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祝元
主任医师 教授
院长
中医心内科王振兴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中医心内科陈晓虎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中医心内科李七一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陆敬平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刘福明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蒋卫民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戴友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心内科张洪兵
副主任医师
3.6
中医心内科王沛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6
陈凯
主任医师
3.5
中医心内科刘宁
副主任医师
3.4
中医心内科张如升
主任医师
3.4
中医心内科卢鑫
主治医师
3.4
中医心内科刘鸣
副主任医师
3.4
中医心内科林欣
主任医师
3.4
中医心内科石磊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心内科唐蜀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3
中医心内科朱波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严冬
主任医师
3.3
邓杰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中医心内科潘涛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刘春玲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赵惠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刘健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王令谆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范群丽
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沈乐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心内科俞鹏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中医心内科朱伯谦
主治医师
3.3
汤粉英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史海波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王石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朱贤慧
主任医师 讲师
3.2
中医心内科吕东岭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刘芳
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朱嘉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钱杰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李莲静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司亮
副主任医师
3.2
宁澄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陈建东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邹冲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丁峣
副主任医师
3.2
中医心内科张洪斌
主治医师
3.1
中医心内科何云
主治医师
3.1
中医心内科张思奇
主治医师
3.1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胸痛,如肋软骨炎、带状疱疹、食管炎、冠心病等。如何区分呢?⑴ 观察何种情况下出现疼痛。心绞痛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的时候出现,而一般的胸口疼痛则多在平时休息的时候出现。⑵ 观察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时间通常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半小时以内,疼痛程度常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是心绞痛,持续的时间则可能会比较长,有时甚至会持续数小时。⑶ 观察疼痛性质。心绞痛发作时,通常会感到心前区或胸骨后有压迫感、窒闷感、紧缩感,或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不适感。如果仅有刺痛的感觉,程度较轻,不影响日常活动,则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应及时检查以明确原因。⑷ 观察疼痛时的并发症状。心绞痛发作时,还可能伴有乏力、冷汗、气促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会有血压降低的情况。不是心绞痛的那种胸口疼痛,发病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并发症状,日常生活体力不受限制。心绞痛发作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平躺下来,解开衣物上的扣子,尽量保持呼吸畅通,尽量稳定自身情况,之后及时进行检查治疗。
冠心病是心脏病的一种,往往会出现心绞痛。心绞痛的典型症状容易被识别,如发作性胸闷痛或胸部不适,可能伴有放射痛,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可诱发心绞痛发作。日常生活中不要忽视冠心病的早期症状:1.劳累或情绪激动、紧张时,会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者说紧缩样的疼痛,并且会向左肩或者左上肢内侧放射,持续几分钟或十余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可缓解。2.运动后或运动中会出现头痛、咽部不适、牙痛等,休息片刻即可缓解。3.睡眠时高枕,低枕会让人觉得胸闷、憋气,熟睡时或者白天平卧时会出现胸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这个时候立即坐起或站起来就会获得缓解。4.听到比较嘈杂的噪音时会出现心慌、胸闷。5.反复出现心律不齐或者不明原因造成的心跳过快或者心跳缓慢。6.进行体力运动的时候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的时候就会变的缓解,跟正常人一样。7.吃得过饱或者过于寒冷、看惊险刺激的影片时,容易出现胸部疼痛、心悸。8.排便用力时,会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促或者胸部疼痛。如果有以上症状的一种或几种,都需要及时来医院心血管专科就诊。
