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震亚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全科童钰铃
副主任医师
3.4
全科毛玲娜
副主任医师
3.4
全科尹俊华
副主任医师
3.4
全科俞莹莹
副主任医师
3.4
全科周胜利
副主任医师
3.3
全科吴雪花
副主任医师
3.3
全科冯晶晶
副主任医师
3.3
全科赵奕
主治医师
3.3
全科余馨妍
主治医师
3.3
孙雪
主治医师
3.3
全科王云来
主治医师
3.3
全科吴玲燕
主治医师
3.3
全科王贵锋
主治医师
3.3
全科刘倩倩
主治医师
3.3
全科张红兵
主治医师
3.3
全科颜杨杨
主治医师
3.3
全科莫伟芳
主治医师
3.3
全科李姝婷
主治医师
3.3
全科张青青
医师
3.3
李晨
医师
3.3
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尤其老年人,很担心自己得了癌,又不知如何处理。近期,诊室里来了不少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的患者,经过“探案分析”,导致他们这个指标升高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病例吧:案例1:63岁的陆先生,“CEA进行性升高3月”。这三个月以来,他的血清CEA指标从6.2上升至最高21.4,期间曾经在别的医院住院,做过胃肠镜、CT、B超等各种检查,没有发现肿瘤性疾病。然而,面对不断升高的CEA指标,陆先生夜夜在床上辗转反侧,生怕自己得了癌症。经过多方打听,他来到毛医生的诊室,要求再次住院检查。经过仔细的询问和资料分析,毛医生发现陆先生有一个小问题被一直忽略了:他的结肠内容物较多,平素大便有便秘情况。于是,和他约定先药物调整肠道菌群和通便治疗,半个月后再来复查CEA。果不其然,半月后,陆先生的血CEA略有下降,1月后再次下降,3月后,指标从21.4逐渐降至5.6。陆先生终释重负。案例2:72岁孙大伯,“发现血CEA升高1年半”。半年前他曾在当地住院做过全面的检查,住院期间他的血CEA高达160,此次门诊复查结果达190。一看到这个结果,毛医生直觉孙大伯肯定有问题,于是建议再次住院。孙大伯认为自己身体向来健康,近期身上也没有任何不舒服,非常抗拒再次住院。毛医生先做通了家属的工作,然后一起劝说孙大伯,最终同意住院。经过系列检查,最终发现患者肺部有一个肿块(图2),后期经过支气管镜活检提示肺癌。案例3:59岁的傅大姐,“发现血CEA升高半月”,当时指标为8.9。傅大姐在别的医院已经做了系列检查没有发现异常,但依然担心自己得了不好的毛病,于是来毛医生门诊咨询。问诊过程中,毛医生发现傅大姐居然有吸烟的习惯,只不过因为她是女性,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这个问题。于是叮嘱她戒烟1月后再次复查。1月后,血CEA指标回复正常。案例4:40岁的李工程师,反复CEA升高2年。CEA最高水平6.9。李先生长期排便不规律,有时稀便一天两三次,便时腹痛,便后缓解;他对于喝泻药清肠一事有着说不清的抵触,拒绝做肠镜检查。他不吸烟,略有饮酒。在毛医生门诊接受了大便相关检查和排便功能改善的相关药物治疗,近半年的血CEA都在正常范围。CEA的由来:CEA为啥叫“癌胚抗原”呢?那是因为它最早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道组织中。它在我们正常人体内有微量的存在。它于1965年首次被描述,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0×103的糖蛋白,由大约40%的蛋白质和60%的碳水化合物组成。CEA产生于胚胎及胎儿期,妊娠2个月后胎儿的消化道产生并分泌CEA,因此在羊水中CEA水平随着胎儿消化系统的发育逐渐升高,但在出生后其分泌被抑制。虽然CEA最初的产生与怀孕有关,但研究显示,整个孕期,母体的CEA水平都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即都小于5ng/ml。CEA的检测方法有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和免疫比浊法等方法。不同测试方法使用的程序不同、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的测试仪器不一,可能会造成CEA水平的差异。因此,要结合测试方法进行仔细分析、并将结果的差异与测试方法进行关联。目前,市面上普遍将健康人的血CEA的参考范围定为小于5,单位为ng/ml或者μg/L。CEA与肿瘤的关系:在临床上,它的主要用途是监测多种原发肿瘤初次切除后发生局部转移和肿瘤复发,也可用于肿瘤化疗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它可在多种癌症疾病中显著升高,诸如:结直肠癌、肺癌、甲状腺随样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图)。由于它并非存在于特定的肿瘤性疾病之中,因此,它不适合用于筛查肿瘤。但是如果它持续升高或者说升高的幅度很大,我们就要警惕肿瘤找上门。有研究显示:CEA连续4年升高的人群比CEA连续2年升高的人群,确诊为肿瘤的概率要大30倍;在CEA水平升高1倍的人群中肿瘤检出率为0.72%,而升高大于2倍(超过10)的人群者中,各种肿瘤检出率超过10%。CEA在良性疾病以及健康人的表现:在良性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糖尿病、慢阻肺、慢性肾脏疾病等其他急慢性炎症状态可以轻度升高。本文前述的四个案例,三个都是良性疾病。在正常人群,CEA的在人体内的含量还受到种族、年龄(随年龄升高略有上升)、体质指数(BMI)、和是否抽烟饮酒的影响(吸烟、饮酒可导致CEA升高)。另外,有研究显示,每周2-3天的运动可以降低老年人的CEA水平。结合文献报道和个人多年的经验,总结癌胚抗原升高的原因如下:总结:所以说,癌胚抗原升高并不等于癌症,它在我们人体内的含量,受到年龄、体重、运动、烟酒、炎症性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良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以下情况:1.持续升高2.升高幅度很大(超过10以上)的CEA指标,3.或者升高不多(未超过10)但有身体不适还有个肿瘤家族史啥的。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之心。临床上,我们会仔细地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必要时,我们会做一些相应地检查和治疗以明确升高原因。参考文献:[1]周孟杰.非肿瘤人群中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011):019.[2]KonishiT,ShimadaY,HsuM,etal.AssociationofPreoperativeandPostoperativeSerumCarcinoembryonicAntigenandColonCancerOutcome[J].JAMAOncology,2017.[3]Il-Gyu,Ko,Eung-Mi,etal.Properexercisedecreasesplasmacarcinoembryonicantigenlevelswiththeimprovementofbodyconditioninelderlywomen.Tohoku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2014.[4]李建,吕正有.吸烟对血清癌胚抗原含量的影响规律[J].中国医药导报,2009(11):1.图片来源:王居祥等,《常见肿瘤标志物临床手册》,东南大学出版社。
