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是指介于近端胃与远端食管肌肉交界处的局部解剖区域,此区域由贲门腺覆盖,发生癌变后称之为贲门癌,一般为腺癌。其尽管从组织来源和毗邻关系类似于胃底癌,但又有所区别。因为贲门腺与胃腺并不相同。 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贲门癌病因学与胃癌不同,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而非幽门螺杆菌所致。且预后较差被列为单独的肿瘤群与近端胃癌和远端食管腺癌区别开来。 就贲门癌的外科治疗而言,基于目前全胃的随机临床实验和指南推荐具体如下: 肿瘤侵犯食管3cm以内经腹食管裂孔入路并发症少并可获得与开胸入路一样的生存预后; 对于腹部淋巴清扫及胃切除程度而言,似乎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相比并不能获益,且全胃切除远期并发症较多。因此,推荐近端胃切除,而部分患者近端胃切除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 基于目前的高级别随机实验整体结果来看,贲门癌应当主张推荐经腹食管裂孔入路实施近端胃切除并区域淋巴结清扫似乎更为合理。盲目开胸或者扩大手术区域并不能获益且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阑尾黏液囊肿较罕见,手术切除的阑尾标本中约0.43%属此。阑尾的成熟细胞主要是黏液细胞,在黏液细胞尚有功能时阑尾发生梗阻,分泌的黏液存在腔内使阑尾形似囊肿,待阑尾腔内压力增加至一定程度,黏膜失去功能,上皮细胞变扁形,就不再分泌,所以阑尾黏液囊肿大小一般不超过3.0cm×8.0cm。阑尾黏液囊肿发病率低,起病缓慢,腹痛为隐痛,无急性感染时,症状和体征似慢性阑尾炎,常难以诊断,体积较大时可在体检中发现完整、周围无粘连的椭圆形肿物。且阑尾黏液囊肿由阑尾病变而来,易误诊为常见的阑尾脓肿,误诊率达94.6%,CT及B超检查仍是阑尾黏液囊肿术前与其他病变鉴别的重要手段。 阑尾黏液囊肿病例中,约有10%为恶性型,属于真性肿瘤。囊肿破裂后可在腹膜上种植形成腹膜假黏液瘤。手术后容易复发,或者发生腹腔种植等恶性行为,一般不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多数因肠梗阻或肾衰竭死亡。因此在手术中应特别注意防护,切除阑尾囊肿时应勿使其破裂,1.有人认为术中发现囊肿破裂,除切除阑尾黏液囊肿外,一定要彻底清洗腹腔,腹腔内可注入氟尿嘧啶,预防腹腔假黏液瘤的发生。2.有人认为应该行 包括阑尾或者右半结肠切除,全大网膜切除、双附件切除,术中、术后早期的连续腹腔热灌注化疗,这样才能早期控制腹膜假性粘液瘤,有希望提高腹膜假性粘液瘤的手术疗效,也可以在三月后进行再次手术及术中术后的腹腔热灌注化疗。
有症状胆囊结石一般都需要切除胆囊。优点是彻底,不留后患,术后没有明显不适。缺点是失去了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适合绝大多数患者。 保胆取石技术上完全可行,为什么不广泛开展呢?因为不能很好解决术后结石复发的问题。复发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数月即有结石复发。再者,保胆取石需要患者胆囊功能正常,胆囊壁不厚,结石数目少等诸多因素限制。所以,保胆取石不被绝大多数肝胆外科医生采用。 本人也不提倡保胆取石,除非病人有强烈的保胆要求,并复合保胆取石指证的,可以酌情开展,但交代好复发再次手术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