的造口脱垂和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具有更佳的生活质量。袢式回肠造口关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腔结肠造口关闭术后。二、回肠造口术后早期并发症 肠造口并发症按时间可分为早期与晚期并发症两大类。目前,关于早、晚期并发症还没有统一的时间定义。通常将在术后4-6周内所发生的并发症称为早期并发症[8]。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①感染性并发症:如造口周围皮肤炎,造口周围脓肿;②血运性并发症:如造口缺血,坏死;③造口位置异常:造口凹陷与回缩;④造口皮肤和黏膜分离;⑤肠梗阻;⑥造口高排量等。 1、肠梗阻 回肠造口术后肠梗阻原因可分为肠腔内因素和肠外因素。肠外因素包括:①粘连与粘连带的压迫:腹部手术后的腹腔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②上提肠管屈曲,扭转成角;③原发疾病复发,肠外肿瘤或腹部肿块的压迫;④小肠钻入肠管系膜与腹壁之间的缺损,形成内疝;⑤造口时腹壁切口开口过小或缝合过紧,压迫上提肠管和肠系膜。肠腔内因素包括:食物团块,粪块等堵塞所致。此外,肠造口手术初期,造口粘膜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在术后6-8周可自然消退,通常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但一些严重的水肿可能会引发肠造口梗阻,需予以高度重视。肠梗阻的治疗应该根据梗阻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选择保守方式或手术治疗。 2、造口出血 造口出血通常发生在术后72小时内,是指从肠造口粘膜或肠腔流出血性液体。多数是由于造口处裸露的黏膜受到摩擦后糜烂,毛细血管渗血,经局部换药,纱布压迫止血后均可好转,若渗出较多,可用1‰肾上腺素溶液湿敷或止血粉外敷进行压迫。少数大量的出血,是由于手术时止血不彻底,肠系膜血管破裂、结扎线脱落所致,应当在寻找出血血管后,缝扎或电凝止血。造口出血事件的总体发生率较低,多发生在合并全身凝血障碍,正在服用抗凝药的患者。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的外翻造口黏膜也容易出现糜烂或损伤后加重出血。另外,造口出血应当注意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相鉴别。 3、造口缺血坏死 肠造口缺血坏死主要是由于造口血供不足引起,是肠造口手术最严重的早期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造口缺血常发生在乙状结肠端式造口,袢式双腔造口可以维持比较良好的血运,较少发生造口缺血和坏死。开始时肠造口局部或全部黏膜呈暗红色或淡紫色,失去光泽,若及时给予适当处理,部分淤血的肠造口组织可能会恢复正常,但如无改善则颜色变黑,重度缺血坏死时,全部黏膜呈黑色,伴异常异味,擦洗黏膜没有出血点,组织完全坏死。肠造口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在1.6-11%。有学者应用经造口部位插入圆底透明玻璃试管的方法来判断肠管黏膜缺血的情况,借助试管内的光源可观察试管周围的造口肠管黏膜的颜色。也有应用内镜来观察造口内肠管黏膜的报道。 造口缺血坏死通常是由造口肠管的张力和血运引起,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术中直接损伤肠系膜血管,或过度解剖造口肠管周围肠系膜内边缘动脉弓;(2)将肠管拉出腹壁造口时,肠系膜牵拉张力过大,或发生扭曲,造成肠系膜血管受压;(3)造口时腹壁切口过小或缝合过紧引起的造口狭窄,压迫肠系膜血管;(4)腹腔感染、低灌注、高凝状态,脱水、术中长时间夹闭肠系膜血管等因素,均可能引起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 造口缺血坏死的治疗原则:(1)严密观察造口黏膜的颜色变化,避免或去除可能加重造口缺血坏死的因素;(2)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溶液清洁造口,也可使用生物频谱仪局部照射及湿敷,待其自行愈合;(3)当造口肠段的正常和坏死部分的黏膜组织出现明确界线后,采用外科清创方法消除坏死组织;(4)重度缺血坏死,应行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重新造口。是否重做造口可根据造口坏死的程度在腹壁上的平面来判断,如果坏死表浅,则无需重新造口。如果缺血肠段局限于筋膜层以上,暂不考虑手术而予以密切观察。但缺血肠段超过腹壁筋膜层1-2厘米及以上时,为防止进一步坏死,建议早期手术。如果缺血肠段已经到达腹膜层或以下,则需急诊手术,重新造口。 4、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皮肤黏膜分离是指肠造口处部分或全部的肠黏膜与腹壁皮肤的缝合处分离,形成一个开放性腔隙。常发生在造口术后早期,总体发生率为3.7%-9.7%。皮肤黏膜分离处愈合后,由于瘢痕收缩可能引起肠造口狭窄。严重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情况下也可能会导致造口回缩。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由于伤口愈合时间延长,造口应当与筋膜良好的缝合固定,拆线时间延迟。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原因包括:(1)造口周围皮下组织切除过多,残留空腔,局部积液,感染;(2)造口局部缺血坏死;(3)肠造口黏膜缝线脱落;(4)患者自身原因致组织愈合能力差,如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长期摄入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影响组织愈合药物等;(5)肠造口处黏膜与腹壁皮肤缝合处感染,形成脓肿等。