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莉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妇科洛若愚
主任医师 教授
妇Ⅰ科主任
妇科许学先
主任医师 教授
妇III科主任
妇科匡军秀
副主任医师
4.1
妇科李彦博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妇科张燕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妇科夏良斌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妇科李新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妇科曹来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妇科程艳香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史玉霞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妇科申复进
主任医师
3.8
妇科方芳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7
妇科刘华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7
妇科黄志欣
主任医师
3.7
妇科谭爱丽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7
妇科蒋艳萍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周筠
主治医师
3.7
妇科贺翔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妇科梁华
副主任医师
3.7
蒋丽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李秉枢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吴娟子
主治医师
3.6
妇科杨文武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刘成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董兰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赵玉字
主治医师
3.6
妇科胡敏
主治医师
3.6
妇科汪璐
主治医师
3.6
妇科谢秋容
主治医师
3.6
郭凤琴
主治医师
3.6
妇科黄金玲
主治医师
3.6
妇科王琴
主治医师
3.6
妇科周利梅
主治医师
3.6
妇科李维
主治医师
3.6
妇科李星
主治医师
3.6
妇科彭亚琴
主治医师
3.6
产科吴德斌
主治医师 讲师
3.2
妇科汤剑明
主治医师
3.6
妇科闵洁
主治医师
3.6
洪莎莎
主治医师
3.6
妇科詹丽丽
主治医师
3.6
妇科皮洁
主治医师
3.6
妇科王勇
主治医师
3.6
妇科李洋
主治医师
3.6
妇科张珺
主治医师
3.6
妇科汪晶
主治医师
3.6
妇科柳榴
主治医师
3.6
妇科李盼盼
医师
3.5
妇科李恒星
医师
3.5
原创: 妇科肿瘤中心 天府妇瘤 昨天 又是一年要过去了,您的身体还好吗? 前段时间“八成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很多年轻人表示打开体检报告单前,先要深呼吸几次,然后不断告诉自己莫得问题,最后鼓起勇气打开体检报告,整个过程像极了学生时代查阅期末考试成绩的你!? ······有时击退一个成年人,一张体检报告就足够了。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时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是温柔贤良的家庭主妇,职场上又是精明干练的精英。每天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女神们也有疲惫不堪的时候。关爱自己,关注健康,成了女性朋友共同的呼声。那就认真做个体检吧。 可是,那么多复杂繁多的体检项目该怎么选呢? 别急,现在“天府妇瘤”为女神们支招了, 送您一张体检清单,让您从容面对,不再一脸懵。体检内容主要包括常规检查和个性化项目。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也有不同的选择。 哪些基本体检项目是必选的? 一般检查 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重、体重指数, 评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筛查血液系统疾病。 2、尿常规 评估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 3、大便常规+隐血试验 了解消化道有无隐形出血。 4、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评估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排查有无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 5、乙肝两对半定性 筛查是否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有无保护性抗体。如果没有抗体,需及时去防疫站接种疫苗。 6、肿瘤标志物(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CA-125糖类抗原)? 7、13碳尿素呼气试验 筛查胃部有无幽门螺旋菌感染,如为阳性,可能有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 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功能。 2、彩色B超,从上到下依次检查甲状腺及淋巴结;乳腺超声及腋下淋巴结;肝、胆、胰、脾;双肾、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 3、胸部 X线,检查有无肺炎、骨折、气胸、肺心病等。 注意:孕妇或计划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不拍胸片。 