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华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妇科张广美
主任医师 教授
4.1
妇科王艳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妇科何秀萍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妇科韩旭
主任医师 教授
4.0
妇科卢美松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妇科赵璐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妇科安牧尔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妇科孙云桥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妇科安木若
主任医师 教授
3.9
高建华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妇科于红丽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妇科孙宇辉
主任医师 讲师
3.9
妇科冯万清
主任医师
3.9
妇科刘玉凤
主任医师
3.9
妇科胡桂英
主任医师
3.9
妇科邓锁
主任医师 教授
3.9
妇科徐柏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妇科张丹丹
主任医师 教授
3.8
妇科伊铁忠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柳英兰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8
妇科黄延钢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妇科吴迪
副主任医师 副研究员
3.7
妇科尤琪
副主任医师
3.7
妇科邹丽红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妇科王可新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贲崴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妇科苗金田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袁晶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6
妇科王琦
副主任医师
3.6
翟小龙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赵宏敏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王晶
副主任医师
3.6
妇科孔祥菊
主治医师
3.6
妇科宁宁
主治医师
3.6
妇科周隽
主治医师
3.6
妇科韩晗
主治医师
3.6
妇科王妍
主治医师
3.6
妇科牛荔
主治医师
3.6
妇科郭秋艳
主治医师
3.6
梁田
主治医师
3.6
妇科周莹
主治医师
3.6
妇科王利群
主治医师
3.6
妇科邹爽爽
主治医师
3.6
妇科程岩
主治医师
3.6
妇科孙礼媛
主治医师
3.6
妇科王思允
护师
3.5
妇科贺亚楠
医师
3.5
妇科郑秀爽
医师
3.5
误区一 “宫颈糜烂”会得癌? 注意!“宫颈糜烂”和“宫颈癌”的关系是:没有任何关系。 所谓的“宫颈糜烂”是由于雌激素的作用,使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移到宫颈外口,被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化。而宫颈癌是由高危型HPV病毒长期感染所诱发,并非“宫颈糜烂”转化而来。 如果担心得宫颈癌,建议每年进行妇科体检,据情况查 TCT以及HPV,宫颈病变就容易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误区二 都“糜烂”了,难道不是炎症很严重? 阴道分泌物增多是女性体内激素水平较高的一种表现,与宫颈疾病无关。 正常女性的白带是有一点偏黄色的,尤其是在内裤上干掉的时候会更黄一些;有一点偏酸的气味,是阴道内健康的乳酸杆菌产生的;月经来潮前期,白带会呈稠厚糊状,月经结束后几天又会呈水样透明状。 如果怀疑自己白带异常,就要到医院就诊,不要自己乱下结论。 误区三 不把“糜烂”治好,会导致不孕? 宫颈呈现出一定范围的“糜烂样改变“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化,不会导致不孕。 会有一些宫颈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不孕症,比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宫颈炎。但这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是基于宫颈分泌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通过观察宫颈形态来判断的。 如果你一时心急做了所谓能把糜烂治好的小手术,倒真有可能导致不孕。比如 LEEP 术,术后可能会影响精子通过宫颈管,降低受孕机会。
子宫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殖道肉瘤,其发病率低,较罕见,我国子宫肉瘤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83%-2.25%,国外占3%-5%。子宫肉瘤主要有3 种亚型,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苗勒管混合瘤(也称子宫癌肉瘤)。子宫肉瘤多发生在40-60岁,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易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5年存活率为20%-30%。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还有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及其联合治疗。近年,子宫肉瘤发病率有所升高。近两个月内妇科腔镜病房4例子宫肉瘤病例总结如下。病例1,女,47岁。体检发现“子宫肿物”两年入院。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可见少量黄色分泌物,有异味,穹窿未及触痛及结节,宫体前位,增大如鸭卵大小,质韧,表面凹凸不平,可及多个质硬瘤结节,无压痛,子宫活动度尚可,双附件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直肠窝少量积液。