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升
主任医师 教授
执行院长
颌面外科张世周
主任医师 教授
4.0
颌面外科李文刚
主任医师 教授
3.8
颌面外科黄圣运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颌面外科于殿绅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颌面外科袁锡兰
主任医师 教授
3.8
颌面外科郑培惠
主任医师
3.7
颌面外科张卫东
主任医师
3.7
颌面外科赵洪波
主任医师
3.7
颌面外科邹虎威
副主任医师
3.7
王佩玉
主任医师
3.7
颌面外科马利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7
颌面外科刘俊杰
副主任医师
3.6
颌面外科白金博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李胜锋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庞法伟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陈占伟
主治医师 讲师
3.6
颌面外科刘桂军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胡立华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赵腾达
主治医师
3.6
周伟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于淼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程煜天
主治医师
3.6
颌面外科尤柱
医师
3.6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春季常见,普遍易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也可见于成年人,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引起腮腺炎的病毒是一种副粘病毒,通过飞沫或唾液传播。病毒通常通过鼻子或嘴进入。它在唾液腺肿胀出现前7天就存在于唾液中,在腮腺炎发生前传播率最高。病毒也在血液和尿液中存在,如果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也在脑脊液中存在。感染腮腺炎通常会获得永久免疫力。 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病理变化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到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病毒在进一步繁殖复制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时未受累的器官,比如颌下腺、舌下腺、睾丸、胰腺等,引起相应的表现。因此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性、多器官受累的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腮腺炎的病理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腺体肿胀发红,可见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其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周围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导致腮腺导管的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则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胰腺等受累时也可出现淋巴浸润和睾丸炎、胰腺炎等病变。但本病毒容易累及成熟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出现睾丸炎。临床表现 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有些人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非常轻微。流行性腮腺炎的一个常见症状是面部一侧或两侧肿涨且极为疼痛。初期症状可能与流感症状类似,例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或疼痛、食欲不振、疲倦。经过12~24天的潜伏期后,大多数患者进展为头痛、厌食、不适和低至中等程度的发热。12~24小时后唾液腺受累,伴随着体温上升至39.5~40℃,发热持续24~72小时。大约在第2天腺体的肿胀达到高峰,并且持续5~7天。在整个发热期,受累的腺体疼痛非常明显。唾液腺通常会在几天内开始肿胀,症状可能包括:面部两侧的一个或两个腺体肿胀,肿胀部位周围疼痛或压痛,在较为少见的情况下,口腔底部下方的腺体会肿胀。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并发症 1、睾丸肿胀。这种并发症也称为睾丸炎,会引起剧烈疼痛,常见于青春期之后的流行性腮腺炎感染。睾丸肿胀可能会导致睾丸尺寸减小和生育能力下降。 2、卵巢肿胀。这种并发症也称为卵巢炎,会引起疼痛、胃部不适、呕吐和发热。青春期之后更易出现这种并发症。该病症似乎不会影响生育能力。 3、脑炎。脑炎是指可能损伤组织的大脑肿胀(发炎)。这种并发症会导致意识改变、癫痫发作和肌肉失控。 4、脑膜炎。脑膜炎是脑和脊髓周围的膜肿胀或发炎。脑膜炎可能导致头痛、发热和颈部僵硬。与流行性腮腺炎有关的脑膜炎很少引起长期问题。 5、听力减退。这种并发症可能突然出现,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听力通常会在病后好转。 6、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可能会因肿胀造成胰腺损伤(胰腺炎)。症状可能包括胃部附近疼痛或压痛、胃部不适、呕吐和发热。 7、流产。在妊娠期的前 12 周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可能增加妊娠终止(流产)的风险。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3、血清学检查:中和抗体试验、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病毒分离等。治 疗 1、一般护理: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2、对症治疗: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3、出现并发症时,需要相关科室协助诊治。
