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建
主任医师
5.0
心血管内科崔成
副主任医师
4.2
心血管内科姚焰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心血管内科吴灵敏
副主任医师
3.7
心血管内科王靖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心血管内科黄洁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内科牛国栋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内科唐炯
主任医师 教授
3.6
心血管内科李建美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血管内科郭涛
主任医师 教授
3.5
陈旭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血管内科杨敏
副主任医师
3.5
心血管内科赵妍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潘家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齐峰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郭雨龙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郑甲林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张紫微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刘帆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张雯
副主任医师
3.3
张戈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郭金锐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张博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2
心血管内科张春梅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杨雪松
副主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乔宇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刘可
主治医师 讲师
3.2
心血管内科田德丽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杨宏波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唐永研
主治医师
3.2
邹继宏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潘晓娟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刘晨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万秋华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方剑云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何姗姗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黄云华
主治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郑微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薛朵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李庆
医师
3.2
吕娟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王林蓝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盛雪汉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高建斌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冯丽琼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米翠娟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蔡文峰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杨亚维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郭颖琦
医师
3.2
心血管内科尹晓梅
医师
3.2
房颤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1.药物治疗对于血栓高危的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就是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减少脑中风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抗凝药包括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前者需要严格监测凝血功能(每隔1-4周要抽血化验),受其他食物和药物影响较大;后者不需要严格监测,用药方便,但价格昂贵。2.非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是房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其原理为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应用射频(热能量)或冷冻导管破坏心房内引起房颤的病灶,单次手术成功率可以达到80%;左心耳封堵同样经由微创介入手术完成,将“伞”状的封堵器送入左心耳中固定,可以把形成的血栓“堵”在心耳内而不往外“跑”,减少高达90%的脑中风发生,封堵完成后,患者可以不再终身服用抗凝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左心耳封堵不根治房颤,作用仅为预防血栓栓塞。随着技术的进步,房颤的治疗手段及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若您有相关的危险因素、症状,或是已经证实房颤,请尽快至医院就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对您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1.冠心病的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近年来临床趋向于将冠心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冠心病,前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后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综合征)。 2.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冠脉循环是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当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心绞痛。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时,心肌供血一般不受影响,管腔狭窄50%~70%时,静息时心肌供血不受影响,在运动或者激动时,心脏耗氧量增加,可引发心脏性暂时性供血不足,引起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其疼痛发作程度更重,发作时间更长,发作频率也较高,往往服用硝酸甘油难以缓解。 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常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已经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会伴随有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3.发病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有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等;也有可以控制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吸烟、缺少体力活动、心理精神因素等,这些因素都是冠心病发生的重大推力,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正是针对这些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来源:医脉通医脉通心内频道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本文通过6个问题,了解低血压。01什么是低血压?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导致心、脑、肾和其他脏器血流不足,机体组织缺氧和营养物质不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损伤。02低血压的影响?较低的血压与心脏病、卒中和肾脏病等疾病风险降低相关。规律锻炼的人、运动员、非吸烟者和保持最佳体重的人血压通常比较低。只要不引起症状及器官和组织功能异常,较低的血压通常是好事。03低血压的体征和症状?慢性低血压:有些人低血压但没有症状,这种情况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有些人会出现头晕、眩晕、晕厥等,提示脑血流下降;可表现为疲惫、精神不振、虚弱、乏力、恶心、意识模糊、视物不清、气短、胸痛、认知功能下降等。急性低血压:血压突然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黑朦、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04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哪些?(1)生理性部分健康人的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2)病理性原发性低血压:常见于瘦弱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继发性低血压: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多系统萎缩等低血容量性:脱水、失血药物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如,西地那非),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帕金森药物(如,左旋多巴/卡比多巴),麻醉药物和酒精,降压药物等其他:严重创伤、感染(败血症,脓毒性休克)、过敏反应05如何诊断低血压?低血压的诊断主要根据动脉血压测值达低血压标准。需要对不同的病因进行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选择相应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06低血压的干预?(1)评估,即使是无症状者也要进行评估(2)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服用降压药物引起的低血压,那么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腹泻或呕吐引起体液丢失导致的低血压,需要补液。急性低血压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选用升压药物。
总访问量 823,643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20位
科普文章 28篇
年度好大夫 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