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乳腺外科姜军
主任医师 教授
3.9
乳腺外科范林军
主任医师 教授
3.9
乳腺外科陈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乳腺外科唐鹏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乳腺外科周艳
主治医师 讲师
3.6
乳腺外科王姝姝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乳腺外科任林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乳腺外科潘沁汶
副主任医师
3.5
乳腺外科梁燕
主治医师
3.5
刘静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李世超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杨汐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刘玮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胡滢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吴秀娟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苑龙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王明浩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阎文婷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张晔
主治医师
3.5
马丹丹
主治医师
3.5
乳腺外科齐晓伟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乳腺外科陈显春
副主任护师
3.4
乳腺外科崔翔
医师
3.4
乳腺外科杜俊泽
医师
3.4
乳腺外科何澄
医师
3.4
乳腺外科严玉钊
医师
3.4
2021年7月23-24日陈莉团队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乳腺外科创新大会,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巴西、韩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专家和同道参加本次盛会,陈莉团队也分享乳腺癌手术经验及乳房美容重建方面工作新进展,吸引全球10,307位全球同行观看直播,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因科室工作调整,齐晓伟教授门诊自2019年12月16日起,从每周二改为每周四,诊室位于西南医院门诊部二楼乳腺甲状腺外科(1号诊室)。 因此2019年12月19日将是调整后的第一个门诊。请大家知悉并帮忙宣传告知,谢谢。 为方便病友就诊,若确实网上预约不上号或现场挂不到号,请周四早上八点前到1号诊室免费加号。
本文转自若初健康公众号,该公众号有很多高质量的专业资源,病友们可以关注本文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DE0MTI5NQ==&mid=2651347695&idx=1&sn=3b859a6acfc29fb88632b933ac143c10&chksm=f27a35efc50dbcf91fb1c6c15a6307d8f07429d37102ebb3a710d5298fef1b9a1310a2b791a7&mpshare=1&scene=1&srcid=0707jXq8XjA1TtLrzvVENwuP&pass_ticket=YXr26NBT6Z43XXpxAxsDEwMxymyK5JlIghX9PAfrsTbTDIGt2aiHQ2dvtXi0%2B6T1#rd本文纲要误区一:过度依赖非常规治疗拒绝西医规范治疗;中医介入后,饮食过度禁忌;过于重视保健品的作用误区二:内分泌治疗不坚持用药服药不连贯;不愿坚持长期服药;嫌内分泌药物太便宜。误区三:过度恐惧内分泌治疗副作用过度担心子宫内膜癌;因骨相关不适,擅自停药误区四:不愿意定期复查手术三年后,轻视复查;关于复查频率;关于肿瘤标志物在门诊,我经常会遇到病人询问大众化的问题。其中,有些是盲区,不仅你们不知道,医生可能也很难回答。比如:柳医生,我这个毛病到底有多少的生存希望,还可以活多久?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告诉一个整体比例,因为医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命。除了盲区,也不乏许多自以为的理解或是道听旁说,这往往会导致许多认知误区,对治疗以及康复的顺利开展十分不利。所以,我总结了「乳腺癌患者常见的四大误区」,通过这样一个传播更广的平台解疑答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误区一过度依赖非常规治疗就西医而言,除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之外,其他所有的治疗,我们都称为非常规治疗。因为非常规治疗的介入,从而代替、轻视正规医疗手段,是我们所不提倡的。对祖国医药情有独钟,拒绝西医规范治疗其实,我们不反对在保证常规治疗的前提下,适度地接受非常规治疗,但是要理性对待,慎重选择,不能因为吃了中药就拒绝西医。同时,如果要想中医介入治疗,一定要找正规医院。中医介入后,什么都不敢吃,饮食过度禁忌中医有很多讲究,一旦吃了中药,好像就被套住了,饮食上诸多禁忌。有人就说:不能吃鸡肉!其实,这是一种讹传。没有任何证据认为家禽类,包括鸡、鸭、鸽子等,对乳腺癌有促进增长的作用。相反,鸡是很有营养的,特别是家养的草鸡。然后还有人说:海鲜不能吃,是发物!关于这个问题,我请教过专业中医,其实“发物”的“发”跟西医的过敏有关,并非肿瘤复发。所以,海鲜完全是可以吃的。诸如牛奶、咖啡等等,也可以食用,都没有问题。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某一类食品和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有关,在饮食方面营养均衡,不要盯着一样吃就对了。常规治疗稍有反应就半途而废,对诸多保健品却持之以恒对于市面上各种所谓提高免疫力、杀灭肿瘤的神奇药物、疗法,通常都不太靠谱:很多都是细胞、动物试验的结果,并没通过人体试验,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证明其在对抗肿瘤方面的疗效。而类似胸腺肽一类所谓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药物,目前来说,没有任何数据能证明,它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的疗效。其实说白了,我们吃饭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些保健品只不过被故意吹嘘,夸大了功效。