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我们怎样对待精神病人?
因为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是高复发、高致残、高危害、高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100个人中有3人患抑郁症,中国首个全国精神障碍流行学调查,成人终生患病率为16.57%,照此估算我国有约2.2亿左右的患者,其中重性精神病约有1600多万,实际上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这么庞大的精神疾病人群,每个人都应该认真面对。 一旦家人或周围有人不幸患了精神疾病,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此我们提出应遵守的“十大”原则,也是患者和家属用血和泪换来的总结。患者与家属遵循这些原则就会少流泪和少流血,所以患者和家属应该遵循的、概括起来为“十要”、“十不要”,具体是: 第一要面对现实,不要抵触。好多家长一旦被告知孩子确实患了精神疾病后,十分惊讶,甚至不敢相信,问医生说:“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会得精神疾病呢?”似乎得精神疾病是多么遥远的事,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那么聪明、学习又那么好,怎么可能会患精神疾病呢?是否患精神疾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分高贵与卑贱、不分种族、不分性别。精神疾病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点也不奇怪。证实患病后面对现实,不要抵触、排斥,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 第二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精神疾病是种种原因引起脑功能失调的疾病,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遵循科学规律,即精神疾病也有其发生、发展和演进规律,只有按照其规律处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少家长对于小孩患了精神疾病后不是遵循科学规律而是迷信,如不去医院看病,而是去找“巫师”,问鬼神。精神疾病涉及许多未知领域,甚至感到神秘而强化了人们的迷信思想。如病人产生幻觉,如看到人形“黑影子”或“听到耳边有人讲话而周边又没见人”等,这就是幻视与幻听,更不是鬼神。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是大脑视觉皮质区和听觉皮质区局部病理性“兴奋”所致。精神疾病只有相信科学并按照科学原则去办才能医治好,信迷信绝不可能治病。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方法,当所有药物都用尽了仍无效,就要改变治疗方式,否则效果也不会有改变。 第三要及早就医,不要忌讳与阻拦。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之一是“早发现早治疗”,一旦明确有精神疾病的证据就要及时治疗,而不要拖延,千万不可讳疾忌医。有的家属千方百计隐瞒病史,甚至为了不让人知道患病拒绝就医,或者是怕服药产生副作用而拒绝服药。也有一些亲戚朋友或邻居等,尤其是自认为自己懂得医学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亲友,喜欢叫家属不要去看病或住院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非常有害的,因为不及时就医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拖延了最佳治疗时机就有可能导致慢性衰退,更多的则是发生自伤自残自杀,或严重暴力行为,导致不可挽救损失。有的亲友自以为了解孩子不会伤人或自杀而放松警惕而导致自杀身亡的事件,则是累见不鲜。 第四要规范治疗,不要只服中药。所谓规范治疗主要是指住院系统治疗。我们不主张精神病在家治疗,应该是住院治疗。这是因为多数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即不能认识他的行为和思维是病态的,反而坚信一切都是正常的,从而拒绝就医和治疗。在家治疗往往无法按医嘱治疗;其次是有的病人有严重的自伤自杀或伤人行为,在家治疗往往难以预防;再次在家服药医师无法准确观察和掌握病情及效果,无法做到正确、及时处理和用药,使治疗不完全。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事就是,不少家长害怕服西药,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从而只用中草药。对于中药个人的体会和观点:中药只能作辅助用药,不可替代西药,中药不可单独用,因为中药至今没有发现具有抗精神病的作用。不少中药里含有西药,这会影响正常的西药使用,医生不好掌握西药用量。 第五要系统治疗,不要老是换药。系统治疗包括综合治疗,如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稳定的连续地用药。当然这些治疗也多为辅助性,除明显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外一般不单独作治疗。不少家属老是换药,这种不好又要求换一种,结果是换了很多种仍不好。因为药物起效一般需要4-6周,慢性的可能要更长时间才能起效。精神疾病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就是“足量足疗程”,即用量要足,即要达到治疗有效量,这种有效量是因人而异的,但不能太少;治疗时间要足,即要达到足够长的时间,至少4-6周,另一方面,症状控制后药物的维持时间也要足够长,不宜过早减量,更不能停药,这一点也是导致精神病易复发的很重要的因素。当所有药物都用尽了,就要改变治疗方式,否则结果也不会有改变。 第六要加强支持,不要放任不管。孩子患病后要加强家庭或家族支持,如密切观察病情,如情绪、言行及生理变化,如饮食、睡眠等,要多鼓励患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碰到困难与挫折时多鼓励、支持,而不是打击、指责等。