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淑贞
主任医师
副院长
妇科侯智勇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张斌
主任医师
3.7
妇科吴明秀
主任医师
3.7
妇科吴志喜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蔡鹏宇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柳先廉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李清
主任医师
3.6
妇科陈丽梅
主任医师
3.6
妇科张爱思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陈健华
主任医师
3.6
妇科谭梅珍
主任医师
3.6
妇科余莉
主任医师
3.6
妇科陈新景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黄红英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甘嫦勋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黄芳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温燕云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吴书仪
副主任医师
3.6
遗传咨询科吴少敏
副主任医师
3.2
韦励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张晓燕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黎普茜
副主任医师
3.6
产科唐丽萍
副主任医师
3.3
妇科何清平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黄丽珊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叶旭彬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叶建明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唐莉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张婷
副主任医师
3.6
陈艳雅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吴婉华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李栩萍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叶青丽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蒋敏桥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陈文姗
主治医师 讲师
3.6
妇科罗国英
主治医师
3.6
妇科梁慧聪
主治医师
3.6
妇科彭蔓蕾
主治医师
3.6
妇科莫景华
主治医师
3.6
王雪薇
主治医师
3.6
妇科罗小敏
主治医师
3.6
妇科何润月
主治医师
3.6
妇科洪珍宏
主治医师
3.6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夺去数万中国女性的生命(2020年国内有5.91万例女性因宫颈癌死亡)。得了宫颈癌是不是治不好了呢?毕竟著名影星、歌星梅艳芳就是被宫颈癌夺去生命,她留下亿万遗产,肯定不是因为没钱治疗,梅艳芳都没有办法治好,普通老百姓是不是更没有办法治好宫颈癌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相对于卵巢癌、肺癌等恶性肿瘤,宫颈癌算是进展比较缓慢的癌症,宫颈与外界相通,容易被发现,而且有非常有效而相对简便的筛查方案,只要早期被发现,宫颈癌是可以被治愈的。 一、宫颈癌的预后跟什么有关,或者说那些因素影响了治疗效果? 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临床期别。对宫颈癌来讲,Ⅰ期(局限宫颈)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Ⅱ期(累及阴道上1/3或宫旁)大概70-80%,Ⅲ期(累及阴道下1/3或达骨盆)还能有40%~50%,但Ⅳ期(累及膀胱、直肠黏膜,或远处转移)大约只有10-20%。 下图可以看到即便是I期,肿瘤越大,预后越差。5年生存率,IB1期97.0%,IB2期为92.1%,IB3期为83.1%。相对于IB1期,IB2期死亡率增加2倍,IB3期死亡率增加4倍。从生存曲线看,IB1期经规范治疗,绝大部分是能存活10、20年。 所以,如宫颈癌能在早期,也就是肿瘤局限在宫颈,在肿瘤2cm以内时被发现,极大概率是能被治愈的,甚至肿瘤在4cm以内被发现,治疗效果也相当好。这些都说明,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宫颈癌进展为晚期,即便采用再激进的治疗方法,再高明的医生,多数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国家宫颈癌5年存活率不如发达国家,最重要一点是发达国家宫颈癌筛查普及率高,宫颈癌被早期发现的概率高,治疗效果当然就好了。 