女性必做的癌症筛查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约392.9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女性高发恶性肿瘤从高到低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宫颈癌等 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它们的踪迹。 *乳腺癌的筛查 45岁以上的女性, 推荐通过乳腺钼靶摄片和彩超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乳腺癌的筛查;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且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高危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至35岁。 *宫颈癌的筛查 只要我们手握两大利器(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查),就可以让宫颈癌无处遁形 有性行为的女性,25~30岁开始筛查 25~29岁 细胞学筛查阴性者,每3年检查一次; 30~64岁(以下任选一种) 细胞学筛查阴性者,每3年检查一次; HPV筛查阴性者,每5年一次; 如果细胞学+HPV筛查都是阴性,每5年一次; 65岁以上 若过去10年内,连续3次细胞学阴性或连续2次HPV阴性,无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病史,则不需要再筛查。 若以前有CIN2或3、原位腺癌病史的妇女,应在病变自然消退或临床治疗后持续筛查20年,甚至延长筛查至65岁。 *肺癌的筛查 年龄50~74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 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 建议行LDCT(低剂量螺旋CT)筛查 *甲状腺的筛查 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 20~29岁,每2~3年1次, 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 30岁后每年1次。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颈部超声检查,每年一次。 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补充一下? 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等既往史或家族史;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结直肠癌的筛查 筛查人群:40~74 岁 筛查方法: 一般人群: 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 次; 粪便 DNA检测,建议筛查周期为每1~3年1次; 结肠镜检查,推荐筛查周期为每5~10年1次。 高危人群:高质量结肠镜检查 补充一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 1、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 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3、黏液血便 4、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5、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6、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胃癌筛查 筛查年龄:40岁以上 高危人群: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建议行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一17、 幽门螺杆菌检查 有异常者再行内镜检查 说了那么多筛查,可能大家脑壳都晕了 没关系,课代表在这里,马上为你勾重点 结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罹患某些疾病的几率也在增加,千篇一律的体检不能准确筛查出疾病,如同做了一次“假体检”,针对自身情况采取个性化的体检方案,才能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看完了我们罗列的体检清单,女神们是否已经心中有数了呢? 作者:王馨婕 审稿:张国楠(主任医师),张婷
许多女性感染了HPV, 不胜恐慌。随之必然会问:我怎样感染的HPV?我丈夫也会感染吗?我丈夫也要检查吗?我丈夫怎样治疗?今日就这些问题, 我翻译了一篇来自于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宣教文章供大家参考: 下面先说说我的意见:女性感染了HPV,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丈夫也应该检测。 男性检测HPV存在的问题: 1 目前国外有对男性进行HPV的检测, 但是发现阳性率没有女性一样高。原因可能是:男性的样本采集不如女性可靠, 因为在尿道口和阴茎周围只能取到少量的样品;男性即使感染了HPV病毒,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掉病毒。另外对男性HPV的检查和研究没有对女性做的多。 2 一些单位不提供男性HPV检测。 美国疾控中心的回答及建议: 男性如何感染HPV? 男性通过与HPV感染者进行性接触而感染HPV。HPV很容易在肛门或阴道性交传播, 也可以通过口交传播或其他密切的皮肤黏膜接触而传播。即使感染者没有可见的迹象或症状,HPV仍然可以传播。 男性感染了HPV,会导致疾病吗? 大多数时候HPV感染会自然消失消失, 不造成任何健康问题。 如果感染不消失,经过数月或数年,就可能会产生HPV的症状。我们很难确切知道什么时候感染了HPV。持续HPV感染可以导致生殖器疣或某些癌症, 但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产生了症状,而有些人不产生。 HPV感染引起的疾病什么? 大多数男性感染HPV从不出现症状,HPV病毒通常自然消失。 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生殖器疣。 HPV持续感染可导致某些类型的癌症。 因此如果男性在阴茎, 阴囊, 肛门, 口腔或喉咙出现了任何新的或不寻常的疣,或异常增生, 肿块, 或溃疡,应该去医院就诊。 尖锐湿疣的症状是什么? 