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皮肤性病科孙志坚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皮肤美容郭静
主治医师 副教授
4.6
皮肤性病科李圆圆
副主任医师
4.2
皮肤性病科党宁宁
主任医师 教授
3.8
皮肤性病科万俊增
主任医师 教授
3.8
皮肤性病科王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皮肤性病科魏欣净
主任医师
3.8
皮肤性病科任忠芬
主任医师
3.7
皮肤性病科杨安波
主任医师
3.7
于志湖
主任医师
3.7
皮肤性病科周淑华
主任医师
3.7
皮肤性病科戴文丽
主任医师
3.7
皮肤性病科李晓康
主治医师
3.7
皮肤性病科邹雪可
医师
3.6
皮肤性病科刘雯敏
副主任医师
3.6
皮肤性病科宋亚丽
主任医师
3.6
皮肤性病科陈腊梅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6
皮肤性病科闫建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皮肤性病科王震英
副主任医师
3.6
郭亚南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皮肤性病科王白鹤
主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金德蕙
副主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马冬梅
副主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金德惠
副主任医师
3.5
整形科耿建辉
副主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孙明霞
主治医师
3.5
皮肤性病科聂小娟
主治医师 讲师
3.4
皮肤性病科陈楠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孟云芳
主治医师
3.4
吴凡
主治医师
3.4
皮肤性病科鞠延娇
医师 助教
3.4
皮肤性病科田崇麟
医师
3.4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一种表现为苔藓样组织学改变的皮肤良性角化性疾病,通常好发于中老年人日光暴露部位,单发的边界清楚的红斑角化性斑块,偶尔有瘙痒。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增厚或变薄,表皮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淋巴细胞呈苔藓样浸润,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噬色素细胞。需要和AK,LP相鉴别。临床活检用来排除基底细胞癌和黑素细胞肿瘤,本病一般可自发消退,必要时择期手术。
血管瘤一般出生后1周到1个月出现,血管畸形出生时出现。血管瘤快速增大且有自发消退,血管畸形逐渐增大不会消退。血管瘤表现为高出皮面的红色斑块或较为致密的团块,加压不缩小,瘤体表面和周围无充盈扩张的浅静脉。血管畸形表现为质地软,加压瘤体缩小,减压充盈,有时有搏动感,瘤体表面和周围可见充盈扩张的浅静脉。病理上,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畸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增殖,细胞分化成熟,毛细血管、动静脉、淋巴管异常扩张和沟通。
皮肤混合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向毛囊皮脂腺及大汗腺分化的错构瘤。好发于头面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见,临床上表现为孤立单发,坚实,无痛,界限清楚的皮内或皮下结节,直径0.5-3.0cm。生长缓慢,多为良性,很少破溃,手术切除治疗,很少恶变,术后定期随访,如果有复发就警惕恶变可能。病理表现为上皮细胞成分和间质成分组成,在真皮深部和皮下脂肪层,嗜碱性上皮细胞和软骨样黏液间质,可向大汗腺或小汗腺方向分化,管腔外层扁平细胞,内层柱状细胞,可见顶浆分泌。
总访问量 13,148,128次
在线服务患者 32,367位
直播义诊 4次
科普文章 2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