术中探查子宫后壁见一直径约6cm质软肿块略突出子宫表面,前壁见一枚直径约4cm质软肿块突出浆膜下,包膜均完整,前壁峡部肌壁间可扪及一枚直径约1cm质软肿块。行腹式子宫肌瘤核除术发现标本质脆,剖面黄色,鱼肉状,将标本送术中冰冻病理,回报:(子宫)梭形细胞肿瘤,考虑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能性大。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患者及家属要求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平滑肌瘤。病例2,女,42岁。月经量增多伴尿频三年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穹窿未及触痛及结节,宫颈柱状,内口略增生,举痛阴性,宫体前位,新生儿头大小,表面凹凸不平,常硬,活动度正常,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子宫多发肌瘤,盆腔积液。术中探查见子宫增大,表面凹凸不平,4枚肌瘤结节,最大位于子宫后壁,约手拳大小,质中,双附件未见异常,无腹水。行腹式子宫肌瘤核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梭形细胞肿瘤,不能除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建议免疫组化与辅助诊断。病例3,女,38岁。体检发现子宫肌瘤一年余入院。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体前位,常大,常硬,前壁可触及一包块,边界清,质软,轻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囊肿(子宫肌瘤囊性变不排除)。术中探查见子宫体稍大,子宫前壁膨出,直径约3cm,质软,双侧附件外观正常。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肌瘤质软,囊性变。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行腹式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二次术后病理未见异常。于外院行化疗治疗。病例4,女,38岁。经量增多半年入院。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穹窿未及触痛及结节,宫体后位,前壁可扪及一直径约6cm包块,活动度正常,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盆腔积液(少量)。术中探查见子宫体增大,子宫前壁膨出,质中;后壁突出直径约1cm结节,质中。双侧附件外观正常。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前壁肌瘤直径约6cm。肌瘤切面呈漩涡状。术后病理回报:(送检子宫肌瘤)梭形细胞弥漫分布,有中度异型性,核分裂≥15/10HPF,并见小灶坏死,符合平滑肌肉瘤。总结:子宫肉瘤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与其他生殖道肿瘤有许多类似之处,且发病率低,易被忽视,欲提高术前诊断率,必须予以重视;子宫肌瘤迅速增大,尤其是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应考虑有肉瘤变的可能;宫颈赘生物、诊刮,或子宫切除标本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肉瘤后需进一步综合治疗。子宫肉瘤患者年龄多40-60岁,但亦可发生于更年轻女性。单发肌瘤及多发肌瘤均有子宫肉瘤可能,均需重视。张晓蕾 佐玲玲整理
近日,哈医大一院群力妇科伊铁忠教授接诊了一名罕见疑难病例患者,该患者走访哈市多家医院,均被告知病情复杂,后于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就诊,伊铁忠教授接诊了该名患者,并为患者实施了盆腹腔多部位病灶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现已出院。39岁尤女士,一年前自触及剖宫产瘢痕上方包块,约乒乓球大小,伴经期疼痛,当地医院建议手术治疗,尤女士拒绝。近期自觉剖宫产瘢痕处包块逐渐增大,伴下腹痛,小便频繁,尿痛及尿不尽感。一周前脐部出现疼痛,伴有脓性分泌物,有异味。伊铁忠教授为患者进行详细查体、完善全面检查后,建议手术治疗。为充分评估病情,降低术中并发症,术前请泌尿外科会诊,完善膀胱镜检查,考虑膀胱占位病灶。术前完善盆腹腔CT检查,提示盆腹腔多部位病灶,累及膀胱、盆腔器官,前腹壁、脐周。在完善术前检查后,经多学科会诊,在国家二级教授郑建华专家指导下,决定给予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当日,在麻醉科马鸿雁副主任医师和手术室李艳双、护士长徐嘉星等护理团队的精心配合下,伊铁忠教授带领周莹主治医师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腹式盆腹腔多部位病灶切除手术。术中探查腹壁病灶约6cm5cm4cm大小,上至脐部,侵犯整个脐周,肚脐表面可见破溃口,挤压后可见黄色液体及陈旧血性液体溢出,下达腹直肌后鞘,侵犯部分腹直肌,给予肚脐及病灶切除后,缺损较大,此部位放置生物补片修补效果更佳,考虑到补片费用昂贵,伊铁忠教授思虑再三,为患者实施了减张修补术,大大减轻其经济负担,降低术后切口疝发病率。同时术中探查膀胱部位病灶自膀胱浆膜层表面侵袭至膀胱粘膜层,突入膀胱内,伊铁忠教授为其实施了膀胱病灶切除后膀胱修补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几乎无疼痛等不适症状。 术后经病理学证实此病为罕见Rosai-Dorfman病,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增生性组织细胞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细胞病性疾病分类中“R”类的罕见组织细胞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等。当出现上述症状,伴身体局部软组织病变时,应考虑上述疾病可能。哈医大一院群力妇科伊铁忠教授简介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从事妇产科工作二十余年,完成了大量妇产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个人年手术量700余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技艺精湛。伊铁忠教授提醒广大市民,定期体检很重要,疾病早发现,及时治疗,能大大降低手术风险、改善预后。伊铁忠教授每周一、周五群力妇科诊室出诊,欢迎广大市民前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