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

公立二级综合医院

推荐专家

神经痛科普知识 查看全部

带状疱疹神经痛射频消融术带状疱疹神经痛射频消融是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种治疗方式的科普信息: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持续性疼痛,可能伴有刺痛、烧灼感或剧烈的阵发性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2.射频消融治疗原理射频消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来消融或调节病变神经,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治疗时,将射频电极精确地放置到受损神经附近,通过控制热凝的温度和时间,选择性地破坏传导疼痛信号的神经纤维。3.射频消融的主要技术方法精确定位:利用影像学技术,如X光或CT引导,精确定位病变神经。热效应消融:将射频针电极插入病变神经附近,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消融神经组织。阻断疼痛信号:消融或调节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缓解疼痛。4.射频消融的主要治疗优势微创安全:相比传统手术,射频消融创伤小,恢复快。精确度高:在影像学引导下,精准定位于病变神经。疗效显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PHN患者,射频消融能有效缓解疼痛。副作用小:相比长期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减少了药物副作用。5.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适用于有典型带状疱疹病史,出疹后30天疼痛仍持续的患者,以及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者。禁忌症:具体禁忌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评估确定。6.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治疗PHN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且在术后1年时,仍有近3/4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复发率较低。7.注意事项射频消融治疗的确切适应证和临床推广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可能效果和潜在风险。
技术前沿|“两弹一调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克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俗称“缠腰龙”,是国际公认的顽固性疼痛疾病,多见于胸腰部,头面部、脖子、四肢和会阴部均可发病,疼痛性质多样,包括刀割、火烧、针扎样等交替出现,魔鬼一般。统计数据表明,近半数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迁延不愈,因此有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安建雄教授博士团队根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将影像引导下生物活性氧结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不仅远期疼痛缓解满意,而且发现有明显的神经修复作用。安建雄将这种疗法形象地称为“两弹一调控”(导弹+?弹+神经调控)。在2022年7月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第一作者为安建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建峰医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JohnP.Williams教授为合作作者。安建雄团队”两弹一调控“创新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论文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传统疗法主要为口服药物和神经阻断。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是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等,不少医生因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而神经毁损,然而疗效差强人意。更不幸的是,有时神经损毁后不仅疼痛不缓解或者缓解后再复发,而且还可能产生“痛性麻木”现象,也就是不仅疼痛依旧,还增加了神经损毁后的麻木,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建雄在我国疼痛医学泰斗韩济生院士指导下,于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中心从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治研究,主要目的是试图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缓解疱疹后神经痛,开始使用暂时性神经阻滞和周围神经与穴位电刺激调控,但效果不能持久。采用辣椒辣素神经注射发现,可以消除病人疼痛而不减退其其他感觉,但遗憾的是当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缓解疼痛数周,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安建雄清楚记得,在中法疼痛中心一次午餐会上,韩济生院士提到他阅读的文献中,有研究认为是带状疱疹病毒迁延不愈合的原因之一是病毒长期潜伏在人内,持续损害患者神经所致。后来安建雄留学美国期间,在一本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里获悉,对死者5小时内进行尸检,发现其中多数人的神经节内有活的带状疱疹病毒。学成回国后,安建雄便将被誉为不耐药抗生素的生物活性氧,通过影像引导精确注射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变区域神经节,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而且有一定远期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安建雄又把最新技术“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联合应用,发现可以显著提高神经修复作用,对巩固远期疗效有突出优势:对病史超过一年患者数据分析发现,单独应用”导弹+霰弹”疗法满意率为57%,而联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后满意率升高到73%。据悉,“两弹一调控”疗法已经成为安建雄团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医疗常规,并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北京健宫医院等单位成功复制。这一创新疗法对改变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的传统疼痛治疗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室主要成员:安建雄: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院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长期从事麻醉深度与认知功能、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疼痛和失眠的创新研究,创建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新型蛇毒模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顽固性失眠,国际上率先用神经节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慢性盆腔痛,影像引导下三氧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等创新成果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主编3部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2013年和2014年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0年瘟疫肆虐时挽救生命垂危的渐冻人王甲。王若国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在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参与省级课题4项,2021年在安建雄教授指导下于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访问研究一年,研究方向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和丘脑痛等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创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