更不要放任不管,或放松监督,患病久了,患者可能会形成不少坏习惯与行为模式,需要加以耐心克服或纠正,不要轻言放弃。 第七要自理生活,不要包办。患病后,特别是久病后,患者往往变得懒散、孤独、没有动力,各方面都被动、懒散。这时家长一定督促患者自理生活,不要见患者被动反而什么都包办代替,这样做只会加重其衰退。 第八要坚持活动,不要过度保养。不少家长见孩子有病就千方百计加强营养,食各种补品,过度保养,不让其活动、劳动,生怕孩子吃苦了等。这种不活动、过度保养非常有害。这类病不是营养缺乏所致,少活动,加上药物多有镇静作用,及进食多就会导致肥胖,导致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少活动又会加重脱离社会,易导致精神衰退,使病情加重并更加难以治疗。 第九要开放包容,不要封闭孤立。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缺乏包容,苛刻、挑剔 ,爱指责,患病后将其封闭孤立起来,不让其接触社会,不与人交往,不参加社会活动,怕别人知道孩子患病,严重的病耻感,从而千方百计隐瞒病情,将其封闭起来,这是非常有害的,甚至会促使病情向慢性发展。因为精神病的最后结局就是衰退,没有任何欲望,包括基本的生存欲望,而将其封闭隔离就会促使其向此方向发展,而是鼓励尽可能多参加社会活动,如工作、有规律地生活等。 第十要文化健康,不要“精神污染”。文化健康简要地说是指人们对待生老病残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在家族文化健康方面多少存在某些问题,如父母的偏执、苛刻、歧视、漠视,喜欢斤斤计较,对健康的过分关注,对子女吹毛求疵,对人际关系的过分敏感,现代迷信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文化,必然造成“精神污染”,均要加以克服。父母对待困难、疾病治疗等要保持信心,不要经常流露悲观、失望心理,要有积极心态面对挫折等。 一般来说,只要认真做到以上“十要”和“十不要”,或许侥幸有好的结果,否则的话大多不幸,即发展为慢性衰退的结局。尽管目前药物治疗难有大的起色,幸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随着脑生物科学、神经影像学、分子遗传学、微电子学、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又为那些慢性衰退性精神疾病带来新的曙光,让我们期待着!
唐智慧 主治医师 张家界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4306人已读 - 精选 精神疾病为什么会复发?
为什么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会反反复复的住院,精神疾病为什么会复发? 作者丨培榕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通的躯体疾病,出院意味着痊愈。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在这中间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调药。病情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反复发作,这也导致了许多病人短时间内多次反复住院。 在精神科工作久了,你会发现许多患者都是熟悉的面孔。 1.周围环境的变化 病例1 患者甲言语夸大,情绪高涨,行为冲动,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服药,因多次饮酒再次出现发脾气、骂人、摔东西,酒醒后情绪依然不见好转,夜眠差,急躁,再次入院治疗。 病例2 患者乙情绪低落,有消极言语,消极行为,入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服药,因工作上出现差错,压力大,再次出现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情绪低落,无原因哭泣,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再次入院。 患者出院之后步入社会,一时间从封闭的病区到开放的环境,对各种东西都充满好奇和向往,四处走走,拜访亲友,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花花世界”的各种“诱惑”中也很容易让自己的心境再次误入歧途。 一些患者出院之后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睡眠形态紊乱。有的患者因为交际饮酒,导致药效下降。还有的患者因为在封闭病区呆得太久了,猛地出来过度兴奋,为所欲为,肆意挥霍,助长了夸大妄想的症状,这些都容易导致精神症状的再次出现。 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很多精神病患者精神失常可能就是这些原因引起的,当他们疾病得到控制,重返社会时还是要面对这一切。刚开始还能做到勇敢,但是时间长了,遇到的挫折越多会让患者难以招架,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出现抑郁情绪, 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2.自知力不足和家属监管不到位 病例3 患者丙在家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精神失常,表现胡言乱语,行为乱,接触交谈困难,生活难以自理,住院病情好转后出院。一星期后患者再次入院。家属诉:因平时工作繁忙,将患者关于家中,患者未能按时服药,再次沉迷于网络游戏,疾病复发。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需要监护人严格看管,尤其是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因为每名患者的自知力不同,精神疾病需要规律的作息和长期服药才能持久控制,有些患者没有服药依从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若在没有家属的长期陪伴与提醒,很容易忘记服药,生活上也会回到从前的状态,疾病复发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3. 