生殖器疣通常表现为在阴茎或肛门区出现小肿块,或一组肿块。这些疣可能小或大, 可平坦, 可形状像菜花。 疣可能消失, 或保持不变, 或增大或增多。通常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检视就可以诊断湿疣。生殖器疣可以复发, 即使治疗也可能复发。导致尖锐湿疣的HPV类型不会引起癌症。 人乳头状瘤病毒能导致癌症? 是的。HPV不是癌症,但是可以导致癌症。 HPV通常自然消失 如果HPV持续感染就可能引起癌症。 男性常见的与HPV有关的癌症是阴茎癌,肛门癌,舌癌,扁桃体癌,喉癌。所有这些癌症均是因为HPV的持续感染所致。 癌症发展非常缓慢, 可能在感染HPV后数年或数十年才被诊断。目前,没有办法知道谁只是临时的HPV感染,谁将患癌症。 男性的HPV相关肿瘤有多常见? 虽然HPV感染在男性中非常常见,但是HPV相关肿瘤并不常见。下列情况男性更容易患hpv相关肿瘤: 免疫力低下(如艾滋病毒)的HPV感染者更容易患癌。 肛交者有可能肛门感染HPV,进一步发展成肛门癌。 男性可以进行HPV检测吗? 目前还没有批准的检测方法来检测男性HPV。 CDC不建议无症状情况下常规检测HPV(也称为“筛选”) 或者相关疾病。 但是一些机构为肛门癌高风险(HIV患者,或者肛交者)的男性提供肛门细胞学检查是可以的。 如果男性确实有症状,担心癌症的可能,应该去医院检查。 男性HPV感染或HPV相关疾病可以治疗吗? HPV感染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可治疗由HPV引起的健康问题。 生殖器疣可以用各种方法治疗,或用药物治疗。 HPV相关肿瘤一旦诊断要及时治疗。 如何降低感染HPV的机会? 两个步骤: 接种HPV疫苗。疫苗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保护男性预防疣和某些HPV引起的癌症。疫苗应该在性活动开始之前进行。通常在6个月期间接种3次。 避孕套可以降低HPV感染或其它所有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但是HPV可以感染避孕套覆盖不到的地区, 所以避孕套不能充分预防HPV感染。 什么样的男性适合种植HPV疫苗? 在美国,推荐下列男性应用HPV疫苗: 所有11岁或12岁男孩,可更早到9岁。 21岁之前没有接种过疫苗的男孩。 26岁之前没有种植疫苗的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其它与男性有性关系者。 26岁之前没有种植疫苗的男性艾滋患者, 或免疫力低下者。 HPV感染对于我和性伴侣的健康意味着什么? 如果在你和伴侣的阴茎,阴囊,肛门、口腔或喉咙出现新的或不寻常的问题(如疣、增生、肿块或疼痛)要去就诊。 即使你是健康的, 你和你的性伴侣(s)也最好检查其他性传播疾病。 如果你或你的伴侣有生殖器疣, 应该避免做爱, 直到疣消失或去除。现在还不知道去除湿疣之后多久, HPV就不传播了。 HPV感染对我和伴侣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HPV感染通常是暂时的。一个人出现健康问题之前,可能HPV感染很多年了。如果你或你的伴侣被诊断为一种HPV相关疾病, 没有办法知道你感染了HPV已经多久了。 也没有办法知道究竟是你传给你的性伴侣, 还是他传给你。HPV感染并不表明你和你的性伴侣有其他的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你们双方讨论你们的性健康,以及所有其他性传播疾病对彼此的风险。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孙晓光教授的博客
来源:杨冬梓大夫(ID:DrYangDongzi) 1、我并不打算吃药避孕,为啥要吃复方口服避孕药呢? 复方口服避孕药最原始的作用是避孕,但此外还有其他作用,比如说: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来说,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以纠正月经紊乱以及高雄激素所致多毛、痤疮、皮肤油腻等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服药可治疗周期性的痛经,并延缓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增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服药后可止血并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2、激素?那不是很可怕吗? 大家闻激素而色变,恐怕是在担心用完出现下列表现: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条纹、胃溃疡、骨质疏松等。但我们所说的复方口服避孕药中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属于性激素,跟大家印象中那种激素作用不同,可维持第二性征、生殖能力等。且药物中激素剂量低,与体内正常激素量相仿,旨在模拟人体的自然状态和节律,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副作用,反而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3、青春期女性可以用药吗? 当然可以。青春期女性若有用药适应症,比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而尽早纠正体内激素异常水平,更利于日后健康管理。如不加以干预,病情则发展而恶化。不但如此,青春期女性敏感脆弱,多毛、痤疮、月经紊乱等症状对其心理有不利影响,容易滋生抑郁、自卑、沮丧等情绪,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4、我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说要我长期用药,我担心长期用药会有副作用 用药与否是在于权衡治疗作用带给你的好处更大还是副作用带给你的害处更大。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月经不调,可使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上升,内分泌紊乱可能导致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通过用药,月经规则,内分泌紊乱得到纠正,雄激素水平下降,多毛、痤疮、皮肤油腻等症状得到改善。副作用或许是在少数人早期有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少数人可能有黄褐斑的出现,但停药后多数可消失。