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处理主要是加强造口护理,避免肠内容物污染腐蚀造口隧道。及时清洁及清创,用无菌生理盐水等清洁造口,逐步清除局部已坏死的组织。根据分离部分的深度和渗液情况,选择适当的皮肤保护粉,伤口内使用敷料填充,加速渗液吸收和创面愈合,如果创面较深,必要时给予禁食,以减少粪液的排出,减少对创面的污染,可选择海藻酸钠或凝胶纤维,并用固体水胶体敷料覆盖伤口。创面愈合后应指导患者定期复查。有造口狭窄时应及时指导定期扩张造口,避免进一步行手术治疗。 5、造口回缩 造口回缩是指造口低于皮肤平面,常发生在术后早期,多见于肥胖患者,有研究显示患者BMI大于30kg/m2时,造口回缩的发生率显著增加。造口回缩常继发于造口处感染和缺血,缺血后造口回缩和狭窄往往同时存在。Shellito等报道的结肠造口回缩发生率为1-6%,而回肠造口为3-17%。英国学者Cottam等人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回肠或结肠造口,如果术后48小时内造口肠段高度小于1厘米,造口回缩的发生率可达35%。Hall等推荐回肠造口端离皮肤的高度大约2.5厘米,以避免出现造口回缩等相关并发症[9]。最新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袢式造口时使用造口支撑棒并不能降低造口回缩的发生率,反而增加了坏死,感染,皮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使用弹性造口支撑棒,当造口存在张力时,可用刚性支撑棒。也有学者推荐造口两侧皮肤进行桥接,替代支撑棒。 造口回缩的原因包括:(1)造口肠管游离不充分,肠管切除过长,外置的造口结肠有张力;(2)造口的慢性缺血;(3)肠系膜过短;(4) 造口周围肠段与腹壁缝合固定不牢,或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造口周围组织愈合不良,造口周围存在较大空隙;(5)腹腔感染,术后高度腹胀,腹腔内高压;(6)体重较前明显增加,腹壁增厚,使造口肠段相对缩短。 造口回缩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回缩的程度,及时评估、对因及对症处理:(1)发生在术后早期的部分回缩,且造口肠端开口尚位于筋膜以上,密切注意观察有无继续回缩,注意局部创面的护理。考虑使用凸面造口袋;(2)若继续回缩,或回缩已达到腹腔内,出现腹膜炎征象,应尽快手术治疗;(3)环形切开造口周围皮肤黏膜结合处,逐步深达腹膜水平,将造口肠段原位提起后重新缝合固定。若肠管存在张力,血运障碍,或局部污染严重,肠管或系膜提出困难时,可另外选择位置重新造口。存在腹壁肌肉筋膜缺损过大所致的造口回缩的手术处理方式与造口疝的处理原则相似,将造口移位,或应用补片修补,能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三、回肠造口术后晚期并发症 回肠造口术后晚期并发症主要包括:(1)造口位置异常(造口旁疝,造口脱垂);(2)造口狭窄;(3)感染性合并症(造口周围皮肤炎、皮肤损害)等。其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较大,与手术医生的操作技术及造口术后护理差异等有关。 1、造口脱垂 造口脱垂是回肠造口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2-10%。是指造口的肠管套叠由造口内向外全层脱出,长度可达数厘米至20厘米以上不等。袢式造口脱垂的发生率高于端式造口,脱出的部分常常是造口的远端肠袢。造口脱垂分为固定性造口脱垂和滑动性造口脱垂。固定性造口脱垂是指造口固定高出腹壁皮肤超过5厘米以上,与手术操作有关,不易发生嵌顿,但易发生出血、造口周围皮肤炎等症状。滑动性造口脱垂指造口部位肠管来回滑动,间歇性突出,与肠系膜过长,筋膜切开过大,腹内压升高等因素有关,易发生嵌顿,绞窄。造口脱垂常伴有皮肤刺激症状,造口水肿,黏膜溃疡形成并出血,少数情况下,脱垂可引起肠梗阻,甚至出现嵌顿和绞窄情况。 造口脱垂发生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素:高龄,肥胖,肠系膜过长,腹内压力增高,慢性梗阻性肺疾病,肠冗长,肌肉和筋膜薄弱等;(2)外科手术相关因素:造口位置选择不当(腹直肌外造口),造口的腹壁开口过大,肠壁外翻过多,造口部位的肠管冗长,以及腹壁和造口之间的间隙过大等。 造口脱垂的治疗方式应当依据脱垂时间、肠管血运情况及造口方式进行选择。(1)轻度的脱垂,血运良好时可选择保守治疗,指导患者避免增加腹内压力的动作,如提重物,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并选用恰当的造口袋(如一件式造口大袋),避免造口袋底环损伤脱垂的肠管。出现少见的急性脱垂时,可在床边进行手法复位。难复性造口脱垂伴水肿时,有报道可以采用蔗糖的渗透压疗法,30分钟后再行手法复位。(2)严重的造口脱垂,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甚至出现少见的坏疽情况时,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局部或开腹手术切除脱垂多余肠管,保持肠道通畅,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原位或其他部位重建造口。传统的改良Delorme和Altemeier术式是常用的造口脱垂局部修复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生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甚至可在局麻或静脉麻醉下完成修复。