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到底应该怎么办?…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人胃内的致病菌,可引起一系列胃部病变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WHO将幽门螺杆菌归为I类致癌因子,全世界有一半的人群感染此细菌。案例一Case 01 王女士今年50岁出头,北方人,4年前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2年前当地医院给予第一次根除治疗,失败,紧接着又马上行第二次根除治疗,仍然失败,半年后在当地医院又进行了第三次根除治疗,结果还是失败了...... 王女士在浙二好医生APP上查到了全科医学科俞莹莹副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健康管理,立马挂了她的号子咨询。俞主任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意见如下:首先,患者多次根除失败后,可以进一步行幽门螺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更精准地选择药物;其次,首次根除治疗非常关键,此外一次根除失败后不易马上再次行根除治疗,需间隔一段时间;最后,患者既往胃镜病理未提示萎缩及肠化病变,至少目前未出现严重的胃部病变,不要过于焦虑。 王女士马上预约了幽门螺杆菌培养+药敏试验,不过结果不理想,未培养到细菌,患者父亲有胃癌家族史,平时在家要带孙女,强烈要求根除治疗。俞主任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制定了个体化方案,再次予根除治疗,并充分强调用药的时间、疗程及注意事项等,王女士这次也很重视,严格遵守医嘱,结果这次很顺利地根除了幽门螺杆菌。俞主任的建议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首次根除很关键,医生要规范用药,患者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应严遵医嘱,争取一次根除。 当然像王女士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随着国内体检中心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积极开展,以及广大群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认识的不断提高,体检中心筛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越来越多,后续如何处理成了大家关心的普遍问题。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后,很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我是不是会得胃癌?我会不会传染给我的小孩?我到底要不要治疗?。。。。。。目前国内对于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越来越重视,已有多个指南共识出版,如《幽门螺杆菌-尿素呼气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等,从检前注意事项、检中具体操作及检后管理都有相应的规范,在您看来一个简单的体检结果,其中可是大有学问呢。案例二Case 02 小何第一次体检查呼气试验提示阳性,很重视,挂了俞主任的号子,“医生,您赶紧给我开点药把它杀了吧,据说它会引起胃癌呢”,小何焦虑地说。俞主任仔细看了他的化验单,他做的是C13呼气试验,结果是5.30,因结果在2~6之间属于临界值,不能判断是否感染,因此俞主任建议他隔段时间再复查,目前暂不处理。“之前只知道阳性就是有,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啊”小何感叹道。俞主任的建议呼气试验结果存在临界值情况,根据具体数值来评估很有必要。案例三Case 03 李先生今年46岁了,单位体检第一次查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阳性,来俞主任门诊要求根除治疗,母亲有萎缩性胃炎病史,平时无明显不适主诉。俞主任建议他先行胃镜评估后再综合治疗。俞主任的建议年龄大于40岁以上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属于胃癌高危人群,建议先胃镜评估后再综合治疗,以免遗漏胃部严重疾病。此外,目前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很多胃外疾病相关,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可以考虑进一步全身评估。案例四Case 04 张女士也属于普遍来咨询的一类人群,她体检筛查出来幽门螺杆菌感染,把老公也一起叫上来检查,据说一起治疗效果更好,顺便咨询家里还有一个6岁的儿子,要不要也查一下?俞主任的建议家庭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根除疗效及减少再感染率,当然我国目前对于14周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筛查。 小小细菌有这么大学问,如果您有相关方面的疑虑或咨询,赶紧预约起来吧! 俞莹莹副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解放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