其他影响预后因素包括组织类型、浸润深度等等,组织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它们的预后是不一样的,但组织学类型,我们不能左右,上天安排好的,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左右分期,宫颈癌可以而且都应该在早期被发现,只要提高警惕,宫颈癌不应该进展为晚期。 二、有什么办法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癌? 一是注意有无宫颈癌早期临床表现。宫颈癌患者最常见早期症状为接触性阴道流血,常常为性生活后阴道出血,老年患者可出现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所以,不管多老,适度的性生活也是发现宫颈癌的利器,一些离异长期无性生活年纪偏大的女性,发现宫颈癌时往往多为晚期。有些患者会出现阴道排液增多,如米汤样。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诊以排查宫颈癌可能。对于有临床表现的,妇科医生做阴道窥诊,如果病灶已经大到肉眼可见,只需钳取一块异常组织送病理检查,基本就能确诊。 但有些很早期的宫颈癌,肉眼不可见,也无任何临床表现,可以说是静悄悄地侵蚀宫颈。该怎么办?医生会通过“三阶梯诊断程序”来发现癌灶。第一步(初筛):高危型HPV或细胞学(LCT)联合HPV,初筛有异常,进入第二步,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把宫颈放大10-40倍,能捕捉到宫颈表面较微小的病变、异常上皮和异常血管。如果发现异常,进入第三步,行宫颈活检术。广大适龄女性要主动走好第一步,主动去做宫颈癌筛查,绝大部分宫颈癌将“难逃法眼”,要么LCT有异常,要么HPV阳性,要么两者均异常。 三、 发现宫颈癌怎么办? 宫颈癌的治疗有非常成熟的方案,有很完善的指南,路怎么走,国家指南已经给了很好的指引。目前采取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原则上早期子宫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子宫颈癌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医生会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有没有生育要求与及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宫颈癌,为达到根治的目的,大部分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广,包括切除足够宽的宫旁范围及足够长的阴道组织,需要切除盆腔淋巴结,涉及器官较多,手术风险大,有时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而且手术切除范围是否足够,影响治疗效果,可以说需要很强的手术能力及很好的手术技巧,不是普通医生能胜任的。 放疗包括远距离体外照射(体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两者针对的靶区不同。放疗要保障足够的剂量以保证疗效,与此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邻近正常组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需要根据患者一般状况、肿瘤范围来选择放疗方式。总之,放疗很复杂,富含技术含量。 所以确诊为宫颈癌,建议到有丰富治疗经验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治疗。听从从事妇科肿瘤诊治医生的建议才是正道。不要轻易相信民间土方、偏方、验方,不要道听途说,以致延误病情,丧失了根治的机会。 宫颈癌确实很可怕,但它只要被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它是能被驯服的,是不可怕的。
每一个人的生长发育都在子宫里面完成,可以说子宫是我们的“祖屋”。然而,“祖屋”能孕育生命,也能孕育肌瘤。子宫上长肌瘤实在是太常见了。据统计,在加拿大,女性到了50岁,累积发病率可达70%。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非子宫肌瘤因素而切子宫的患者当中,77%的子宫上能发现肌瘤。另外,根据尸体解剖统计,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也就是说街上随便抓2个成年女性,很可能其中之一就有子宫肌瘤。在妇科手术疾病占比中,子宫肌瘤相关手术应该是排第一、第二位的,我们医院几乎每天均有子宫肌瘤相关手术在进行。子宫上长了肌瘤,很多女性会不自觉地担心肌瘤万一恶变怎么办!准备生育的女同胞会担忧肌瘤会不会影响生育或导致不孕?怀孕了的会担心肌瘤会不会影响小孩生长或导致流产、早产……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不少烦恼,要不要拿掉肌瘤成了困扰很多女性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子宫肌瘤的一些基本知识。