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乐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肾病内科倪兆慧
主任医师 教授
3.8
肾病内科方炜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肾病内科牟姗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肾病内科张伟明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肾病内科张敏芳
主任医师
3.5
肾病内科王玲
主任医师
3.5
肾病内科袁江姿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4
肾病内科王琴
主任医师
3.4
肾病内科陆任华
主任医师
3.3
车霞静
主任医师
3.3
肾病内科俞赞喆
副主任医师
3.3
肾病内科曹励欧
副主任医师
3.3
肾病内科陈素英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肾病内科朱铭力
副主任医师
3.3
肾病内科严豪
副主任医师
3.2
肾病内科蔡宏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2
肾病内科姜娜
副主任医师
3.2
肾病内科沈亦蔚
医师
3.3
肾病内科方燕
主治医师
3.2
周懿君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车妙琳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李振元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谢园园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颜佳毅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鲁嘉越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丁立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谢可炜
主治医师
3.2
肾病内科占雅萍
医师
3.2
肾病内科金海姣
医师
3.2
闵璐琳
医师
3.2
肾病内科陈雅
医师
3.2
肾病内科刘上
医师
3.2
肾病内科张贺
医师
3.2
中医肾病内科沈剑箫
医师
3.4
你认识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吗?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是药物相关肾损害中最常见的类型,由药物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肾功能不全,病理损伤主要累及肾间质和肾小管,不伴或仅伴有轻微的肾小球或肾血管损伤。根据起病的缓急,可分为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间质性肾炎。人们常常容易忽略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而实际上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却非常重要。有数据显示,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是导致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病因,约占15%;而在肾透析治疗患者,可能有10%的患者来自慢性间质性肾炎。 有哪些药可以引发间质性肾炎呢?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可以是单一药物或多种药物混合应用致病。目前文献报道的致病药物已高达数百种,随着新药的上市,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中药(含马兜铃酸)。在此我们罗列几种有报道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常用药物:抗生素类:庆大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阿昔洛韦、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阿司匹林;降压药:卡托普利、氨氯地平;利尿剂:氨苯蝶啶、呋塞米;其他:环孢素A、别嘌呤醇、奥美拉唑、西米替丁,等等。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药物是解热镇痛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青木香、马兜铃、广防己、天仙藤、细辛等)、亲免素结合剂以及锂制剂。 间质性肾炎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呢?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①全身过敏反应,如用药后出现皮肤红疹、瘙痒、脓疱、紫癜等,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少数出现轻微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②尿检异常,包括无菌性白细胞尿、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③短期内出现肾功能减退,肾性糖尿、尿酶或尿低分子蛋白明显升高、肾小管酸中毒,可伴有肌酐上升、贫血,B超示双肾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约25%~40%患者伴有突发血尿、肾绞痛或尿中发现脱落的坏死组织,提示伴有肾乳头坏死。约10%~20%滥用药物者可伴发泌尿道移行上皮癌或其他类型肿瘤。B超可见肾脏体积缩小。CT扫描可见肾脏体积缩小、形状凹凸不平以及肾乳头钙化影,有助于明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是体质过敏引起,但是患者不一定会出现过敏症状。大部分患者会有类似感冒般的症状,并在尿液检查中发现无菌性脓尿,此时若实施肾活检,可见肾间质有广泛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长期服用止痛药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通常临床症状轻微,不太会有水肿、蛋白尿或血尿。部分患者合并肾小管功能异常,出现“夜尿频多”的情况。 怎么诊断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当出现原因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肾功能损伤,有可疑用药史,结合如前述的临床表现(包括肾小管功能异常、全身药物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尿等),应考虑该诊断。但确诊有赖于肾活检的病理诊断。 如何治疗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首先,应当马上停用所有可疑的药物,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迅速缓解过敏症状,并加快肾功能的恢复。符合透析指征的患者,建议行透析支持治疗。药物相关慢性间质性肾炎至今尚无公认的良好疗法,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停用可疑药物。少数学者建议给予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对长期预后效果尚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的可疑药物今后应避免再使用。 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肾脏是我们身体内的重要器官,它不仅负责生成和排泄尿液,同时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我们服用的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肾脏进行代谢,肾脏是非常娇嫩的,长期或大量或不正确的服用药物极容易导致肾脏功能的破坏。一旦发生肾衰竭,进入尿毒症,需要长期肾脏替代治疗,将会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因此,我们要好好爱惜我们的肾脏,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用药,定期监测肾功能,了解肾脏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用药;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肾功能下降,且临床怀疑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应积极行肾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药物的使用,对药物相关间质性肾炎说“不”!
