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朋友电话:“我现在正在你们医院帮爸爸约一个头颅MR,你什么时候上班,我可以约在你的班上?”“可是我不做MR呀…”“啊!那你是做CT的?”“我从来不做的,我只是看片子啊…”。我不禁汗颜,连我多年的朋友都是这么认为的,看来我是该和广大朋友介绍一下放射科医生了。 首先和大家说一下放射科科室人员的组成,放射科主要有医生,技师,护士和工程师四种人员。简单的说,医生是看病的,技师是操作各种设备的,护士是打针/护理的,工程师是网络维护的。 在大众眼里放射科医生不是医生,不会看病,包括我父母也是这样认为的。事实是,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抵得上一个全科/家庭医生。从头到脚、内外妇儿啥毛病都懂一些。我们受的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只到研究生硕/博士阶段才分影像专业,执业医师之后还比临床医生要多考一个大型仪器上岗证。 记得先生一个远房亲戚胰腺肿瘤来上海开刀,我随口问道,是不是Child手术?先生惊讶的问:你怎么知道?我说如果一个放射科医生不知道这是什么手术,怎么可能去解读术后的片子呢?前几天刚有个朋友说妈妈要做DNS手术请我帮加个MR,我感叹说,你妈妈那么能干的人,几年不见,帕金森这么严重要手术了?结果她确实是这毛病。一个同学体检说肌酶很高要复查,我说你是不是前一天打羽毛球,运动过度了,他说你连这都知道… 再有,放射科是医学中发展最快最前沿的学科,也是和工学交叉最紧密的学科。放射科领域,基于CT和MR的发明,出了三个诺贝尔奖得主。影像技术日新月异,迫使我们放射科医生要不断学习 ,但这也是我最庆幸的地方,我和这个时代永不脱节,永远与时俱进。这在我日常工作中深有体会,我们科室不停添置各种软件硬件,包括3D打印等机器,你如果脱离这行业5年,估计就是要被淘汰了。 所以我作为一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再次和大家声明, 我不是拍片子的,不是帮你们做检查的。放射科医生的医学知识很渊博,待到以后我有时间有兴致的时候,可以和大家聊聊一些医学科普,一些医学上的新科技,比如各种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辐射剂量,比如3D打印,VR和人工智能……诸如此类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科恩的这句话,因为罗胖跨年演讲被广为流传,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我的朋友陈震翻译的。他也曾经是放射科医生哦!
现在胸部CT检查越来越多,发现有肺部小结节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在门诊,我经常遇到患者来咨询肺部结节的问题。在此,刘医生依据国际Guideline“2017 Fleischner指南:肺部CT偶发结节的管理”一文,总结如下,以飨读者(为了通俗易懂,本文省略掉证据等级)。 大家看了下文,就会知道,胸部CT发现了肺小结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正确对待,正规处理。 推荐1:孤立性非钙化实性结节 (1)<6 mm的实性结节的低危患者不需进行常规随访。 (2)<6 mm的实性结节的高危患者不需进行常规随访;但是,对于一些形态可疑,上叶位置或两者兼具的<6 mm的实性结节,12个月进行随访。 (3)对于6~8 mm的孤立性非钙化实性结节的低危患者,根据体积、形态和患者偏好,可在6~12个月进行初始随访检查。 (4)对于6~8 mm的孤立性非钙化实性结节的高危患者,建议在6~12个月进行初始随访检查,在18~24个月再进行随访检查。 (5)对于>8 mm的孤立性非钙化实性结节,考虑3个月时进行随访,可结合PET和CT(PET/CT)、组织、样本、或其中一组;以上任何选择可依据结节体积、形态、合并症和其他因素。 推荐2:多发性非钙化实性结节 (1)对于直径<6 mm的多发性非钙化实性结结节,不建议进行常规随访。 (2)对于至少有1个结节直径>6 mm的多发性钙化实性结节,建议在3~6个月时进行随访,然后根据风险在18~24个月考虑是否进行第2次随访。 推荐3: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 (1)对于直径<6 mm的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不建议进行常规随访。 (2)对于直径≥6 mm的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建议在6~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2年进行随访,直至5年。 推荐4:孤立性部分实性结节 (1)对于直径<6 mm的孤立性部分实性结节,不推荐进行常规随访。 (2)对于直径≥6 mm的孤立性部分实性结节,考虑在3~6个月进行短期随访以评估结节的持续性。对形态可疑的结节(如分叶边缘或囊性成分),实性成分增长,或实性成分>8 mm,建议进行PET/CT、活检或切除。 推荐5:多发亚实性结节 (1)对于结节<6 mm的多发亚实性结节,须考虑感染的病因。若在3~6个月进行初始随访后病灶仍存在,考虑在2和4年时进行随访以确定结节的稳定性。 (2)对于至少有1个结节直径>6 mm的多发性亚实性结节患者,治疗决策应根据最可疑的结节。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感染性病因。若3~6个月后仍然存在,考虑多发原发性腺癌。
我上一篇科普中提到辐射剂量的单位是mSv,但具体到某次影像检查,患者常常看到的剂量单位却是mGy,那么这两个单位是什么关系,如何换算呢? 每次CT扫描结束之后,机器会自动生成一页剂量报告,其中CTDIvol和DLP两项表示辐射剂量,单位为mGy。 CTDIvol: 容积CT剂量指数,反映了整个螺旋扫描容积中的层面平均剂量; DLP用于评价患者该次扫描后接受的总辐射剂量,DLP=CTDIvol×L,L为扫描长度。 从放射线的生物损伤大小比较的角度,人们一般使用mSv这个单位,mSv =mGy×k,这个k值是个常数(下表)。 举个例子,下面的患者DLP值为76mGy,由于受检者是成人,k值取0.014,则其接受的x射线的辐射剂量是0.014×76=1.064mSv,远低于地球人一年所接受的自然界的背景平均辐射量。 还是那句话,用于医疗的CT检查辐射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想想我们介入医生,天天工作就是沐浴在X线下!
总访问量 128,734次
在线服务患者 23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