对于不伴有造口旁疝的脱垂患者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进入腹腔手术,如脱垂合并造口旁疝,必须进行造口重建。 2、造口狭窄 肠造口狭窄是指造口缩窄或紧缩,可发生在造口手术后早期或晚期。造口指检时小指不能通过肠造口,肠管周围组织紧拉。可发生于术后数天甚至多年内。多因造口手术时皮肤层、腹壁筋膜、肌层开口过小,或继发于造口感染,缺血,坏死,回缩,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周边组织愈合不良,疤痕组织收缩,逐步加重所致。患者出现造口排便困难,甚至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而产生腹痛,腹胀等症状。 狭窄发生时首先应通过指检明确狭窄的部位。发生急性造口梗阻时,可将肛管自造口处置入肠腔内进行排气排液减压,如果不能缓解,按肠梗阻处理。造口轻度狭窄者,可用手指或扩肛器每日逐步扩张造口,但注意不要暴力造成损伤。重度狭窄的患者可以切开或切除造口周围瘢痕组织,游离造口肠管,重新缝合造口。若局部手术无法获得足够长度的肠管,则需要游离腹腔内肠管,重建造口。合并造口回缩的狭窄也需要再次手术。 3、造口旁疝 造口旁疝是指腹腔内容物在造口过程中形成的腹壁缺损异常突出,是造口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由于判定方法和标准不一,造口旁疝的确切发病率难以明确,文献报道不一,发生率约为30%-50%,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生率还在不断的上升[10]。单腔结肠造口术后的造口旁疝发生率更高。造口旁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技术因素。患者因素包括高龄,肥胖,营养不良,慢性咳嗽,伤口脓肿,长期激素治疗等,而手术相关的因素包括造口部位的选择,肠袢引出途径,造口时腹壁肌肉筋膜切口大小等。大部分造口旁疝患者是无症状的,或有轻微的腹部不适,造口周围皮肤刺激,腹壁缺损区域胀痛等,严重者可引起肠梗阻、肠坏死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术后的生活质量。体格检查是造口旁疝重要的诊断方式。对于疑似的患者,嘱站立及仰卧位,或嘱患者咳嗽,用力抬头绷紧腹肌后,在邻近造口位置可见任何突起或膨出。CT或超声检查可以协助进行诊断。外科手术是治愈造口旁疝的唯一方法,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是疝外科领域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造口旁疝。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国际国内各类型造口旁疝治疗指南也相继发布[10]。自补片应用于造口旁疝修补以来,已明显降低了造口旁疝术后的复发率,目前已成为造口旁疝修补的主流手术。四、预防回肠造口术后并发症 为减少回肠造口术后并发症,造口术中应当做到:(1)无系膜扭转和血运障碍;(2)降低感染并发症;(3)造口具有良好的外观;(4)良好的排便功能(无梗阻);(5)可以安全而简单的关闭造口。不同的医生在手术操作时存在差异性。术前应当与造口师共同确定造口位置,通过规范化手术操作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1)回肠造口部位:通常推荐的造口部位在距离回盲瓣30-40cm的回肠,也有推荐距离回盲瓣10-15cm,从造口关闭手术操作的简便和安全性,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而言,倾向于选择距离回盲部30-40cm的回肠造口。拉出造口的肠管要可动性良好,上提没有张力,注意不要损伤边缘血管弓。靠近肠壁的肠系膜内做一个小的隧道,穿过悬吊带,便于拖出肠管,近端和远端肠管做好标记。为了防止造口肠管脱出,有时进行肠管之间的浆膜缝合。 (2)制作腹壁隧道:①于造口部位切除相当于回肠肠袢大小的皮肤,圆形或直线型,直径通常1.5-2cm,根据肠管肠袢直径调整切口大小,最小限度去除皮下脂肪组织;②切开筋膜的大小与拖出肠管及系膜的大小相当,通常两横指,可以十字切开或者纵形切口,分离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开孔大小约两横指,避免损伤腹壁下动静脉,最后切开腹膜层。筋膜开口过大时易导致造口旁疝的发生,而开口过小,则影响造口肠管的血运或术后出现肠梗阻。当患者术前有肠管水肿或者肥胖时,要比正常情况下增大腹壁的开口。 (3)上提肠管的拖出:上提肠管没有张力,不要扭转影响肠系膜血供以及静脉回流,避免肠管成角。有研究报道为避免术后患者卧位和站立位时造口肠管的排泄物进入远端肠管,主动进行肠管顺时针旋转,但应注意旋转后可以诱发肠梗阻和造口内陷的可能。外提肠管的长度约5cm,造口高度3-4cm左右。 (4)上提肠管和腹壁的缝合固定 上提回肠与腹壁的缝合固定可以减少造口凹陷,造口脱垂,造口旁疝的发生。相反,与腹膜和腹直肌后鞘过密的缝合也可能出现造口脱出,或肠皮瘘,因此,部分外科医生在回肠造口部位肠管的底部,不缝合任何的肠管浆肌层。如果进行缝合固定,缝合3-4针,以促进造口肠管和腹壁的粘连愈合。缝合肠壁时,不要缝合肠壁全层,避免在肠管损伤的部位形成漏。 (5)造口形成 将远端肠袢横形切开,切开部位在肠袢顶点的远侧1/2-3/4,切开 1/2-2/3圈,注意切开部位黏膜止血。随后切开肠管断端的黏膜层外翻,与皮肤缝合固定。需要注意防止肠管黏膜和皮肤分离,血运不良,避免有过度的张力和张力不均匀。推荐使用可吸收缝线,肠壁全层与皮肤真皮层缝合,避免回肠造口与皮肤在同一水平,造口肠管高度3-4cm,从远侧端向近侧端缝合,近端造口肠管高度略高。参考文献1.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115–132. 