患者本身治疗依从性不足 病例4 患者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愈后出院。出院后坚持服药一年,症状控制良好,无复发现象,患者自行停药,后逐渐出现自言自语,情绪不稳,幻听等症状,直至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再次入院治疗。 抗精神病药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头晕,流涎,口渴,便秘等等,还有的有镇静催眠作用。这些作用和副作用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上班和上课时间会感到疲倦,发困,浑身无力,头晕等等。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症状,经常会有患者擅自停掉或减掉一些药,最后精神症状渐渐出现,导致疾病复发。 还有一些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对,总觉得吃了一段时间药症状控制住了,自己已经完全康复了,就无需再服药了。这种想法是错的,在医院治疗期间的痊愈指的是“临床痊愈”,离完全痊愈还有很长的距离。就如同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出院也需要持续服降压药和降糖药一样,精神经病更是如此。 如何防止精神疾病的复发 1.加强出院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平时在给患者做健康教育时,特别要对一些康复期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还有对出院患者的家属也要做好健康教育。告诫他们: 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要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即便是减药停药也要咨询医生后在执行。 出院之后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不能喝酒,良好的睡眠不但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好处,还可以防止疾病的复发。 面对重大生活事件自己难以应对时,要多与家人和心理医生沟通,适当的排解负面情绪,同时学会怎样去应对。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情况,方便医生进行调药,保持疾病不再复发。 对于自知力较差的患者,家属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和服药情况,必要时给予监督和督促,确保患者出院后治疗的持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还能节约治疗成本。 2.回访多样化 现在社交网络发达,除了电话回访,我们还可以用社交软件进行回访,这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约时间成本。 我们可以从患者和家属的留言上时刻看到他们的近日动态,并对他们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回答,还可以定期给患者和家属发一些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强调持续治疗的重要性,督促他们服药治疗。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一些随访患者的事实情况,收集患者出院后精神疾病控制和复发的事例;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出疾病得到控制和复发的因素;对我们的临床工作进行整改;还可以将这些案例讲给住院的患者们听,让他们有学习的案例,同时可以引以为戒,相信这些事实会比“照本宣科”的理论更有说服力。
唐智慧 主治医师 张家界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1771人已读 - 精选 家人到底怎么对待精神病人?精神病人的出路在哪?
打车去精神卫生防治院,是需要些勇气的。 一上车,出租车师傅用眼角的余光上上下下打量过我之后,吐出一句话:「那是精神病院吧?」 「是呀。」 「哦,那可要小心,精神病杀人不犯法。」 这是一个对精神障碍患者不那么友好的世界,尤其是其中被称为「重症」的那一批。 由于调查面临的种种困难,目前较权威的数据还停留在中国疾病控制中心 2009 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约 1600 万人。 然而,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占据中国总人口 1% 的这个庞大群体的存在,他们消失在「正常人」所能见到的日常中。 通常,他们或被送入精神病院,或被关在家中。一位纪录片导演曾把自己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定名为《囚》,而现实的「囚」,几乎比这词的字面意义更残忍。 根据 2006 年进行的河北省重症精神疾病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仅河北一省,被锁在家里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就达 10 万人之多。 失控后才治疗 随着出租车逐渐接近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下称「海淀精防院」),行人慢慢稀疏,路旁灌木的叶片上积着厚厚尘土。 2008 年奥运那年,这家区级的精防院从颐和园附近的青龙桥搬到苏家坨乡,合并了附近的两家精神专科医院成立新院。 车在一个敞开的大门前停下:没有高墙与铁栅栏,是个半开放的院子,还有一群大大小小的流浪猫在转悠。这里的人告诉我,除了医护人员,精神障碍患者也会给它们喂食。 院子里,医护人员不穿白大褂。病区分两类,里院是有栅栏门的封闭病区,外院是患者可以随意出入的开放病区,开放病区也有门和锁,「防外不防内」。 开放病区还有个种了很多月季和铺满草坪的小花园,和一块农田——患者自己种植作物,看着它们生长发芽,这叫「农疗」。 中午,行经农田,一位短头发、穿着胶鞋、正在农田里劳作的女患者,主动跟我打招呼。 她已经住院近 10 年了,「这里还不错,生活很规律,我也没复发过,还自学了好几门计算机课程,这样将来还能找点活干。」 