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父母经常会发现,为什么孩子会双手脱皮,是不是接触到了有毒有害的物品,还是得了什么疾病呢?其实,引起小孩手脱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针对孩子手脱皮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病原因,可以简单的分为以下几类:生理性脱皮大多数孩子可能仅仅是手脚处的轻度脱皮,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正常的,称为“生理性脱屑”。生理性脱屑是孩子新陈代谢过快造成的,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好发生于春秋季,多数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停止。剥落性脱皮这种类型的脱皮现象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出现在夏末秋初,也是绝大部分孩子容易出现的脱皮类型,与夏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较多有关,与孩子天性多动无关,并非与外界摩擦引起,临床表现较轻微,只限于较表浅的皮肤脱落而没有红疹、瘙痒等表现,只要避免接触碱性物质,很容易痊愈。接触性脱皮这种类型的脱皮现象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孩子天性多动、好奇心强、防护意识缺乏,喜欢到处摸、抓,难免会接触到很多粗糙的东西,还有些玩具表面化学物质较多,都会对孩子的手部皮肤产生刺激和伤害,这也是引起孩子手脱皮的较普遍因素。只要家长防护得当,还是可以避免的。干燥性脱皮主要与平时父母给孩子选用的洗手介质有关。如果我们经常用含碱性较强的香皂、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的话,很容易使孩子出现干燥性脱皮现象,这种类型的脱皮同时还会伴随有皮肤干裂。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平时最好选用清水给孩子洗手,当然也可以选择偏中性、较缓和的洗手液。汗疱疹性脱皮汗疱疹性脱皮与孩子出汗较多有关,看起来与天气热、人体容易出汗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一定的季节性,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冬天也是汗疱疹性脱皮多发的季节,因为天气冷,很多家长怕孩子感冒,会给孩子穿非常多的衣服,甚至戴上手套以及穿上很厚的袜子,由于透气性非常差,所以孩子手脚很容易出汗,一旦更换的不及时,也很容易出现汗疱疹性脱皮,主要表现为手脚长红色水疱,伴很剧烈的瘙痒,预防措施很简单,注意保持孩子手脚干燥就行。营养缺乏性脱皮脱皮现象还可能是营养缺乏引起的。一般与缺乏维生素A有一定的关系。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对皮肤的表层有保护作用,如果缺乏的话,就会引起皮肤干燥和脱皮等现象。缺锌也会导致手脱皮。还有像真菌感染引起的脱皮,皮肤过敏引起的手脚脱皮等等,因为不是特别常见,也容易区分,就不详细介绍了。
儿童扁桃体有什么用? 扁桃体是构成Waldeyer咽淋巴环的主要淋巴器官,作为局部免疫器官,它能产生各类免疫球蛋白,扁桃体中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扁桃体在儿童期是有效的免疫器官,对儿童具有保护作用。 扁桃体的功能 1.免疫功能 婴儿出生前从母体胎盘获得抗体,出生3~6个月内即消失殆尽,而其自身形成抗体的过程,大概在4周岁完成。4周岁以前小儿的扁桃体犹如一“预防注射”部位,对抗原刺激反应的结果是淋巴滤泡增生致扁桃体增生性肥大,是代偿功能的表现,不是病态,不应切除。即使肥大影响了呼吸或吞咽,也只能切除腺样体和一侧扁桃体,以维护“预防注射”的重要功能。4岁以后年长小儿的扁桃体仍是与其他淋巴组织一样,尤其能分泌IgA对下呼吸道有保护作用。 2.扁桃体还具有吞噬功能 用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反复炎症发作,或有感染灶或有肥大的三种扁桃体,证实其中存在两种巨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这两类细胞在淋巴上皮内及上皮之下的分布密度相似,均具有吞噬外来抗原的作用。 3.扁桃体还具有神经反射功能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与神经系统有联系,包括儿茶酚胺在内,至少有数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这种联系作用。支配扁桃体的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为免疫系统直接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径路。扁桃体同脾脏和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一样,是受多种神经肽支配。 4.扁桃体对内分泌的影响 扁桃体与甲状腺关系密切,发炎的扁桃体对甲状腺可发生毒性影响,引起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也有人认为扁桃体病变先直接影响肾上腺皮质及垂体,再间接影响甲状腺。扁桃体还可能有抑制发育生长的内分泌素,或有调节钙离子和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的作用。 5.扁桃体有消化作用 在生理关系上,扁桃体似应属于消化系统的器官,在消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单核细胞由扁桃体内形成而进入口腔,且有产生吞噬细菌和酶的作用。扁桃体上窝内有waber腺,这是一组管状粘液腺,由20-25个粘液腺体结构组成,其共用导管分布至扁桃体包膜,开口于扁桃体表面,其分泌物被认为有助于扁桃体窝内食物残渣的消化。