2. Paun BC, Cassie S, MacLean AR, et 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J].Ann Surg, 2010, 251:807–818.3. Mrak K, Uranitsch S, Pedross F, et al. Diverting ileostomy versus no diversion after low anterior resection for rectal cancer:a 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er trial[J]. Surgery, 2016, 159(4): 11291139. 4. Chun LJ, Haigh PI, Tam MS, et al. Defunctioning loop ileostomy for pelvic anastomoses: predictors of morbidity and nonclosure [J]. Dis Colon Rectum, 2012, 55(2):167–174.5. Tamura K, Matsuda K, Yokoyama S, et al. Defunctioning loop ileostomy for rectal anastomoses: predictors of stoma outlet obstruction [J].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9, 34(6):1141-1145.6. Bhama AR, Batool F, Collins SD,et al.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diverting loop ileostomy takedown[J]. J Gastrointest Surg, 2017, 21(12):2048-2055.7. Tsujinaka S, Tan KY, Miyakura Y, et al. Current management of intestinal stomas and their complications[J]. J Anus Rectum Colon, 2020; 4(1): 25-338. Lim SB,Yu CS,Kim CW,et al. Late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low anterior resection in rectal cancer patient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sposing factors[J]. Colorectal Dis, 2016, 18(4):135140.9. Ferrara F, Parini D, Bondurri A,et al. Italian guidelines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enteral stomas in adults[J]. Tech Coloproctol.2019, 23(11):1037-1056.10. Antoniou SA, Agresta F, Garcia Alamino JM,et al. European Hernia Society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rastomal hernias[J]. Hernia, 2018, 22(1):183-198.(本文原载于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20年第5期,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胃肠外科 杨斌 周声宁 韩方海)
腹股沟疝是人类特有的常见和多发疾病,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少见。那么得了腹股沟疝怎么办?很多人都认为不痛不痒的病不需要治疗,腹股沟疝潜在的巨大危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直到包块引起的疼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才想到要去医院看医生。事实上,腹股沟疝的疝块可随病程持续而逐渐增大,不断加重腹壁的损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加大治疗的难度,甚至影响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疝块一旦发生不能回纳的情况时,应迅速到医院处理,出现绞窄时可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因此,患了疝病千万不可小视,应及早接受诊治。除少数特殊情况以外,均应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从理论上讲,婴儿的腹股沟疝可因腹肌随躯体发育逐步强壮,有自愈的可能。因此,通常主张六个月以内的婴儿若不出现嵌顿或绞窄可选择保守治疗,主要是避免大哭大闹,便秘,及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增大的情况,注意观察。必要时可使用小儿疝气带,但如果腹股沟疝很大,或反复突出还纳失败,嵌顿时间过长,应尽快手术治疗。六个月以上的婴儿疝自愈机会明显减少。一岁以上的幼儿自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主张明确诊断后即行手术治疗。一般而言,疝的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发生任何后遗症。男性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腹股沟疝,可以选择密切观察,也可择期手术治疗。