子宫肌瘤确实是一种肿瘤,它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极少恶变。至于什么原因导致子宫肌瘤,可能跟基因有关。子宫肌瘤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说它是性激素依赖性的良性肿瘤,可以看到子宫肌瘤好发于性激素分泌旺盛的育龄期妇女,青春期前少见,而绝经后发展停止或肌瘤缩小。怀孕以后雌、孕激素的分泌量增加,肌瘤有增大的倾向;使用拮抗雌激素的药物药物治疗能使肌瘤缩小。正是这个特点,子宫肌瘤的治疗常常需要结合患者年龄,比如说已快绝经了或已经绝经了,肌瘤停止了生长,也就不需要治疗了。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将子宫肌瘤宫肌瘤的分为9型(见图。目前药物是无法治愈肌瘤的,只能缓解一时之需,药物常常作为手术的辅助手段,比如术前治疗控制症状、纠正贫血;术前应用缩小肌瘤,降低手术难度,或使经阴道或宫腹腔镜手术成为可能。另外对于已近绝经妇女,药物起到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避免手术。药物因副作用问题不能长期使用,停止使用药物后肌瘤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一些药物价格本身也不便宜,如GnRH-a,使用半年需要一万多元。海扶刀(高能聚焦超声)、子宫动脉栓塞术并不是主流的治疗手段,效果不切确,不能获得病理,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者不愿手术的患者。故手术依然是治疗肌瘤最古老、最主要、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但涉及盆腹腔的手术并没有那么简单,要面临着麻醉、出血、感染、切口愈合不良、损伤盆腹腔其他器官等等风险,术后还会导致粘连、复发、身体留下疤痕、有生育要求可能还要担心怀孕以后子宫破裂等等问题,而且手术前前后后的费用并不低。二、那什么样的肌瘤才需要手术?子宫肌瘤多数情况下因为对身体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可以做到与子宫肌瘤和睦相处。那什么样的肌瘤才需要手术? 不管是国内的教科书、指南、专家共识还是国外的指南,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手术治疗。1.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贫血;月经改变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出血可发生继发性贫血。常见于0 型~3型。2.肌瘤导致腹痛;比如慢性疼痛、蒂扭转急性疼痛等。3.压迫症状;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积水、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压迫直肠导致便秘等;4.造成不孕或反复流产;粘膜下或者靠近粘膜下的肌瘤可影响宫腔形态、阻塞输卵管开口或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变形等均可能导致不孕。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的去处导致子宫腔扭曲变形肌瘤能提高怀孕率、降低流产率。常见于0 型~2型,这类肌瘤也容易导致流产。5.怀疑肉瘤变;特别是绝经后未补充激素肌瘤仍然继续生长者。肉瘤发生率其实是很低的。恶变的发生率一般认为<0.50%(0.13%~2.02%)。肉瘤一般有以下表现:(1)近3个月内瘤体迅速增大,我们都知道良性肌瘤生长十分缓慢,如3个月内瘤体生长十分迅速,应引起我们的怀疑。(2)单个瘤体直径大于8cm同时,伴随肿瘤中心坏死及囊性变而无钙化。(3)肿瘤周围及中心血流十分丰富。(4)增强MRI扫描可能在鉴别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方面起一定作用。肉瘤边界可能不清楚。但无论术前什么样的检查,包括肌瘤生长迅速、术前诊刮、MRI和LDH测定等等,只能提供参考,并不是确定诊断,确诊是需要要靠病理诊断的。但有一点很肯定,肉瘤变非常罕见,没有理由或者没有必要过于担心肌瘤恶变问题。6.国内专家共识还建议子宫肌瘤患者准备妊娠时若肌瘤直径≥4 cm建议剔除。这一点值得商榷。像位于浆膜下的肌瘤或者靠近浆膜下的,没有导致宫腔异常,既不降低受孕几率,也不对已经怀孕的胚胎造成不良影响,故可以带瘤妊娠。比如下图超声所示这个患者,浆膜下肌瘤已经长大20cm,也没有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但妊娠以后可能面临肌瘤红色样变,导致疼痛不适,也会增加产后出血、胎位异常的风险。妊娠以后,约22%的肌瘤会增大,大多数会在在分娩后3-6月会缩小。另外绝大多数子宫肌瘤的患者可以阴道分娩,即使肌瘤达10cm以上,70%的患者也可以阴道分娩。三、如果需要,手术方案怎么选?1.肌瘤切除术 对于没有完成生育的女性同胞,当然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也适用于不需要再生育的但希望保持月经来潮的(很多女性把月经当成宝贝,以为能排毒养颜,其实来月经没什么卵用,但为国家GDP做贡献,因来月经需要购买卫生巾及额外的补血药)。