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组成部分,位于人体外耳道前方,俗称“挂钩”,是人类最为常用的关节之一,在日常的进食,语言和表情表达时不停的运动着。其解剖和运动都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同时也不断的承受着巨大的咬合力和拉伸的力量。 髁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发生率仅次于下颌骨体部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的1/3。随着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增加,10岁左右是儿童颌骨骨折发病的高峰,在所有类型的下颌骨骨折中,儿童下颌骨骨折的发病率不到15%,然而儿童一旦发生下颌骨骨折,其髁突骨折的发病率可高达50%左右。 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之一,髁突骨折后常引起患者面部畸形、咬合关系紊乱、咀嚼功能失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髁突解剖毗邻关系十分复杂,体积较小,复位和固定难度较高,且常伴有关节盘移位或破损、关节囊撕裂等问题,其处理过程十分复杂,容易发生颞下颌关节强直等并发症。 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由于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选择何种治疗方法需要结合髁突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髁突与关节窝的关系、张口度和咬合关系、合并骨折情况、下颌运动功能的适应性改建能力,以及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依从性和手术风险等来确定。此外,患者的期望值、外科医师的能力、手术机构的技术和资源,以及患者的经济支付能力等也是影响髁突骨折治疗方式选择的因素。 目前公认的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是:①准确的解剖复位。既要恢复下颌骨原有的高度、突度、弧度,又要重建骨折前的咬合关系。②稳定的固定。防止骨折再移位,抵消影响愈合的不良应力,以促进骨性愈合。③减小损伤。遵循微创原则,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④早期功能运动。早期开闭口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及下颌运动功能恢复。 根据解剖部位,髁突骨折分为3类:1)高位髁突骨折:通过关节头的囊内骨折;2)中位髁突骨折:髁突颈部骨折;3)低位髁突骨折:髁突基底部骨折。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应根据下颌骨髁突骨折的部位、骨折移位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手术入路主要有耳前入路、下颌后入路、除皱手术入路、颌下入路、小切口腮腺前入路、口内入路、内窥镜辅助下入路。
腮腺肿瘤是从腮腺内开始的细胞生长物。腮腺是位于耳前的两个唾液腺。面部两侧各有一个唾液腺。唾液腺会分泌唾液,帮助咀嚼和消化食物。口唇、面颊及咽喉部有许多唾液腺。腮腺是发生唾液腺肿瘤的最常见位置。腮腺肿瘤80%左右为良性腮腺肿瘤。有时,这些肿瘤是恶性的,称为恶性腮腺肿瘤或腮腺癌症。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物,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多呈球状,周围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好,无触痛,无面神经功能障碍。肿物位于腮腺的表浅部位,包括腮腺的耳前区、耳垂周围、颌后区的浅层和后下极。常见类型1、多形性腺瘤 包膜情况不定、以镜下结构的多形性而不是细胞的多形性为特征的一类良性肿瘤。最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多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耳垂下方或耳屏前的肿物,有恶变可能,但概率很低。2、腺淋巴瘤 腮腺淋巴瘤即Warthin瘤,以柱状嗜酸细胞、基底细胞构成的囊性腺样或乳头状腺样结构,其间质含特征性淋巴样组织的良性肿瘤。一般多见50岁以上男性,50~60岁为发病高峰。肿瘤的生长速度慢,体积小,多发生于腮腺浅叶,触诊呈圆形,质地柔软且光滑。4、黏液表皮样癌 由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腮腺恶性肿瘤。年龄分布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伴有染色体异位而导致的基因融合。5、腺样囊性癌 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结构包括管状、筛状和实性型的基底样细胞肿瘤。腮腺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黏液表皮样癌,早期患者有明显的身体劳累、麻木、面瘫以及疼痛感。该肿瘤的血行转移率较高,其远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病因1、遗传因素 腮腺混合瘤中,70%的患者可检测出细胞遗传学变化,说明其发病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2、基因突变 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腮腺肿瘤的发生。3、病毒感染 不少实验证明,腮腺肿瘤可能由病毒引起,致瘤病毒包括多形瘤病毒、腺病毒、猿猴空泡病毒等。4、诱发因素 ①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是长期吸烟,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腮腺淋巴瘤的发生与吸烟有密切的关系,吸烟者腺淋巴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②感染:腮腺感染引起细菌性腮腺炎、病毒的入侵可以导致病毒性腮腺炎。