所以,大家对于这种宣传一定要注意,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小心上当受骗。误区二内分泌治疗不坚持用药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下列三类患者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服药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吃两粒三苯氧胺(他莫昔芬),第二天不吃了,等到后天想起来,一下子补三颗。药物有半衰期,也就是药效时间。药效时间不会因为药物剂量的翻倍而延长,而只会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药物浓度。也就是说:●该吃药时没吃药,身体就没法置于药物的保护之下;●超量服药,则会引起药物副作用的增加。小贴士大家可以手机中设置闹钟提醒;药盒上写上这盒药需要服用的起止日期;甚至可以直接写到药板上。其实只要开动脑筋,一些小技巧就能帮你很好的解决这些困扰。不愿坚持长期服药,认为2-3年足够了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内分泌治疗是与癌细胞的一场持久战。激素的控制,让癌细胞无法获得适宜的生长环境,能够让它们长期沉眠。如果抑制时间不够,就有可能让癌细胞死灰复燃,从而让自己暴露在复发、转移的危险之中。统计数据显示,ER、PR阳性的乳腺癌类型,虽然总体复发转移率不高,但风险却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坚持长期用药。嫌内分泌药物太便宜,服药依从性不高一个月的内分泌治疗,使用进口药物要一千多元,但在中国,只需320元左右。看到这里,有患者会问: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是不是进口药物疗效更好?其实,我们应该从药物本质上考虑。国产和进口存在纯度的差别,但其中有效成分是一样的,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医保报销情况来做选择。误区三过度恐惧内分泌治疗副作用在解释副作用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内分泌药物的作用机制。● 雌激素替代剂(代表药物:三苯氧胺)一把错误的钥匙(他莫昔芬)插进门锁(乳腺癌表面激素受体)中,可以很合适的插入,但无法转动,正确的钥匙(正常雌激素)因为锁孔(乳腺癌表面激素受体)被占无法开锁。这样,癌细胞无法接受正常雌激素的刺激,肿瘤停止生长。注意:服用三苯氧胺期间,检测雌激素水平出现增高是正常的!人体雌激素本来要待的“坑”被雌激素替代剂“占了”,所以无家可归的雌激素会游离在血液中,绝对不意味着药物无效哦!● 卵巢功能抑制剂代表药物: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绝经前患者雌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运用药物可阻断卵巢产生雌激素,该效果是可逆的,停用后可恢复卵巢功能。● 芳香化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来曲唑、阿那曲唑可阻断人体其他途径的雌激素转化。害怕子宫内膜癌,拒绝服药在我职业生涯中,绝大多数患者只是子宫内膜增厚,出现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癌的病人,不到五个。我有一个年轻病人,是上面五例的其中之一。她在服用三苯氧胺期间引起了子宫内膜癌,经过治疗,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当时还保留了子宫。三苯氧胺引起的子宫内膜癌,一般来说都比较早期、易治疗、可治愈。所以,相较其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巨大优势,三苯氧胺在子宫内膜方面的副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骨质疏松等骨相关不适,擅自停药对于骨丢失,目前主要是预防,应用药物是双膦酸盐。注意:打预防针之前,最好能够测骨密度,确定自己是否为骨密度低。如果大家觉得副反应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建议及时跟主诊医生沟通,让他来给你出具解决方案,千万不要擅自停药。误区四不愿意定期复查复查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但有的患者却认为:手术做了,化疗结束了,病就好了,不要再做什么复查了!定期检查不仅可以让医生了解大家的恢复状况、疾病进展,还可以让我们根据副反应表现、治疗并发症,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等等。手术三年后,掉以轻心不再复查有的患者认为:手术后三年是一关,三年内的复查要勤,三年以后就无所谓了!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像三阴性乳腺癌,三年以后再复发的风险确实小很多,但不是完全没有,我甚至看到过术后20年还复发的病人。所以,我们会建议:●低危病人的内分泌治疗是五年;●高危的十年;●极高危甚至要终身吃药。当然,复查还有一个作用是监测健侧乳房,尽量早期发现、避免对侧的乳腺癌。关于复查频率我认为复查频率需考虑个体化差异,一年一次是基础,是否需要增加频率则要看你的具体病情。比如一些低危的、非常紧张、有疑病症的患者,我的建议是可以适当降低复查频率,一开始就可以一年一次;如果是三阴性患者的,前三年半年一次足矣。对于复查频度,英国人曾经做过一个这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增加检查频度在生存率上没有帮助。这也意味着,即便真的出现复发转移,早或是晚发现几个月,对最终结果不带来实质性影响,但过高的检查频度,可能给你带来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关于肿瘤标志物有些患者很在意这个指标,老是喜欢做。认为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就万事大吉,指标稍有异常,就紧张得不得了。其实,大家知道这些指标是怎么来看的吗?这些指标是用来监测复发转移的吗?——不是的!是否复发转移一定是靠影像学检查作为证据的,也就是B超、CT、钼靶等。如果这些检查都没有问题,单纯一个血肿瘤指标偏高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影响它们的因素太多,它们非常不准。小贴士对于已经转移的晚期患者,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一种判断疗效的手段,其他患者不建议做。总结有的患者得了病,好像获得了更多:明确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需要什么、应该追求什么,恍若重生。希望广大的乳腺癌患者,能够拿起科学的武器,来战胜疾病和不健康心理状态,争取早日由病人的角色,回归到社会、家庭的角色当中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