但该术式有可能发生肌瘤残留,初次手术发现肌瘤数目越多,手术完全剔除肌瘤的困难也就越大,导致遗留可能性增加,特别是位于深肌层直径<0.5 cm的,肉眼无法辨认,也触摸不到;郎景和院士有一句著名的比喻:收割完马铃薯土地里,翻转土地总还能找到的马铃薯。另外,也存在复发(术后复发是指术后6个月新发现),特别是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有学者统计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在第1、3、5和8年的肌瘤复发率分别11.7%、36.1%、52.9%和84.4%。单个肌瘤者复发率较低,剔除单个肌瘤的患者5年累积复发率为11%。2.子宫切除术或次全子宫切除 对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切除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子宫切除可以避免肌瘤再发,但会丧失月经来潮及生育功能,少部分患者可能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方法。次全子宫切除术在子宫峡部或稍上方切除子宫体,保留宫颈血供及其生理功能,与全子宫切除术比较可以减少术中泌尿系副损伤和盆底功能损伤。但存在发生宫颈病变甚至宫颈癌的风险,宫颈残端癌时不时会遇到。如果合并了宫颈病变还是进行全子宫切除吧。 四、手术入路如何选择?到底选择微创(腹腔镜或宫腔镜)还是开腹手术?1.对于黏膜下子宫肌瘤(见下图)的处理没有争议,也就是FIGO 0-2型肌瘤的处理,首选宫腔镜下电切手术;对于大的粘膜下肌瘤可以应用GnRH-a缩小瘤体后再行宫腔镜手术。 2.对于其余部分肌瘤的剔除,手术入路需要结合患者肌瘤个数、大小、有无生育意愿。腹腔镜手术疤痕小,疼痛轻,很多女性会选择,但腹腔镜手术只能看,触觉差,容易导致深部小肌瘤残留,故推荐用于肌瘤数≤3枚者。经腹手术触觉、视觉效果均最佳,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残留风险,如下图,患者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上挖出大大小小子宫肌瘤20几枚。有些患者更离谱,我见过一个子宫长了上百个肌瘤的,对于这类患者,当然选择开腹手术了。开腹手术主要问题是腹部疤痕较大,但对于未完成生育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妊娠以后发生子宫破裂风险较开腹高,特别是深肌层或者贯穿全层者,考虑妊娠以后多数需要剖宫产,出于安全考虑,建议选择开腹手术,疤痕大不大其实不重要,反正以后都要再开一刀。另外,对于巨大子宫肌瘤(如下图),也首选经腹手术,巨大肌瘤,腹腔镜根本无法暴露,取出也非常困难。根据肌瘤剔除对子宫肌层破坏程度不同,往往需要避孕3-12个月才建议妊娠,破坏越严重,需要避孕时间越长。由于子宫剔除剔除以后存在一定比例子宫破裂的风险,除了经宫腔镜肌瘤切除术或浅肌层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肌层的完整性未受破坏,可以考虑正常阴道分娩。对于其他子宫肌瘤切除后的患者,特别是子宫切口穿透宫腔、肌瘤剔除范围较大,妊娠以后分娩时建议选择剖宫产。3.经阴道手术目前开展比较少,主要原因是视野狭小,暴露困难,操作不方便。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子宫肌瘤都需要治疗,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来判断,多少情况下可以和子宫肌瘤和平共处。其中有没有症状是我们选择去干预的最重要的因素。无症状的肌瘤,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只需要观察等待。如果需要手术,肌瘤大小、数目、位置以及有无生育要求是决定我们选择何种手术方案的重要因素。
一、HPV是什么鬼?我们是如何感染上HPV的?HPV是一种DNA病毒,它具有特异性嗜上皮细胞(感染皮肤或粘膜)的特性,它肯定早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后来人类有了混乱的性关系,才与人类发生扯不清的关系。1949年,人们首次在电子显微镜镜下观察到HPV颗粒的真身,它呈现为20面体对称的球形,直径约为45—55nm,是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这么微小的微生物,在妇科领域,它可导致两种疾病,一种是椰菜花(尖锐湿疣),让人颜面扫地;一种是宫颈癌(也包括部分阴道癌、外阴癌),可夺人性命。在1954年,HPV便被证实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之一,与泌尿生殖系尖锐湿疣有关,并具有传染性。上个世纪70年代,豪森教授的研究证实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有关(见图一,左图:HPV;右图:宫颈癌)。因尖锐湿疣归皮肤性病科管理,今天我重点讲解HPV与宫颈癌的关系。根据HPV基因型的差异,现在已鉴别100多个型别,其中40个以上的型别与生殖道感染有关。