「我现在主要就是想回家,如果见到我家人,麻烦跟他们说一声,让他们接我回去吧,我现在都好了。」 这是一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这里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精防院的副院长游秋萍这样介绍。 精神分裂症,是最传统、最神秘,也是受到歧视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精神病医院的住院患者中,85% 属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 那位出租车师傅印象中凶神恶煞的精神病患者形象,正是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最普遍的刻板印象。 其实,大量数据表明:只有极少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表现出暴力倾向。而这些暴力倾向,多与其幻觉、妄想的症状有关。而这些症状,目前已可以通过相应的药物得到很好地控制。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郭俊花曾在网络公开课中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行为,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病情轻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情绪失控,怪想法多,出现暴力倾向。」 而中国的大多数患者,却都是在局面失控后,才被送进医院治疗。 普遍的「旋转门」 精神科医生们常常把精神疾病复发的患者「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旋转门」。 「旋转门」非常普遍。 而对精神分裂症而言,因为医疗资源的缺失及社会接纳程度的不足,徘徊于医院和家庭的「旋转门」一段时间之后,患者通常会以某种方式在正常社会中「消失」。 一位精神科医生谈及,很多家庭为了防止患者「滋事」或者仅仅是掩盖「家丑」,就把患者锁在房间,甚至用铁链终身锁在笼子里。 另一位精神科医生则提到,「在精神科的大部分疾病中,精神分裂是最重、最难离开医院的。」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种结局:被亲人几乎「遗弃」在精神病院,而这种「压床」,又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缺口。 前几年,海淀精防院曾对 300 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的 150 多人是符合出院条件的。但是,当医院召开家属座谈会却发现,家属全都坚决反对患者出院。 在海淀精防院,有很多在医院居住了 10 年 20 年以上、资格比医护人员还老的老患者。 出院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区康复体系还没建立或没完善,无法让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并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从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 2014 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曾这样回答。 在精神分裂症领域,把临床症状消失视为「痊愈」,而把患者正常回归社会称为「康复」。 一项新加坡的统计表明,超过一半的首发患者可以在 2 年内得到「痊愈」,但最终能够达到「康复」的,大概只占 20%。 复发,在精神分裂症中非常普遍。 《今日精神病学》中的一篇文章曾指出:超过 80% 的精神病患者会在 5 年内复发,其原因大多与无故停药有关。依据不同的界定标准和患者特点,平均 40%~50% 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在 2 年内复发。 造成患者病情反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很多,但部分或完全停用药物是首要原因。 数据显示,患者的不依从,可使其复发风险增加 5 倍之多。而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很多:觉得自己「好了」;怕「上瘾」;怕「副作用」;怕身边的人发现;甚至仅仅因为生活没有规律,懒惰。 幸运的是,在疾病复发前,有一个前驱症状的阶段。对复发前驱症状的辨识与应对,使得精分患者的随访和复诊尤为重要。 复发前会有什么症状吗?患者张宁刚给出的表述是,「会不舒服,但说不清楚。」 他是个 50 多岁的男人,1985 年大学毕业,1988 年发病,自此陷入出院、停药、入院的「旋转门」,并终在 1995 年进入精神病院常住,直到 2011 年,进入了目前的康复园。 康复园里的无奈 康复园,是海淀精防院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下称「北医六院」)的支持下,进行的一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验的核心。 在香港,这类的康复园被称为「中途宿舍」——通过模拟家居、社区和工作环境,为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指导,最终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家以及正常工作。 而对于那些在精神病院居住几十年的患者,「回去」几乎是种奢望。 北医六院副院长姚贵忠认为,康复园比医院的成本更低,且患者能有更好的体验和获得更好的康复。 游秋萍则表示:「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家庭养老园,这也是目前的一种方式。」 此前,海淀精防院的康复园曾达到 20 个,目前收缩到 10 个。 收缩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邻里关系。 因为组织了一次患者在小区里捡垃圾的活动。本来是出于美化家园的意图,结果被邻居发现这些人「眼神不对,有问题」,接踵而来的是各种投诉,最后被迫离开。 而现在则主要是因为,北京租房价格的上涨。 