若这类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腮腺内会一直存在不良的刺激因素,长此以往,便有可能会导致腮腺肿瘤的发生。 ③化学物品:接触化学物品等职业者易患此病。 ④环境因素:腮腺恶性肿瘤可能与接触射线有关,而长期暴露在烟雾或灰尘中也易患肿瘤。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 ①B超检查:该检查操作简便且无放射性损害,是公认的位置表浅腮腺良性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以及肿瘤大小、位置,并估计大致的性质。典型的腮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回声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②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位置深在或范围较大的腮腺肿瘤,应进行CT检查。典型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CT特征为: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软组织占位,边界清晰,呈圆形、有些可呈结节状,皮下脂肪层及腮腺咬肌筋膜等组织层面清楚,咬肌、胸锁乳突肌和二腹肌后腹等邻近结构清晰可见。 ③MR检查:相较于CT检查,MR检查无放射性损害,具有良好的软组织信号,更适合于腮腺肿瘤检查。典型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MR特征为: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圆形或类圆形占位,边缘光滑清晰,均质或不均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2、病理检查 因有发生瘤细胞种植的风险,腮腺良性肿瘤通常禁忌术前活检。如有必要,术前可行细针抽吸活检,采用外径为0.6mm的针头,吸取少量肿瘤组织,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辅助定性诊断。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后,也可进行冰冻活检,辅助定性诊断。上述两种活检方法准确性均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确切诊断常依赖于术后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诊断标准 1、临床检查:腮腺区无痛性肿物,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多呈球状,周围界限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好,无触痛,无面神经功能障碍。肿物位于腮腺的表浅部位,包括腮腺的耳前区、耳垂周围、颌后区的浅层和后下极。 2、影像学检查:位于腮腺表浅部位内的边界清晰、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的软组织实性或囊实性占位,多为单发或偶有多发。 3、病理学检查:通常不推荐术前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必要时首选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辅助定性诊断。建议术中冰冻活检,辅助定性诊断。治疗方法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是: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完整切除术。完整切除的含义是指在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内切除,不能做沿肿瘤包膜外的剜除,更不允许分块切除或切破肿瘤,尤其是多形性腺瘤。1、肿瘤包膜外切除术 包膜外切除治疗适用于达到一定体积但一般小于4cm,活动度好,生长部位表浅、主要位于腮腺浅叶及后下部位的良性肿瘤。在肿瘤包膜外约0.5cm正常腮腺组织行肿瘤切除,一般不主动解剖面神经,可使患者的面部外形和腮腺功能保存良好。2、腮腺部分切除术 腮腺部分切除术是腮腺肿瘤切除的经典术式,当肿瘤位于腮腺下极时,于肿瘤周围正常腮腺组织1.0cm外切除。当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时,需切除浅叶组织,术中需要注意解剖面神经,避免其损伤。适用于良性肿瘤以及低度恶肿瘤,尤其是腺淋巴瘤以及混合瘤,此种术式保留了大部分腮腺的组织及其功能,避免了耳前区的凹陷畸形。3、腮腺全切术 腮腺全切术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和深叶全部切除,切除范围最大、最彻底。术后腮腺功能全部丧失,面侧方会遗留比较明显的凹陷畸形,主要适用于腮腺深叶的肿瘤、恶变的混合瘤、以及恶性肿瘤。若肿瘤与面神经无粘连,应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并尽量减少机械性损伤,若与面神经有轻度粘连,但尚可分离,也应尽量保留。4、颈淋巴结清扫术 腮腺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不高,约在15%左右,所以一般原则上不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但当临床上出现肿大淋巴结,并怀疑有淋巴结转移者,可作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尤其对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其颈淋巴转移率超过30%,可考虑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5、放射治疗 放疗只作为综合治疗的内容之一,为减少术后复发,对病理类型高度恶性者或手术不够彻底。疑有肿瘤组织残留者,面神经与肿瘤粘连而保留者,病情较晚期的均可辅助放疗,可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减少复发率。宜尽早开始,最迟不要超过术后6周。随访及预后 腮腺良性肿瘤大多数预后良好,术后通常可每半年复查一次。多形性腺瘤虽为良性肿瘤,但部分多形性腺瘤可出现包膜内瘤细胞侵入或包膜不完整,术后易复发,复发率主要与手术方式有关。完整切除肿瘤者复发率很低,剜除肿瘤者复发率较高。瘤细胞散落在组织床上后,易形成种植性
总访问量 4,074,033次
在线服务患者 6,698位
科普文章 43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