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民
主任医师 教授
胸外科主任
心血管外科刘锋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心血管外科张伟志
主任医师
3.8
心血管外科唐幂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8
心血管外科杨一峰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心血管外科胡建国
主任医师 教授
3.7
心血管外科廖晓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心血管外科周康
副主任医师
3.6
心血管外科龚光甫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刘立明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赵天力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赵元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符显明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3.6
心血管外科宋逢林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心血管外科张鸿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血管外科罗成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心血管外科唐滔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血管外科龚医博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小儿心外科谢立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血管外科胡世军
主治医师
3.5
宋国宝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外科谭昌明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曹亮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外科陈和明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唐先明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李峰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陈金兰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谭凌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谭明亮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宋珑
主治医师
3.4
易定武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张智炜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岳红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申康均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王敏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袁昭顺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张剑峰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魏世杰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张致远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王燃燃
主治医师
3.4
邓登谱
主治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李建明
教授
3.4
心血管外科唐浩
教授
3.4
心血管外科周文杰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张昊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周杨钊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蒋铂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李婕珉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刘默睦
医师
3.4
心血管外科仇马丽
医师
3.4
请我的术后病人关注自己的病情隐私。能不外泄自己的相关诊疗信息,就别泄露。例如乙肝病史,结核病史,婚育史等,还有此前其他医院的诊疗经过。尤其是女生,或是年轻人,未来的路上总需要提防有坑。有时候要上传伤口照片,一定请注意遮挡住重要部位。毕竟网站再安全,不良黑客总在暗处。
近段时间,我会组织团队就大家关心的话题先期开展学习,再完成科普写作。由于都是医学生出身,可能很难做到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但我们会永远在路上,而不抛锚。 若是大家读了之后:仍有疑惑,感到费解,或是勘误指点,主动指出,督促我们修订,将是对我们莫大的帮助! 我们团队希望能得到及时反馈,尽全力解惑,进一步解释,尽快往经典好文方向修改。 先谢谢大家! 您的实质性帮助,无以回报。我们只有以延长免费咨询的方式予以报答。 唯有医患同心,共同学习,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才能真正做到和谐满意。 相信随着国家医改的大力推进,我们终究会做到:劳动有价,友谊无价;病痛无情,医护有情! 谢谢大家!
心脏外科医生进行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直视手术时,目前大多数医生在大多数手术都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这种切口的优点是术野显露好,可以完成大部分心脏手术。但这种切口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切口的位置在胸前正中,而且切口比较长,非常影响美观,甚至给部分病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要劈开胸骨,术后有些病人会出现鸡胸或漏斗胸,也影响美观。对于很大一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对于简单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瓣狭窄(PS),可以选择更加微创的侧切口,也就是右侧腋下小切口。右侧腋中线的超小切口,它的优点是损伤小,肌肉切开的少,几乎仅仅就是肋间肌。这种切口很隐蔽,胳膊放下,根本看不出来做过手术。我做的最小的室缺的切口只有2.5厘米,和拇指差不多宽。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这种右侧腋下小切口不会造成鸡胸和漏斗胸。下面两张图片,是我做的两个孩子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时拍的。这种切口对外科医生要求较高,解剖和操作要很熟练。显露差时,过于复杂的病例难以操作。但是家长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建议尽量选择这种侧切口手术,如果对此手术方式方法还有其他疑问,可以与我联系。
总访问量 6,442,098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999位
科普文章 39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