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咽干症状可能与切除了该腺体有关,此腺体的化脓性炎症亦是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原因之一[2]。 哪些情况需要考虑摘除扁桃体? 耳鼻喉科专业医生认为,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就应当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 扁桃体的坏处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皆证明病灶性扁桃体炎可引起风湿病、心脏病或肾脏疾病等。利用超显微结构观察、血清荧光法或放射性同位素检查也都证明病灶性扁桃体中有超免疫合成。扁桃体已由免疫器官变成超免疫器官,由防御器官变成为感染侵入门户和病灶,由于自身抗原刺激引起抗体形成,在局部造成自身损害在远处造成其他器官,如心、肾、关节等的损害。有研究通过检测发现血清IgA1糖基化是扁桃体的IgA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这种扁桃体己经成为对机体有害的病灶,则应尽早手术切除[3]。 扁桃体局部疾病 ①反复发作急性扁桃体炎,2~3年内至少每年发作3次,并经医生检查证实者; ②曾患扁桃体周围炎或脓肿; ③扁桃体肥大影响吞咽、呼吸、发音及发育,特别是有引起上呼吸道梗阻性肺心病可能者; ④扁桃体肥大,咽部唾液蓄积,夜间阵发性咳嗽,严重或常并发气管支气管炎者; ⑤扁桃体其他疾病,如角化症、结石、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早期; ⑥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慢性扁桃体炎导致其他器官疾病者 ①慢性鼻炎、鼻窦炎或反复感冒者; ②反复引起气管支气管炎或气管肺炎者; ③颈淋巴结炎无口腔其他疾病,或肺结核不活动而颈淋巴结核久治不愈者; ④咽鼓管阻塞影响听力,无其他原因的慢性单纯性化脓性中耳炎,久治不愈者; ⑤病灶性扁桃体炎引起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4]、风湿性关节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待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施行手术; ⑥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热,经小儿内科检查未发现其他原因; ⑦小儿食欲不好,营养发育不良,而无其他病因。 扁桃体的免疫作用在2~4周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活跃。因此,5周岁以下儿童切除扁桃体要慎重。而人体在4~5周岁以后,腭扁桃体的局部免疫功能会逐渐被全身体液及细胞免疫所取代。因此,对于扁桃体切除后会不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这一点不用担心。此外,无论成人或儿童,当扁桃体引起的病症危害远远超过其保护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切除。
孩子发烧,一般全身滚烫,额头、手心、脚心都是热的。可有时,明明身上摸着很烫,腋下量体温已确定发烧,可手脚冰凉,有些孩子甚至出现寒战。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发热的原理。炎症反应可导致下丘脑调节体温升高,目的是抑制病原。发热刚开始时是体温调节中枢把中心体温开始升高,大多在几小时达高峰,这一时期被称为体温上升期。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体温上升期负责血管收缩舒张的神经容易发生功能紊乱,导致婴幼儿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收缩状态,所以手脚冰凉。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捂”,以为捂一身汗就能退烧。殊不知,宝宝汗腺不发达,散热困难,捂过了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严重的可造成全身多器官损伤。应对小儿发热,要按正确的方法进行相应处理: 1.体温上升期。当宝宝手脚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时,应怀疑是发热。建议“末梢保暖”,可以喂温水,给宝宝穿上袜子,或者热水泡脚,改善末梢循环。这一时期不会持续太久,它提示宝宝体温正在上升,通常1~2小时会发生高热,家长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2.持续高热期。建议“全身散热”。宝宝感觉很热,可冰敷头部,温水擦浴或洗浴,喝足水。当体温超过38.5度,可口服儿童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指南称,发热可限制病原体生长、繁殖,是一种对抗感染的有益机制,建议临床医生和家长不必急于使发热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应着眼于怎样使患儿感到舒适。如果宝宝精神好,即使发热,也不需马上使用退热药物。 3.退热期。宝宝出汗多,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严重不适,多饮水,及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避免患儿出现脱水、循环障碍或电解质紊乱。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家长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退热,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
总访问量 127,505次
在线服务患者 225位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