如此看来,相信您应该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5、长期用药不会对我有什么危害吗?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阴道少许不规则出血,这往往出现在漏服药物之后或服药时间不规律;通过固定服药时间(如晚饭后),漏服时及时补服,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出血。服药初期可出现类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眩晕等,少数女性因为食欲改善、液体潴留而可能增重,以上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服药时间、规律饮食、适量运动进行控制,且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大多症状可逐渐消失。 6、用药后有不规则点滴出血怎么办? 不规则点滴出血,若排除了阴道、宫颈、子宫内膜病变引起的,确定为服药引起,可不必担心。出血量少,并不会因此而贫血。多数是因为服药时间不规律,间隔时间不一,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而引起的。在长期服药的患者,若定时服药,此种症状可消失。 7、万一漏服可怎么办呢? 没有服药习惯的患者,建议把药物随身携带,定闹钟服药。如果漏服1片,应尽早补服,下一片仍在原定的时间服用;如果漏服2片,应将漏服片每12小时补服1片,直到补服完,然后接着服用其余的药片。漏得再多的话,建议就诊…… 8、听说吃了避孕药会胖? 大部分人长期用药后并不会变胖,但初期因为孕激素导致的水钠潴留,会导致体重轻度上升,药物并不影响脂肪代谢,长期服药后可基本恢复至正常体重。还有一个原因是服药后胃口变好,部分患者不知不觉中食量增加,则可能因此而产生肥胖这种伴随现象,并不是因为避孕药直接引起的发胖。故在服药中,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才可保持体重哦。 9、吃了避孕药脸上会长斑? 避孕药是利用雌孕激素来模拟一个类似怀孕的状态,让大脑误以为现在是妊娠期,卵巢停止排卵,达到避孕效果。但跟妊娠期一样,服用的雌孕激素同样也有黑色素细胞刺激效应,使黑色素增加,导致乳头、乳晕、腹白线、外阴等处出现颜色加深。在妊娠期,色素沉着于颧颊部并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较明显,呈蝶状褐色斑,称为妊娠黄褐斑,于产后可自行消退。复方口服避孕药中激素含量远低于妊娠期,一般不会出现黄褐斑,即使出现少许黄褐斑,也可在停药后自行消退。当然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阳光暴晒也是防止黄褐斑出现的措施之一。 10、我怕吃避孕药会降低生育能力 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不仅不会降低生育能力,反而会保护妇女的生育能力。通过有效的避孕,减少意外妊娠,减少人工流产,且可有效防止异位妊娠,并降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生。但值得提醒的是,35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自然生育能力逐渐下降。 11、服药后怀孕会对宝宝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吗? 复方口服避孕药所含激素剂量小,代谢快,规律用药期间无排卵,待恢复排卵,药物的作用已经不存在,因此服用现代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者,停药后即可备孕,无需等待3~6个月,而且并不增加胎儿及新生儿畸形的发生。 12、长期服药会产生依赖吗?停药后会不会闭经? 不存在“依赖”这一说。停药后若月经不来,说明体内激素水平仍是紊乱的。用药仅仅是补充体内产生不足的激素含量、或是模拟体内正常激素分泌模式,并不会因此导致闭经,反而可以治疗闭经。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可自然行经。 13、是否会增加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生风险? 目前已经明确,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对女性子宫和卵巢有保护作用。而对于乳腺癌,有研究显示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能轻微增加其发病率,但这个风险的增高其实非常小,就连倒夜班也会增加乳腺癌风险1.4-1.5倍,故无论是否服药,定期检查乳腺是有必要的。另外,服药虽不直接影响宫颈癌,但由于性行为的改变,可间接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增加,故应缩短宫颈防癌筛查的时间间隔。换个角度说,服药者因为定期复查,更容易发现身体异常,因而可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4、心血管疾病、血栓风险? 有患者担心服药后是否会增加患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其实上述疾病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服药过程中通过定期复诊监测,绝大多数可以避免。研究发现,对于年轻、不吸烟的人,避孕药是安全的,而对于吸烟者,避孕药会放大吸烟的心脑血管损害作用。避孕药还有轻微的升血压作用,故高血压患者应慎用。血栓事件方面,发生率其实很低,而且新型避孕药的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了。 15、怎么吃? 传统服药方法: (21片包装的)月经的第1-5天开始,每天吃1片,吃21天即服完一个包装,停药7天,接着开始服下一个包装。 (28片包装的)月经的第1-5天开始,每天吃1片,吃28天即服完一个包装,停药2天,接着开始服下一个包装。 连续服药: 不需要停药7天,服完一个包装,接着开始服用下一个包装。 该种服用方法可以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特别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痛。 当然,对每一个患者来说可能用法有所改变,最正确的是,在医师指导下遵嘱服药
总访问量 9,689,074次
在线服务患者 20,679位
科普文章 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