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救命的心脏支架,为何争议不断
近日,一则消息再次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站,许多公共媒体也纷纷转载。作为辟谣小分队成员,我预感到「标题党」「流言党」「断章取义党」「半真半假党」可能再次现身江湖了 从医学院毕业至今,我一直从事心脏介入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心脏支架。虽然这一医疗器械在全世界活人无数,但「绯闻」也一直不断,细数近年来的各种谣言,「心脏支架七宗罪」大致有以下几种: 心脏支架早已是国外淘汰产品 谣言七宗罪一 相信这一传言的不在少数,笔者近期即遇到一名刚从澳大利亚探亲回来的老先生,他在心肌梗死后,躺在手术台上仍义正词严的批评教育手术医生。他说「心脏支架手术目前在国内普遍使用, 并被誉为高科技,而在国外,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被淘汰」,并一再强调这是澳大利亚电视节目里面宣传的。 实际上,冠心病介入仅仅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一个分支,并非所有的心脏病都需要支架治疗。随着技术的进展,任何诊疗的有些技术可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心脏支架不仅未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更新换代。 1977 年德国医生在瑞士做了第一例心脏血管扩张手术,1986 年才有了第一例心脏血管支架手术,2000 年有了药物支架。此后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心脏支架手术是最近 20 年来全球普遍实施的,用于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核心技术之一,与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驾齐驱。 心脏支架手术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美国每年就有 100 多万例心脏支架手术,国内也有五十万例左右。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人口基数,中国的冠心病人数更多、死亡率更高,心肌梗死患者能及时接受支架治疗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任何技术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均是「不足」、「不规范」、「过度」并存。一心想将该项技术发扬光大的人,总是会看到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不规范」,但反对这些技术的、不明真相的,则会把「过度」无限放大,并试图「用个案推倒原则」。 片面的真相就像片面的真理,听起来煞有介事,其实是错误的。 心脏支架在国外最多做三个,国内却要做十个 谣言七宗罪二 这一说法被各大媒体在近期推送后,像新鲜出炉的消息一样,弥漫了整个网络。其实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 2010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在线发表了一例曾接受 28 次介入治疗,并被植入了 67 个支架的个案。这一新闻曾在全世界引发了关于心脏支架个数究竟「多少才是多」的讨论。 笔者从不否定在国内接受心脏支架的比例高于外科搭桥,但凡事不能看表面,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脱离临床实际和国情来分析。 在国内能够进行心脏支架的医生数目远远高于能够进行搭桥的术者。 心脏外科是外科领域皇冠上的宝石,一个成熟的冠状动脉外科其团队建设更为困难,成长曲线更长,国内多数心脏外科都是和胸外科合并在一起开展工作,包括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在内的手术量并不多。 超过三个支架即需要外科会诊共同决定,这一规定基本上国内都是实现了的。但心肌梗死的特点在于「危、急、重」。对于心肌梗死而言,救命是第一位的,治病是第二位的。若一名患者在手术台上已经明确为三只血管病变,难道立即下台,等他挺过 1 月后,心肌水肿消退后再搭桥?处理罪犯血管是指南规定的,也是指南允许的。 心脏外科搭桥手术的费用,并不比三个心脏支架的费用少,一般进行一次体外循环辅助下的心脏搭桥,总费用在 10 万元以上,而三个国产心脏支架费用却只需要 5 万左右。 随着技术的广泛开展,理念往往也会更新。比如以往认为左主干病变是介入治疗的禁区,但随着技术的成熟,现在已不再列为绝对禁忌症。 心脏支架是暴利产品,医生个个有钱 谣言七宗罪三 国内多数文章在报道心脏支架时,最喜欢用「内幕」这一词汇,在没有经过考证的前提下,便想当然的认为国外医疗价格远远低于国内。 经常有所谓的「知情者」分析说,在国内安装一个心脏支架, 患者要支付比出厂价格高数倍甚至十几倍的钱。 笔者并不清楚支架出厂价格,但却知道医院中支架价格全部通过卫生厅阳光采购系统进行定价,多数医院采纳的是阳光采购的最低价。 心脏支架作为一种商品,其身上有利润是合理合法的,但这种差价想必达不到几十倍,而且这部分利润也体现在了一层层代理商中。 介入医生究竟是否有钱,大家只需要看看东西对比也就一目了然:在西方发达国家, 实施一台心脏支架手术,患者需要支付给医生的人工费用高达几万元,国内支架手术的手术费平均在 2000 元左右。 假如有一天,支架真的成了 2000 元,医生手术费变成了 20000 万,你再说我有钱也为时不晚。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任何技术都是「不足」「不规范」「过度」并存;在一个饭都吃不饱的时代,妄谈减肥才是真正可笑之举。 心脏支架后长期吃药,是为了预防排异反应 谣言七宗罪四 有人认为做完心脏支架后,就要长期吃药,因为支架是异物,必须吃药抗排斥,就像做了肾脏移植一样。还有人认为支架就是在身体里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 而且突然发作起来 3 分钟内就会死亡, 比心梗的 12 分钟死亡还快。 安装心脏支架并非一劳永逸,支架内还可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仅如此,会引发急性血栓、亚急性血栓或动脉再狭窄,甚至发生更严重的心梗。 其实,时至今日,冠心病已然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即便我们现在有了形形色色的治疗方案,但无论是否做支架,冠心病均需要常规服用药物,所谓活到老,吃药到老,这是所有慢性病的最大特点。 支架术后的药物并非是为了预防排异反应,而是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防止支架内膜再次增生。支架只能解决血管的狭窄,解决不了动脉硬化,也杜绝不了再狭窄。 可降解支架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但目前可降解支架的适用人群有限,而且疗效并未凸显,因此现阶段仍然以金属支架为主流。 