什么是糖尿病性肾病概述糖尿病影响肾脏,一般是缓慢渐进式的,往往需要一二十年,才会造成肾伤害。目前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医学观察,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有三成将来会并发肾病变;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则约10%~12%。麻烦的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肾功能不全已发作多年而不自觉,当诊断确立时,肾病变已然形成。糖尿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而位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疾病,而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病因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原因,仍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较为学者肯定的有高血压、代谢异常及遗传等三个因素。研究发现,当长期高血糖时,血压亦会上升,人体血流量相对增加,肾小球微血管内压提高,促成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又因高血糖、高血清胰岛素及高血脂等代谢问题的作用,造成肾小球结构改变,进而引起蛋白质聚集在肾间质内,诱发各种炎症因子释放,产生细胞增生、肥厚,最后形成肾硬化。若加上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膀胱排尿功能的障碍,而引发的感染或尿路阻塞,则将使肾功能进一步受伤害。发病阶段临床上,习惯将糖尿病性肾病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肾肥大及高肾小球滤过率,临床上毫无症状。第二阶段:则在数年后于肾组织切片(活组织检查)出现早期病灶,但肾小球滤过率仍增高或正常。第三阶段: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每日排出量在20毫克以上,200毫克以下。第四阶段:则是持续性蛋白尿,每日白蛋白尿排出量高于200毫克;此阶段常伴随高血压的出现及肾功能恶化。第五阶段:通常在出现明显蛋白尿5~10年后发生,70%的患者会发展成尿毒症。第三阶段以前,若严格控制血糖,肾功能变化是可逆性的。但超过第三阶段,肾结构便逐渐被破坏,功能每况愈下。因此,糖尿病患者须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并定期检查肾功能,才能避免肾病变发展。
小便泡泡多,怎么办? 门诊经常碰到一些病人很焦虑地跑进来问:“医生,我发现我最近泡泡很多,是不是肾脏出现了问题?” 那么,今天我来一一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泡沫尿的那些事。 1.什么是泡沫尿? 正常情况下,尿液表面张力很低,形成气泡较少。尿液含有一些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使尿液张力改变而出现一些泡沫,就会产生泡沫尿。 2.什么样的泡沫尿需要警惕? 一般情况下,尿液冲到马桶里会形成泡沫,特别是男性,由于排尿姿势的原因,会造成尿液冲击力量较大,从而增加了尿液表面张力。 同时,有些情况下,晨尿或者饮水少时排的尿液,由于浓缩,会造成一些物质的浓度较高,更容易形成泡泡增加。 一般情况下,如果泡泡是大小不一的,同时会在较短时间内消失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泡沫尿。 反之,如果泡泡是比较细小的,同时很难消掉,就要高度警惕是不是蛋白尿的情况了。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尿液中糖分增加,也会形成泡沫尿的情况(糖尿病患者的泡沫尿一般是比较大的泡沫)。 3.形成泡沫尿主要的原因有哪些? 1) 肾脏疾病:肾炎会引起蛋白尿的产生,出现尿泡沫。 2) 泌尿系感染,使尿液的成分容易发生改变而产生气泡; 3) 糖尿病时,尿液中尿糖或尿酮体含量升高,尿液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尿液表面张力增高; 4) 夫妻长期分居,停止性生活时间过长;经常性兴奋者,由于尿道球腺分泌的黏液增多,尿液表面张力增高,也会出现尿中多气泡。 5) 正常情况下,由于排尿较急较快会形成压力增加,使得细胞表面张力增加,造成尿液泡沫的产生。 4.如果怀疑是病理性的泡沫尿,应该怎么办? 需前往医院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排除肾脏或泌尿道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