根据其引起宫颈癌的可能性,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分为高危型、疑似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癌前病变)相关,常见的高危型有: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共12个型别;疑似高危型有:26、53、66、67、68、70、73、82共8个型别。低危型与生殖器疣及低级别宫颈低级别病变(LSIL)相关。低危型有:6、11、40、42、43、44、54、61、72、81、89共11个型别。HPV-6、11就是导致尖锐湿疣的病原体。HPV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类几乎是其唯一宿主。HPV最喜欢把家安放在人体温暖潮湿处,潮湿又黑暗的生殖道黏膜成为HPV的最爱。人体生殖道感染HPV主要通过性接触,性接触不单指包括男女间、男男间、女女间性接触,也包括自慰器的接触,黄瓜、茄子有时候也是媒介。不洁性接触可将HPV带入阴道内,摩擦摩擦可导致生殖道粘膜发生微小破损,HPV能通过黏膜的微小损伤,进入接触者的表皮、黏膜,并且感染仅停留于局部的表皮和粘膜中,不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病毒血症,所以感染时多数是没有症状,很多患者被查出HPV感染会很惊讶: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当人体感染HPV时,它潜伏在基底细胞内,当基底细胞逐渐向表皮细胞“演化”时,HPV可以利用细胞不停复制HPV,而后通过性接触,感染下一个人。人类感染HPV并不少见,据推测8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有一次感染。根据美国2003-2006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见图二,摘自丁香园),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20-24 岁女性人群感染 HPV 风险最高,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高达 40% 以上;14-19岁的女性高危HPV感染率居然达25%,MY god!!。如果大家有看过美剧的经历,肯定会感叹:美国年轻女性婚前性伴侣多,性生活活跃甚至可以说是混乱。《无耻之徒》就是一部很好范例,那种混乱的性生活让人头皮发麻,不被HPV感染才怪。男性性伴侣的数量越多,妇女感染HPV几率就越高。在只有单一男性性伴侣的妇女中,宫颈HPV检出率仅为17%—21%;而有5个以上男性伴侣的妇女中,HPV感染率竟高达69%—83%。总之,过早性生活、多性伴、不洁性生活都容易感染HPV。从这一方面来说,性让人爱又让人恨。所以女性专一很重要,当然如果男的也专一那就更好。另外,既往有研究,无性生活的修女几乎不会得宫颈癌,也间接得出:无性就无生殖道HPV的感染。我国也做了类似调查,2008年6月《中国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农村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分为别15.2%和14.6%,20—24岁和 40—44岁两个年龄段呈现感染高峰。二、微小的HPV是如何导致宫颈癌的? 早在19世纪40年代,一位意大利医生从死亡登记资料分析中发现,患子宫颈癌的妇女大多数为已婚者,未婚者很少,而修女几乎不患子宫颈癌。因此提出结婚与否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这只是表面现象。上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了之所以结婚后有的女性会得宫颈癌,是因为这些已婚女性感染了高危型HPV。他首先发现宫颈癌标本中能分离出HPV病毒。后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标本中都能分离出各种型别的高危型HPV病毒。高危型HPV与宫颈癌两者存在着极强的因果关系,可以说高危型 HPV 的持续性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基本原因;这个划时代的发现让豪森教授在200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它能产生病毒癌蛋白,导致人体的抑癌基因失活或者降解,经过一系列的分子事件,宫颈上皮细胞就会失控,宫颈就会慢慢(约5-10年)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后再慢慢(约5-10年)进展为宫颈癌(见图三)。但绝大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80-90% 可以被人体自行清除,只有约10-20%高危型HPV会发生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一般指同一种HPV感染超过2年。 三、感染了高危型HPV就一定会得宫颈癌么?感染了HPV,我们该怎么办? 由于近几年来,各种医学科普宣传以及像巨星梅艳芳患癌去世的明星效应,很多女性都知道感染HPV会导致宫颈癌,但很多女性存在误解,认为感染了HPV便会得宫颈癌。有些女性因此而厌恶或者不敢XXOO,有些怀疑老公在外面鬼混,有的担心被社会歧视。甚至一些保健会所、不良商家为了销售她们的秘方神药,会故意夸大HPV危害,造成一定的恐慌。