心脏支架不能预防心肌梗死 谣言七宗罪五 这是一个辩证看待的问题,就像有人说「女人不能生小孩」,这句话听起来荒谬,但确实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可以生小孩。年龄过大或过小、卵巢或子宫有疾患都可能导致不孕。 同理,心脏支架确实不能预防所有的心肌梗死,就像前文所说的,心脏支架并没有消灭冠心病;但所有关于心脏支架上市前或上市后的临床研究,其观察终点几乎无一例外地是选择「心肌梗死」作为观察终点。 因此,支架是可以预防心肌梗死的。 医生需要做的工作是为最合适的人群选择最合适的治疗。世界上没有没有任何一种慢性病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指望支架解决冠心病所有问题,那是太高看它了。 是否需要放支架,完全看介入医生的心情 谣言七宗罪六 是否需要植入支架考验的是介入医生的知识,不是介入医生的心情。在正规医院,做任何手术都必须符合手术指征,严格按照治疗《指南》手术,心脏支架手术更是如此。为加强对心脏支架手术的监管,国家对实施该手术的医生实行严格的培训制度,只有通过了国家考试,有执照了才能做手术,医疗单位也只有通过卫生厅评估合格后才能开展该项技术。 包括心脏支架在内的各项介入技术,国家均有系统的管理和监管体系来质控。有些媒体喜欢断章取义,总是以恶的标准来揣摩医生,那么世间根本没有良善之医。 XXX 专家怎么怎么说…… 谣言七宗罪七 世界上最真假难辨的就是片面真理,我们丝毫不能否定,心脏介入领域确实有许多值得规范的地方。但我们确实在通过努力去改善、修正。 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规范起来,然后带动不规范的人群,最后达到一起规范。但这种改进一定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因为少数落后分子的待改进,就把他们全部消灭掉。平心而论,医学内部的混乱,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还算是好的。 在循证医学的证据质量中,单一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意见,是排列在设计良好试验之后的证据等级最低的。 这些所谓的「真相」「内幕」不应该从「非专业」的「专家」口中说出来。笔者虽然专业,但却深具自知之明,不愿意去评说甲状腺手术是否过度,卫星上天是否过少等专业问题。引用专家的话,请一定要让当事人过目,征得同意后方能发表。 如果一条新闻过于偏颇,那么要么是记者不够专业,要么是专家不够专业。 一句谣言往往要用十句来扑灭,今日所言已多。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时候,医生不需要拿自己的生命为制度的缺陷买单,人类的福祉才真正来临。
陈英 医师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镇卫生院 普通内科4741人已读 -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或缺乏所致的以血糖高为特点的代谢病。病初多无症状,血糖升高几年后可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多食而体重下降、乏力等表现。长期血糖高可引起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导致死亡,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致足坏疽需截肢等等。 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取血前8-12周血糖的总水平,C肽释放实验及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确定糖尿病的类型后再决定给予什么方法治疗,尿微量白蛋白了解有无肾损害,下肢血管和神经的检查了解有无并发症。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五驾马车,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 注意事项:1. 定期看内分泌专家门诊。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查:了解所用的药物是否合适,调整用药量;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2. 学会自测血糖。. 测空腹血糖时,空腹采血,采完血先吃药,半小时后再吃饭。. 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至2小时采血,采血当天也应按时服药。3. 防止低血糖反应.血糖<3.0mmol/l为低血糖,症状有:饥饿感,出冷汗,心慌、乏力,呕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与医院专科联系。.低血糖多见于:进食太少,运动量过大,药物剂量过多,进餐时间延迟。.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随身携带降糖药物及糖果,饼干之类的食品。 4.病程较长的患者不宜穿过紧的鞋袜,要经常活动肢体,防止外伤,注意保暖。
陈英 医师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镇卫生院 普通内科947人已读 - 流行性感冒的应急处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应急要点1. 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2.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3. 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4.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特别是老人与小孩)分室居住。5. 发生流感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6. 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专家提示1. 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2. 流感早期服用清开灵、四季抗病毒口服液、蒲地兰口服液,可以减轻症状。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到15分钟。空调设备应定期清洗空气过滤网。4. 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一定要捂住鼻口。5. 定期注射流感疫苗。
陈英 医师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镇卫生院 普通内科2500人已读
关注度 湖南省 第162名
总访问量 150,415次
在线服务患者 166位
科普文章 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