年老体弱或其它原因有手术禁忌者,可选择医用疝气带,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作用。但长期使用疝气带可引起腹壁的疝囊颈与疝内容物(肠管)发生粘连,增加以后手术的难度,佩戴不当还可引起肠管嵌顿、坏死,故应慎用。2.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应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医疗技术条件的不同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手术前准备包括血液检查、医学评估、胸部X线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术前应戒烟,对于有便秘、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腹压增高的情况者,应在术前先行处理。伴有慢性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应该在手术前对其危险性加以评估,尤其对心、肺疾病患者,需治疗和处理后再进行手术。绝大多数小儿腹股沟疝患者的腹壁薄弱不明显,只需单纯的结扎腹壁上的“窟窿”(即疝囊高位结扎),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目前认为腹腔镜下小儿疝微创手术正逐步替代传统手术而成为主要的术式。腹腔镜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小儿疝气只需要在肚子上开1-2个约5毫米的小孔,术后一天就能下地活动、办理出院。成人的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可分为传统手术和现代的无张力修补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堵塞腹壁上的“窟窿”和加强薄弱腹壁的强度。传统手术即组织对组织的直接缝合,强调的是“缝”,就像衣服口袋破了,拿粗丝线把窟窿直接缝上,而无张力修补术强调“补”,就是用各种各样的补丁把窟窿补上。传统的修补手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将组织和组织强行拉起来缝合后的张力过大,术后局部疼痛、复发率高(约10%)等缺点一直难以克服。随着医学的进步,近二十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已成为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主流术式,该术式利用各种修补材料(人工合成补片)植入腹股沟区缺损部位以修补“漏洞”,植入体内的补片成为一个架构,就像建造房屋需要扎好钢筋一样,随后通过人体自身的组织向内生长,局部组织疤痕形成而达到修补目的,大约3个月补片和人体组织完全融为一体,不必取出,对人体几乎无影响。其特点是无张力,疼痛轻,恢复快,部分患者可在局麻下门诊手术完成,复发率低(约1-3%),但腹壁将留有一约4—5厘米的切口疤痕。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日趋成熟,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腹腔镜疝修补术就是在腹腔镜下进行的无张力疝修补术,通常在腹壁上打三个5-10毫米的孔,加上补片和其它器械,就可完成整个手术。腹腔镜手术美容效果好,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更低。尤其是对复发性疝、双侧疝疗效更加确切。但其缺点是手术时间和费用方面较开放手术高,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只有少数接受过正规腔镜技能培训的外科医生才能开展。应该强调的是,目前的证据不能说明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哪一种应作为常规手术,应根据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的改进、疝修补材料的进步,腹腔镜疝修补术将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二、手术后应注意哪些问题?1.接受局部麻醉手术后的患者无需禁食水,术后即可进食。全麻术后的患者在手术当日麻醉清醒后6小时,若无呕吐或其它不适,即可进食易消化食物, 术后第1日可缓慢下床活动, 术后2-3日出院。2.无基础内科疾病的年轻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甚至24小时内即可康复出院。术后一般不用抗生素,除非患者属高危感染人群,如高龄、肥胖、糖尿病、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状况等。3.伤口保持清洁干燥。保持大、小便通畅,因伤口疼痛影响排便者,可遵医嘱口服止痛药。便秘患者可服用通便药物或使用开塞露治疗。4.术后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咳嗽,若无法避免时,应用手按住伤口再咳。积极正确治疗前列腺增生。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按医嘱定期返院复诊。5.若伤口出现红、肿、热、痛或出血,阴囊肿胀等现象,请随时回院处理。6.通常情况下术后1-2周即可恢复日常工作。7.手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引起腹压升高的活动,如提重物、跑步、登山、长时间上下楼梯等剧烈运动。
总访问量 1,506,035次
在线服务患者 1,084位
科普文章 32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