感染HPV是很常见,8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有一次感染,这种感染通常是短暂性的,它们不会给身体带来重大危害。人体是有抵抗力的,比如感冒,只要人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几天时间就能将感冒相关病毒清除;对于HPV也是一样的,人体免疫系统也能自动清除HPV病毒,但是清除的时间需要长一点,HPV病毒通常会在8到12个月被人体“扫地出门”。只有少数免疫机能比较弱的女性,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如果发生HPV持续感染,可能会有1~2%的机会发展为子宫颈癌。故虽然感染HPV可以导致宫颈癌,但得宫颈癌是“偶发或罕见事件”。另外,HPV感染自然转阴率与年龄相关。持续感染状态的妇女随着年龄增大比例增加,年龄<30岁的妇女HPV自然清除率可达91%;≥30 岁妇女中HPV自然转阴率 79%~80%。所以对于年龄较大者的高危HPV感染更要做好随访。对于年轻育龄女性,检查出HPV非常普遍,故不宜轻易进行 HPV检测,避免 HPV一过性感染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家庭矛盾。很多指南都推荐年龄大于25岁或30岁才开始检测HPV来筛查宫颈癌。 如果发现高危型HPV阳性,我们首先要鉴别是单纯HPV感染,还是已经导致了宫颈病变或宫颈癌,然后才能对症施治。如何鉴别出宫颈病变,需按流程完善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阴道镜检查评估,必要时子宫颈多点组织活检。对于只是单纯HPV病毒阳性者,还没有出现宫颈病变,是不需要过多干预的,自身免疫力有能力清除病毒,只是需要给人体充足的时间。到了宫颈癌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才需要去治疗,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手术干预了。总之,原则是“治病而不治(病)毒”,病指的是: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得起考验的、确实有效的抗HPV的药物,或者说药物还在研制当中,以后可能会有特效药物。然而,我国现在有不少声称能治疗HPV的药物,治疗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注射、口服、外用和阴道塞药,效果多数是经不起考验的,只是利用了人们恐慌心理罢了。有很多患者分享说自己用了某某药物后,宫颈HPV很神奇的转阴了,刚刚说了,绝大多数HPV感染可以依靠人体自身免疫力清除掉,不用药多数情况也会转阴。一个药物有没有效果,一定要经过大样本的随机的双盲临床试验验证过、对比过,才能得出有没有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感冒了,有人说我坚持吃了一个星期的白饭,很神奇感冒竟然好了,得出结论:吃饭能治疗感冒。那不是脑子进水了吗。 总之,假如发现了HPV感染,而没有发生宫颈病变,不需要恐慌,就当是宫颈感冒了一场,只需要提高警惕,因为从HPV感染到发展成宫颈癌的过程当中有很长的时间、很多手段进行阻断,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加强营养、规律生活、放松心态、减轻压力,调整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逐渐清除。然后定期复检HPV,每6-12个月评估HPV变化情况;对癌前病变进行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阻断向宫颈癌的发展的。四、感染了HPV,还能生小孩么?当然可以。之前数据显示,20-24 岁女性人群感染 HPV 风险最高,感染率可高达91%,其中高危型感染率高达 40% 以上,故可以肯定,很多年轻女性是在感染了HPV的情况下完成了生儿育女,有些女性甚至得了宫颈癌还能正常妊娠。所以,感染HPV病毒而无组织细胞学改变的患者,无需等待清除病毒再怀孕。一方面,目前治疗HPV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药,主要依靠人体自身免疫力清除,时间漫长;另一方面,仅仅HPV感染对怀孕没有影响,也没有导致胎儿畸形的报道。所以单纯HPV阳性患者不需要浪费时间,不需要等待转阴,有生育意愿赶紧去怀孕,以免错过最佳怀孕年龄。五、感染了HPV,还能打疫苗么?当然可以。任何年龄组均不推荐接种疫苗前进行HPV DNA检测。无论是否开始性生活或已经感染了HPV,都推荐进行疫苗接种(只是价格有点贵,很多中国家庭还接受不了打个疫苗需要花费近2千元)。虽然对于性行为活跃的患者疫苗的效果可能会降低,但仍会有一定程度的获益,因为患者不可能已经暴露于所有亚型的HPV,也就是说如果感染的只是一种类型的HPV,疫苗的接种可预防感染其他类型HPV。但是打完了疫苗以后,对于已经感染了HPV亚型起不到治疗作用,不要寄希望于打疫苗能让HPV转阴,因为目前的HPV疫苗是预防性疫苗。故接种HPV疫苗后仍需要定期宫颈癌筛查。
总访问量 1,314,985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85位
科普文章 12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