康复院的住房条件要求一定要有两个卫生间,通常是三室两厅 120 平以上,住 6 名康复患者,而如果租金超过了 9000 块,就没法负担了。 1995 年,姚贵忠就开始探索康复训练。之后,海淀精防院与北医六院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理念,开始进行社区康复试点。 从 2011 年开始,海淀精防院开设院外康复站点,实现患者「出院」,住进这些社区康复机构,作为精神障碍患者在医院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过渡。 在这里,病情足够出院标准的患者们一起生活,自己做饭、买菜、做家务、开家庭会议,投票进行家庭的各种重大决议,比如:近期的菜谱,或是娱乐设施的使用规范,还可以去隔壁职业康复项目的工厂里做工。 出门购物,也是患者了解社会和恢复社交技能的一个重要训练方式。 「他们已经几十年没出过精神病院了,最开始时,出门一看现在的物价,特别震撼!」一位护理员介绍。 有的康复园里没有职业康复项目。 「我们是个养老园。」在精神病院住了超过 20 年的张芳,头发花白稀疏,眉目仍然很秀气。她有精神障碍家族史,高二发病,父亲「一看就知道我病了」,送医院治疗,反复了几次,就再也没出院。 「这里至少洗澡方便,不像在医院还得排队。」1984 年,Peter 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Peter 女友出国,自己签证被拒,再逢母亲去世,自此发病,从 1995 年开始常住医院。 面对「想出园吗」这个问题,张芳的回答是,「我爸不让。」 Peter 和张宁刚都很沉默,两人的父母都已去世。张宁刚讲起自己的业务,「早就荒废了,我当年是做仪表的,现在都数控了……」他曾经尝试学打字,「不快,一分钟也就六七十字……落伍了。」 也许,对他们而言,康复园至少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地方。 不是所有战斗都会胜利 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琳萨克斯,也是南加州大学的法学教授,她在自著的《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书中,谈到了自己非常感激的斯托尔医生:当别人都只是看到了她的疯狂时,这位医生看到了她自愈的本能。 斯托尔医生建议艾琳,不要休学,正因为病得太重,她才更需要靠工作,唤起强大的自我来对抗疾病。 艾琳进了大学,并以范德比尔特大学年级第一的成绩去了牛津,之后进了耶鲁的法学院,最终成为了一位南加州大学的法学教授,她还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兼职教授,以及美国新精神分析中心的临床研究员。 即使如此,提到自己以失败告终的最后一次摆脱药物的尝试,她说,「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以胜利告终。」 「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患者,如果能够获得恰当的资源和帮助,是能够发挥出他们在病前就已有的潜能的。低估他们会引起人们的负面预期,这实在太糟糕了,因为工作能够给大多数人一种真正的幸福感和专注感。」 那是些听上去过于遥远的故事,姚贵忠讲述了他那间位于北大六院的诊室里的常态: 一位孩子即将参加中考的母亲,衣着得体,已经 6 年没发病了,因为近期的睡眠障碍,丈夫陪同前来复诊,问诊结束后匆匆赶去工作。 一位独自从东北来到北京的少年,跑来进行每月的复诊,他和医生聊未来,聊下月的出游计划,医生建议,「也许,你可以试着写一写日记。」 在写给家属的科普书《精神分裂症咨询》中,姚贵忠还提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种病程进展——精神衰退。 「人处于一种能吃能喝、躯体健全,却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干的『无欲状态』。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痴呆』状态,是精神分裂症最可悲的结局。」 这种精神衰退的发生,大多与患者长期住院,与家庭、正常人群和社会环境隔绝有关。 姚贵忠认为,康复的目标是为了患者可以更好的生活,虽然最好的结果是症状的消失,但有时候,哪怕有症状,人也可以以好好地活着,「医疗并不是看见人们病了就给人治,他们过的好就可以了。」 而艾琳曾在书中写道:「有一些自然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能力,更不用说我们的理解能力了。所以,面对这些,仍然坚持必胜的信念只能是以卵击石。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战斗都是以胜利告终的。」(责任编辑:徐卓君、阿梨) (文中所有患者均为化名) 文章转自:http://mp.weixin.qq.com/s/K_g4D8uPNyrKPHVDl1EhgA
唐智慧 主治医师 张家界市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1.1万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颈背腿肌筋膜炎、下肢寒凉 八年来病情慢慢加重情况:
1、本人38岁开始闭经,... 在湘雅精神科治疗快一个月了,我想来张家界精神科你们医院继续治疗,想网上咨询一下总交流次数64已给处置建议
- 精神分裂症(脑控妄想严重)正在治疗中 14年被确诊精分中药治疗好转断断续续吃中药自己停药今年6月底... 吃奥氮平利培酮副作用大发胖厉害舌头震颤手发抖想了解你那里有治疗副作用的中药丸子适不适合吃总交流次数23已给处置建议
- 怀疑双相想请专家确诊一下 孩子马上高考,5月11日与父母发生冲突,不上学不参总交流次数3已给处置建议
- 和亲人短暂分离会难受焦躁? 小时候读书和家人分开就很难受,会伤心难过,要一两天才能平复。... 需不需要去医院就诊总交流次数5已给处置建议
- 患者:女 14岁 整天头晕,爱发脾气,失眠,人多噪杂地方闷 最后交流时间 2022.05.11整天头晕,爱发脾气,失眠,人多噪杂地方闷 整天头晕,在人多地方胸闷头出汗伴肚子疼!总交流次数2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湖南省 第158名
总访问量 157,484次
在线服务患者 345位
科普文章 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