一、UA瘀热相搏的基础、临床初步研究 基于UA瘀热相搏的基本病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我院创立了专科特色制剂“抗栓Ⅰ号”(苏木、红花、水蛭等)、“芦黄颗粒”(漏芦、黄精、姜黄、红花、虎杖、何首乌等),该药具有养阴清热,活血解毒的功能。以往临床实践表明该药有一定的改善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抗栓Ⅰ号”、“芦黄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我们做了基础、临床的初步研究,对“抗栓Ⅰ号”、“芦黄颗粒”治疗UA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干预作了初步评价。刘春玲等研究“芦黄颗粒”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产物丙二醛(MDA)、NO、ET-1 、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的影响,发现“芦黄颗粒”能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NO、降低ET-1;并能降低CRP、IL-6水平,但对SOD、MDA无影响,因此推论“芦黄颗粒”可能通过降脂、保护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等环节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不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途径完成的。史海波,赵惠等研究“抗栓Ⅰ号”对UA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抗栓Ⅰ号”在症状缓解、心电图、血液流变学、GMP-140、P选择素、D-二聚体(D-D)等指标改善上临床疗效可靠。二、UA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 通过上述论证,UA的核心机制是瘀热相搏,多发生于热郁血分,久病入络阶段。我们参照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14]和《2011年ACCF/AHA不稳定性心绞痛和NSTEMI指南建议》,拟定了UA瘀热相搏证的中西医治疗对策,以供参考。 三、UA瘀热相搏证的诊断 1.主要临床表现 ①胸痛彻背、缩窄性疼痛,着而不移,痛如火灼,或如针刺,②胸闷,③心悸,④或伴口干苦,发热(以烘热、潮热、烦热、低热、手足心热等为主),便秘,⑤面色红赤或黯红,⑥舌质深红、暗红或红紫,舌体或舌边可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舌瘀紫;舌下静脉粗张迂曲,青筋暴突;舌苔黄或焦黄,⑦脉细数、沉涩、沉实,或见促、结、代。 临床所见,以上诸症不必悉具,只要准确把握特征性症状或体征之一、二,结合相关舌、脉即可识辨。 2.实验室参考指标:心脏肌钙蛋白T(cTnT);心脏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血液流变学;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四项、纤溶酶活性、血小板活化因子、凝血酶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间黏附分子等。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3.辨证要点 UA的核心病机是瘀热相搏,且多兼夹痰浊。在辨证时应注意瘀重于热,热重于瘀,抑或瘀热并重,随证化裁。 4.治法 4.1基本治法 瘀热相搏是病变过程中存在的病机特征,针对这一基本病机特点,可采用凉血化瘀法治疗。通过凉血,可清解血分的火热,使其不致煎熬津血而成瘀;通过散瘀,可使热毒失去依附,不能与瘀血胶结而难解难清。凉血与化瘀联用,可清血分之热,散血中之瘀,解血分之毒,止妄行之血。 3.2基本方药 方选江苏省中医院专科特色制剂“抗栓Ⅰ号”“芦黄颗粒”加减,常用主药有苏木、红花、水蛭、漏芦、黄精、姜黄、虎杖、何首乌等。 3.3随证化裁 热重于瘀者,加紫草、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瘀重于热者,加三七、炙水蛭活血化瘀;瘀热酿痰者,加天花粉、知母、胆南星清化痰热;瘀热伤阴者,加玄参、石斛滋阴生津;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气滞明显,加檀香、徐长卿理气行气;瘀热阻窍者,加冰片、丹参、石菖蒲、郁金开窍醒神。 4.参照《2011年ACCF/AHA不稳定性心绞痛和NSTEMI指南建议》,拟定UA的西医治疗原则为:①一般治疗:UA急性期卧床休息1~3d,吸氧、持续心电监护。 ②强化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③建议尽早使用时他汀类药物。 ④有些患者经过强化的内科治疗,病情即趋于稳定。另一些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 参考上述治疗对策,对本文的典型病例,我们考虑给予以下治疗方案: 西医:吸氧、心电监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ACEI。左前降支行PCI术治疗。 中医:苏木10g 红花10g 水蛭6g 漏芦30g 黄精10g 姜黄10g 虎杖10g 何首乌10g 胆南星6g 三七5g 熟大黄6g 生大黄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天后患者偶作胸痛,胸痛时隐约有针刺感,大便日行一次,面色黯红,舌紫暗苔薄黄,脉弦滑数,BP130/80mmHg,复查肌钙蛋白阴性,CRP1.5mg/l。去生大黄,续原方服用7天,患者诉胸痛好转,胸痛时未有针刺感,面色红,二便通调,舌红苔薄黄,脉弦,BP130/80mmHg,复查肌钙蛋白阴性,CRP1.2 mg/l。后出院调理。 按语:本患者为老年男性,四诊合参,当属中医胸痹之瘀热相搏证,其致病因素有瘀、热、痰三端,且瘀重于热,我们抓住其“瘀热相搏”的主要病机,径用凉血化瘀之法,随证化裁。 处方遣予苏木、红花、三七、水蛭等凉血化瘀为君;虎杖、漏芦凉血清热,胆星清化痰热共为臣;黄精、首乌滋阴以助清热之功以为佐,生、熟大黄通腑泻热,使瘀热之邪从下而解以为使,诸药合用,全方共奏凉血清热、化瘀解毒之功,正契合本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之瘀热相搏的病机特点,故药简效彰。 四、小结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周仲瑛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先后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疾病、重症肝炎、慢性乙肝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揭示了“瘀热”病机在内科疑难病发病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将“瘀热相搏”理论运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初步提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理是易损斑块,核心病机是瘀热相搏,治疗关键是稳定斑块,基本治则以凉血清热、化瘀解毒为主,随证化裁,并初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诊疗规范,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总访问量 1,823,916次
在线服务患者 1,117位
科普文章 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