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我这样是得了强迫症吗?
在全球许多国家对新冠病毒放松管控后,进入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新毒株烽烟再起,全球病例数迅速攀升,国内香港与上海先后破防。进入4月,我所在的机构进入全封闭管理,我们很多同事奔忙于抗疫一线,我的工作是留守,至今已驻院十几天,也得空整理一些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案例,也算简单科普,这样使我的“住院生活”不至于太枯燥,也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2月的一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大二学生,“最近感觉很难受,我怀疑得了强迫症,以前有怀疑,但不确定。晚上一定要把抽屉拿出来整理,房间全部清洁一遍,把书本、各类物品摆放整齐,我知道没必要,却不能控制,最近深怕得新冠……”经初步评估,确认来访者可能患的“强迫症”。下面来看看强迫症的由来。这里首先要聊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西西弗斯遭受了天谴,诸神命他日夜无休地推滚巨石上山。到了山顶之时,巨石会因自身的承重而又滚了下来。出于某种缘由,他们认为,没有比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劳役更为可怕的刑罚了。这种反复的推动巨石,犹如强迫症的强迫行为。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1838)首次报告一例强迫性怀疑的病例,并把它归之于“单狂”(monomania)一类。Morel(1861)创用“强迫观念”一词,认为这是一种情感性疾病。Westphal(1878)归纳了前人的看法,提出强迫观念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之外的疾病。Janet(1903)创用“精神衰弱”一词,其中包括了强迫观念。其后,Freud在神经症分类中,把强迫性神经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与癔症并列,归入精神神经症一类。在国际疾病诊断手册lCD-10分类中属神经症性障碍中的一个疾病类别。DSM-Ⅳ则把强迫障碍归入焦虑障碍一类。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及即将实施的国际疾病诊断手册lCD-11中,强迫障碍与焦虑障碍并列。全球人口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3%,国内2000-2005年的一项调查强迫症的月患病率为0.084%,国内最近的较大范围的流调(2012年)显示强迫症的12月患病率为1.63%,而临床上实际诊断强迫症的比例可能远远偏低,估计国内强迫症的实际患病率为2.6%上下。强迫症的症状一般来说具有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或二者皆有。DSM-5有关强迫观念的定义是:反复、持续的思想、渴求或意象,在病程的某些时间体验到的,为闯入性的和不想要的,在绝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和苦恼。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外显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排序、反复核对;内隐行为,如:反复祈祷、反复计数、反复背诵字词等。这些重复的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可能不能明确地表达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因此,3至6岁幼儿出现一些反复的摆放、检查等不能等同于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DSM-5有关”强迫及相关障碍”的分类条目下,除强迫症外,最大的变化为新增以下疾病:躯体变形障碍、储藏(囤积)障碍、拔毛癖、物质/药物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其它医学情况引起的强迫及相关障碍。
王军 副主任医师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心境障碍科526人已读 - 精选 瘾的秘密
成瘾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一种现象, 它的发生至少有5 0 0 0 年的历史, 现已发展成为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全球性灾难。事实上, 人上的瘾各种各样, 看看这些:日晒痴迷、购物狂、无手机恐慌、整容成瘾、盗窃瘾、性瘾 人身在瘾中, 往往难以自拔。与形形色色的瘾周旋, 以往我们强调的是精神和意志, 但冷静客观的解剖和分析也许更加重要。“成瘾”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 依赖, 类似的成瘾标准后来才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 如病理性赌博、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通常所说的“瘾”是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 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而医学上的“瘾”则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称为“瘾”。症状成瘾行为是一种医学问题, 是一种疾病。目前诊断成瘾主要依据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 但对于网络成瘾、日晒痴迷、购物狂、无手机恐慌、整容成瘾、赌瘾、博彩瘾、盗窃瘾、性瘾等却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成瘾行为最核心的表现为成瘾者对瘾源表现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渴求, 且这种压倒一切、优先考虑的行为的目的, 是取得或维持某种特殊的心理快感或避免停用时的痛苦。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致瘾源或反复刺激中枢神经, 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和外界条件下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以及发生的特大的嗜好和形成的难以舍弃的习性。成瘾的共同特点是满足需要的强烈愿望, 对成瘾行为缺乏控制和节制, 只想到成瘾行为的执行, 而不考虑结果是否有利。这种病态的行为是由于反复使用致瘾源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 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停止或减少致瘾源后出现戒断症状, 使成瘾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 驱使使用者为满足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致瘾源,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渴求状态。并且, 成瘾者为达到心理的快感对致瘾源要求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病因成瘾行为的病因学研究表明,成瘾行为是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学调查表明,有家族史的较无家族史的人更易成瘾。酒瘾者子女与非酒瘾者子女比较, 前者发展成为酒瘾或药瘾者的机会约高于后者4 倍, 这也证明遗传因素的作用。经典的“超敏理论”认为, 成瘾物质取代某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使其活动处于受抑制状态, 如使用吗啡使内源性吗啡系统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停用吗啡后, 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 正常神经递质及受体活动相对亢进( 超敏) , 从而导致戒断症状的出现。现代神经生理研究发现, 致瘾源可使突触前神经细胞的多巴胺释放增加, 从而使突触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提高。赌博和游戏主要影响多巴胺和5 -羟色胺递质增多致兴奋度增加。