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斌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血液科赵小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血液科刘辉
主任医师
3.5
血液科徐旸
主任医师
3.4
血液科王炜琴
主任医师
3.4
血液科徐根波
主任医师
3.4
血液科许晓华
主任医师
3.4
血液科张晓红
主任医师
3.4
血液科梁赟
主任医师
3.4
血液科肖希斌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张旭照
副主任医师
3.3
血液科袁相贵
副主任医师
3.3
血液科黄连生
副主任医师
3.3
血液科俞腾
主治医师
3.3
血液科邱曦
主治医师
3.3
血液科童杰峰
主治医师
3.3
血液科陈攀攀
主治医师
3.3
血液科李娴
主治医师
3.3
血液科金雪立
主治医师
3.3
血液科杨晶
主治医师
3.3
蒋华蔚
主治医师
3.3
人们常说的“淋巴癌”严格的说应该叫“淋巴瘤”,它是一种恶性肿瘤。淋巴瘤分为两大类: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癌症,2010年美国的统计资料报道全美国一年的淋巴瘤患者有7.4万人,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就占到6.55万人;一年中因患淋巴瘤死亡的人数为2.15万人,其中2.02万人是因为患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的。中国也一样,大多数淋巴瘤病人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从临床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淋巴瘤患者逐年增多。2009年第二届全球乳腺癌及淋巴瘤学术研讨会透露,我国淋巴瘤患者发病率在男性十大高发肿瘤中已从第11位上升至第9位,女性则从第13位上升到第10位。因此,淋巴瘤的“早诊、早治”十分重要。 “谈癌变色”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人们一说到患了淋巴瘤就觉得死亡的阴影就降临了。大家都知道罗京——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播音员确诊患上淋巴瘤到因病去世仅仅只有8个多月。实际上,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只占所有淋巴瘤患者的三分之二左右。 目前,医学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淋巴瘤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例如,有一种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也是很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淋巴瘤中占1/3;经过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联合治疗,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有治愈的可能。但也有一部分病人是难治性的。 我们从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目前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一些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不重视,或者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去医院看病,耽误了病情。我们血液科病房最近有个小病员——小姜,是个年仅15岁的小姑娘。她在住院前半个月开始咳嗽,但又没有感冒的症状,如发热、流鼻涕等,家长也没有重视,因为孩子要上学,就给她口服了“抗病毒口服液”,当成普通的感冒了。但是,服药后小姜仍咳嗽、甚至加重,有时有些气急。家长又送孩子到当地卫生所打青霉素抗炎。病情又加重了,做了胸部CT才发现有个肿块。后来到我院确诊为患上了恶性淋巴瘤。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要早期就诊。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主要是淋巴结肿大,不痛不痒,常常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地方的淋巴结肿大。大约60%的淋巴瘤患者首先发现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开始只是单一或几个,慢慢则肿大淋巴结数目增多。原因不明的发烧也是早期症状之一,有些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患者可迅速出现高热、黄疸等症状,是病情凶险的表现。 另外一个早期症状值得重视,就是有夜间盗汗,通俗地说,就是睡觉醒后发现有出汗,这种出汗并不是天气热引起的。低热、盗汗等症状容易被忽视。淋巴瘤也可在侵犯全身其他部位,若发生于胃、小肠或大肠则可能有腹胀、便血、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若侵犯骨髓,则可能产生脸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发生在胸腔,则有咳嗽、气急,像小姜这种病情。 另一个重要的误区需要病友和医生共同关注。我们发现很多淋巴瘤的患者在发病时并不是就诊于血液科或肿瘤医院的,有些病人因为颈部、眼部、腹腔等地方发现肿块,往往就诊于五官科、眼科、外科等。其中有一部分病人在这些科室做了手术切除肿块后就出院,关键是这些病友出院后不再到血液科或者肿瘤医院继续就诊,做手术后的治疗了。 要知道对大多数淋巴瘤而言手术是不能根治的!一定要用化疗和免疫治疗才能治愈淋巴瘤。还有一些病人因为害怕化疗而耽误了后续的治疗,从而丧失了治愈的机会,多么可惜呀! 实际上,有很多一部分淋巴瘤患者通过化疗和免疫治疗是能治愈的。我们曾详细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淋巴瘤患者的情况,注意到有不少病友在手术后只做了一次化疗或者干脆不做。这些病人的生存时间很短,白白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机会。 借助本栏目,我们特别提醒病友:您一旦得了淋巴瘤一定要到专科(血液科或肿瘤医院)去化疗,要进行大约6-8个疗程的化疗或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才有治愈的希望。一般来说,淋巴瘤患者经过化疗或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每3-6个月要复查一次,以防止疾病复发。 此外,有很多患者因对化疗恐惧而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对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和抵抗能力有好处。但不能根治淋巴瘤。因此,中医中药治疗只能做为一种辅助治疗,但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淋巴瘤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治疗淋巴瘤的新靶点。也就是说有了治疗淋巴瘤的新方法。我们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淋巴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明显提高了淋巴瘤的治愈率。展望未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攻克淋巴瘤的曙光已经展现。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8.4万人[1],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2]。更为严峻的是,近些年,淋巴瘤越来越“青睐”年轻人,发病趋势也渐显年轻化。而提起这种涉及免疫系统的全身性恶性疾病,绝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是患病即等于遭遇了灭顶之灾。约三成淋巴瘤患者治疗难度大淋巴系统是身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常被形象地称为人体“卫队”。但是淋巴组织也可能脱离人体的控制,变成“坏分子”。当“坏分子”越来越多时,加上不良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淋巴细胞就可能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异,形成疯长的淋巴瘤。但是“淋巴瘤”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表现多样、本质各异的恶性疾病,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型,后者约占90%。而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约3成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起其他类型淋巴瘤,这类患者肿瘤进展比较快,恶性程度比较高,可在半年到一年内迅速进展,治疗难度较大。坚持标准治疗,58%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可获治愈虽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难度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束手无策”。国际上报道:“目前,免疫治疗(美罗华)联合化疗方案显著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坚持8疗程的标准治疗,76%的患者肿瘤完全缓解,而随访10年发现, 58%的患者获得治愈,超过四成的患者可获10年长期生存[4]。定期复查别忽视淋巴瘤患者在完成标准治疗方案后,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接受标准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约六成的患者获得治愈,但在治疗后患者还将面临抗肿瘤治疗后的身心康复、潜在远期并发症、重返家庭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淋巴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1~2年内每3月就需要随访一次,以后半年到一年一次,直至终生,从而确保患者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参考文献:[1] 张思维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中国肿瘤.2010,19(6):356-365.[2] http://health.people.com.cn/GB/12657843.html[3] Coiffier B, et al. Blood (ASH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Nov 2009; 114: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