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辉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消化内科彭孝纬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消化内科蔡立勉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消化内科潘秀珍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卢世云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陈贻胜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陈勇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消化内科何利平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李新民
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梁玮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郑铭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消化内科陈良
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钟世顺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陈登登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林海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杜兆平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吴重庆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伍璇华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徐顺猷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林晗
副主任医师
3.3
林棱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郑晓玲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林如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陈明红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章丽金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王超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邓万银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黄胡萍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陈梦诗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黄雪平
副主任医师
3.3
曾艳凌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徐丽霞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庄莹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林一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林鸿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郭回希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林爱萍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陈洋洋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林雪燕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陈娟
主治医师
3.2
魏鸿
医师
3.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 一、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 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现在仍不明确,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知异常、精神因素、食物不耐受等。较多专家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肠道感染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因,因为不少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急性肠道感染的病史。 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主要为腹痛 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腹痛,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除腹痛外,患者有腹泻、便秘的症状,以腹泻为多见,常伴有腹胀感、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且大多数病人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有些患者以便秘为主,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粘液;以腹泻症状为主的病人,一般每日腹泻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余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便;粪便多带有粘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依靠症状诊断,但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对于年龄40岁以上者,尤其是伴有体重减轻、黑便或便血、脓血、病情逐渐加重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主要是排除肿瘤。 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注重饮食调养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都注重饮食调摄,如按时进餐、少食生冷食物,如凉啤酒、冰箱食物等;少吃油腻的食物;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葱、芥末、 酒、汽水等,以及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如牛奶或奶制品、花粉、虾、蟹等。 四、减少吃肉和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症状 对于有食物过敏倾向的患者,现在推荐食物日志,如果进食奶制品后加重你的症状,你就可以少进食此类食物,如果需要,可试用酸奶。较多肉食可以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痉挛疼痛和腹泻,减少肉食的摄入和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症状。对于便秘的病人,食物纤维可以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谷类、豆子、水果以及蔬菜是纤维的丰富来源,高纤维食品使结肠轻度扩张可以防止进行性的肠道痉挛,一些纤维可以保持粪便中的水分,可以防止大便坚硬。高纤维食品可以导致胀气和腹胀,这些症状在机体适应这些食品后,在几个月内很快会消失。 五、只要是明确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就不用担心会发展为其他疾病 六、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因素可能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类型和严重程度已成为常识,现在尤其重视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师应该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沟通,保持长期与患者的联系;认知治疗是一种短期心理学治疗模式,是以建立个人的正确认知为目的,通过认知教育和行为,纠正患者对疾病曲解的知识,达到正确认知的重建,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和躯体症状。强调认识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质,预后良好,树立对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行为,达到长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首选得舒特(又称为匹维溴铵),用法为每日服1片50毫克,一日3次。如病患者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给予益生菌制剂有效,常用的有丽珠肠乐、金双歧、三联活菌片、四联活菌片和整肠生等,可任选一种,每次2~3粒,一日3次。有时一种无效,换另一种就有效了。起效后不要即刻停服,应逐渐减少剂量直到最小有效剂量维持之,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极少数腹泻顽固,服用上述药无效,可适量应用蒙脱石、药用炭等抗肠蠕动药,但不宜长期服用。 便秘型:可酌情应用通便药,选用纤维素制剂或软水胶体制剂为好,常用的有福松、乳果糖等,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也可单独应用或与上药联合应用。最近上市的替加色罗(泽马可)对本型有较好疗效,每次6毫克,早晚各1次,饭前服用。 3.辅助抗抑郁药:另外,肠易激综合征常伴有抑郁症状,一些抗抑郁药物也在上述药物无效时使用,如路优泰、黛力新等。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肠上皮取代胃粘膜在胃内的一种异常增殖,是一种较常见的病理现象,与胃粘膜的异型增生及胃癌的发生有关。诊断主要依赖于胃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肠化生程度在萎缩性胃炎中明显多且重于浅表性胃炎,是萎缩性胃炎伴发的一种可逆性成熟病变,随访发现,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病变可以逆转、减轻或消失。机体在有害因子刺激下,致使储备细胞增生并向成熟的肠上皮分化即肠化生,向不成熟的方向分化就转变成癌。肠化高峰年龄与胃癌高峰年龄同步,肠化范围越广, 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是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 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 两级。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 。但是,癌前病变并不是说全部都会发展成胃癌,还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 遗传因素 起重要作用有胃癌家族史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性大;2 饮食因素 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饮食、三餐不按时、进餐速度过快、过饱、进食油炸食品,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食物、烟熏盐渍品、干鱼等,可增加胃癌的危险性, 尤其油炸食物中含有相当高的多环类致癌物质。而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则具有保护作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内含有大量抗氧化维生素A、C、E 和β-胡萝卜素等;3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Hp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较无Hp 感染者明显增加,根除Hp 感染可以阻止肠化的发生,因而对防止肠型胃癌的发生是完全必要的。
什么是慢性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我国人口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约10%,慢性胃炎发病率约30%。消化性溃疡溃疡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发生局限的溃破、缺损,病变达粘膜下层或更深,而糜烂指不超过3毫米深的表浅溃破。所以溃疡愈合后会遗留瘢痕。溃疡均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之比约为3.4-4.4:1。胃溃疡常见于中老年人,45-55岁为高峰发病年龄,十二指肠溃疡的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消化性溃疡发病有季节性,特别是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多发,夏季低发。此外,应激状态、紧张、压抑等精神因素都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慢性胃炎(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胃粘膜从正常发展到癌变的变化一般需要10到20年。即使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也有一个逐渐演变过程,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中间阶段,如“不完全型肠化”和 “上皮内瘤变(旧称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其胃癌发生率与病变时间及程度有关,15年以上约达10%。萎缩性胃炎(萎缩和肠化)会发生癌变,应多加注意。但是它们也与年龄有关,60岁以上的人90%可以有肠化,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老龄化改变。临床上轻中度萎缩和肠化很普遍,可以逆转,重度的要密切随访,但仍不是手术的绝对指征。(拟将今年制作的幻灯片逐步发上,今天先试着发一小段,遗憾的是图片不好贴。以后再试。)
总访问量 1,930,941次
在线服务患者 4,449位
科普文章 34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