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具有缺乏独立性、冲动、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人格特征的人, 极易对致瘾源产生依赖。另外, 若追溯成瘾者, 特别是年轻的吸毒者成瘾前的经历, 很可能找到某种品行障碍的迹象, 如逃学、偷窃、斗殴等, 他们普遍具有的成绩差、情绪不稳定、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学习理论(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认为, 人们首次接触致瘾源后, 就可能因体验到物质的作用而再次使用, 致瘾源的效应是一种阳性强化因子, 可以通过奖赏机制诱使人们再次使用, 直至成瘾。成瘾之后, 脱离致瘾源引起一些戒断症状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子, 戒断症状的出现是一种“惩罚”, 为了避免这种“惩罚”, 成瘾者只好继续使用成瘾药物或接触致瘾源。通过对大脑的作用而产生成瘾。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知道了行为成瘾和药物成瘾具有某些相同的生化通道, 因此对于行为成瘾也可以像药物成瘾一样用拮抗性药物来治疗。而且由于行为可以成瘾和参与了强迫性行为的产生, 因此在将来定义成瘾时还应充分考虑行为的作用。治疗与预防各种成瘾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网瘾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而从医学角度寻找关注和解决之道, 正是社会合力的一部分。一些不良嗜好并非洪水猛兽, 宜疏不宜堵,一味地禁止常常适得其反,无论从社会还是家庭层面, 合理引导才是关键。成瘾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既然成瘾行为是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成瘾的生物基础改变是不可想象的, 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心理治疗以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可以应用一些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如果您或您的亲人有成瘾行为或有成瘾的倾向, 那么您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正确面对“ 瘾”, 事实上生活中“瘾”无处不在。成瘾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对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给予充分的重视, 引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应对压力的正确方法, 通过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来传达支持和关爱。对成瘾者来说, 要培养积极心态, 塑造健康人格。经常有人说,心态决定命运。其实心态决定健康, 心态决定成败, 心态决定一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成瘾者往往有人格缺陷, 因此预防成瘾, 要从塑造健康的人格开始。备注:成瘾问题无处不在,近期接诊不少网络成瘾、线上赌博成瘾案例。“六一”儿童节之际,转载一篇旧文,原发表于2009年12月《生命世界》:作者 王军 李广智 链接:瘾的秘密--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s://www.cdstm.cn/gallery/media/mkjx/smsj/200912/t20091222_327548.html
王军 副主任医师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心境障碍科946人已读 - 精选 我就是心慌,我疯了吗?——再次认识焦虑症
12月19日,热搜榜上的一个消息令人痛心,“上海商汤科技一名47岁员工意外猝死在公司健身房外”,每每看到这些信息,网友都心生惋惜,不禁慨叹生命无常。焦虑症患者在看到此类信息会愈加紧张,记得2019年11月底某台湾著名艺人在内地拍摄节目现场猝然离世后的一段时间,我的门诊上接诊焦虑症患者明显增多,进入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的影响,门诊上焦虑症患者就诊比例更是直线上升。门诊上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我就是心慌,我疯了吗?我会不会死?我会不会变傻?针对这些疑问,需要对焦虑症进行一下梳理。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王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焦虑症,焦虑症按传统的说法属于“神经症”,虽然这一名称已经弃用。过去“神经症”被认为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焦虑症有3个常见类型:1、 惊恐发作 又名“惊恐障碍”,患者在发作时常有心慌,伴有濒死感和失控感,时间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可以自行缓解。可以哈欠、排尿和入睡结束发作。发作后自觉一切如常。患者常存在预期焦虑及求助和回避行为,有些患者不愿意单独出门,可以伴有场所恐惧。2、 广泛性焦虑 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3、 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临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它类别。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植物神经症状,不应用本类别。必须存在一些植物神经症状(颤抖、心悸、口干、胃部搅动感),哪怕间歇存在也可。在WHO最新的国际疾病诊断指南ICD-11中,已将这一类别归入抑郁障碍,命名为“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也不应诊断为焦虑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症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焦虑障碍已成为患病率排名第一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4.98%,也就是100个人里可能有5个可能罹患焦虑障碍。这里的“精神障碍”是广义的慨念,泛指所有精神心理障碍。回到前文的主题,焦虑症会变疯吗?“疯”通常指一些重性精神病,如:分裂症、躁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重性精神障碍,而焦虑症按传统的说法属于“神经症”,虽然这一名称已经弃用。过去“神经症”被认为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焦虑症与重性精神障碍最大的不同是自身疾病的认识,他们因症状带来自我痛苦,大多主动求诊,迫切求治。因此,焦虑症与通常所说的“疯”病具有本质的不同,如果确诊焦虑症,是不会变疯的。如果您可能罹患焦虑症,请至专业机构就诊,找到专业的医师进行充分评估,不能讳疾忌医,焦虑症按规范充分治疗,一般都能得到充分缓解。焦虑症不会疯,也不会傻,焦虑症患者可以对自己大声说,我一定会好起来。
王军 副主任医师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心境障碍科3165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痴呆 近期认知障碍加重特别明显,该情况是从2021年出现的,当时的... 王**是四病区59床的病人,我是她儿子,想了解她现在的情况,以及将来的治疗和应对方案。总交流次数3已给处置建议
- 精神心理疾病咨询,谢谢 张医生好,情绪、心理、精神方面出现状况,也有很大的疑惑,迫切... 希望得到与张医生咨询沟通的机会,感谢总交流次数20已给处置建议
- 抑郁症 需要线上开药,工作旺季比较忙,无法到线下开药,目前西肽普兰每... 开药总交流次数3已开处方已给处置建议
- 抑郁症 抑郁药一直按照每天半片吃的,安眠药吃的不多,大概吃了四次,其... 上次说的两周复诊总交流次数24已给处置建议
- 强迫状态 对某些事情会很在意,希望能了解原因并改变自己的状态 如何控制病情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上海市 第138名
总访问量 580,107次
在线服务患者 2,372位
直播义诊 2次
科普文章 6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