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芙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中医消化科张压西
主任医师 教授
3.6
中医消化科郑翔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消化科刘惠武
主任医师 教授
3.5
中医消化科代琳
主治医师 研究员
3.4
中医消化科章真如
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曾浩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严红梅
副主任医师
3.3
中医消化科夏鹏飞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吴洪斌
主治医师
3.2
朱胜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金战勇
主治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许丹
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付桃利
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喻媛媛
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文晓鹏
医师
3.2
中医消化科张勇
医师
3.2
久泄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困扰不少患者,患者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本人跟随郑老师临床学习对此病颇有了解,为此发此病例仅供参考。西医久泄是指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中医久泄的病机是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脾胃的运化失司,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调所致。陈某,女,46岁,患者患腹泻3年,频繁发作,大便日行3-4次,色深褐色粘液样便,小腹作胀,四肢发软,肛门坠胀感。大便检查:稀软有粘液,少量红、白细胞。经某医院检查作结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患者服西药数周未见好转,要求中医治疗。检查:面色不华。精神不佳,食欲不振,脉沉细,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治法:健脾理气,清热止泻。方药:本方由七味白术散加减以白术、茯苓、广木香、 藿 香、葛根、秦皮、炒黄连、大腹皮、马齿苋、 苦参、地榆、炒二芽、内 金、大白、升麻各10g, 柴胡8g、条参15g、甘草6g砂仁6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200ml服。二诊:服前方7剂,大便稀,日行1-2次,色深褐色粘液样便转好,食欲渐增,腹胀、肛门坠胀感减轻,近日来患者自觉便前时有腹痛,脉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治法在予健脾止泻。方药:仍守上方加陈皮、防风、白芍、当归各10g。7剂,水煎400ml分早晚200ml服。三诊:服上方7剂,上述症状均已愈,大便日行一次,色深褐色粘液样便消失,4月后肠镜复查正常,自述病情已愈。 预防和调护:泄泻病人要忌食辛辣、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可给予米汤、米粥养胃气。 学生:杨彪彪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简单说就是感染了乙肝,但没有肝脏炎症。目前中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在乙肝群体中,有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自身状态仍旧缺乏科学、正确和全面的认识,造成了患者对自身的忽视或者无谓的担心。1.对乙肝病毒携带的忽视: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以为肝功能正常可以高枕无忧,其实这是对乙肝病毒携带的忽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日常需要保养, 合理营养,保持精神愉快。忌酒,忌用损害肝功能的药物。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以免诱发乙肝活动。还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甲胎蛋白、乙肝指标、B超等,一般为半年一次,发现异常及时治疗。若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尿黄、右上腹不适等症状,要及早到专科医院检查。2.缺乏保健意识:肝活检结果证实,携带者中有部分发生肝炎,炎症活动十分轻微,无明显肝病表现,易被忽略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变长期积累可向较重的慢性肝病发展。这样的炎症活动通过普查或几次门诊可能未被发现。有些需要行肝活检作肝组织学检查。3.误把标志物转阴当治疗目的: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苦诉“久治不愈”的依据是乙肝未转阴,他们认为只要HBeAg与HBsAg阳性不消除,就不能摆脱“乙肝”病毒的缠绕。其实乙肝标志物阳性只能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和一定程度上显示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对携带者来说,HBeAg与HBsAg无致病性,并不能反映肝脏病变的程度。4.听信广告的宣传:药品推销商利用携带者“转阴”心切以及对乙肝预后的恐惧,利用药品广告一方面夸大乙肝的不良预后,另一方面大肆宣扬其转阴“奇效”,使不少人上当受骗。很多携带者抱着转阴的希望和态度花巨资治疗以至于最后一贫如洗。其实乙肝病毒携带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机体和病毒两者和平共处,目前各种抗病毒治疗对其是无效的,也是多余的。5.对乙肝病毒携带的认识误解: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自认为是乙肝患者,有的不敢结婚,有的结婚多年不敢怀孕,有的夫妻感情好却长期分居,等等,背负着很大的思想包袱,影响了正常生活。其实携带者肝功能正常,机体的功能状态和健康人一样,无需治疗,可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是别忘记定期检查。男女青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恋爱、婚姻不应受到限制,女性携带者是可以生育健康孩子的,但需要在怀孕和生育前到专科医院进行咨询和检查。
胆石症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多为“胆胀”、“胁痛”、“黄疸”等。胆、具有输藏胆汁的功能。只有肝气疏散,胆气降泄,才能使胆汁流畅,以助脾胃消化。根据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退、手术效果较差的特点,采用中药治疗,一般能去的比较理想的效果。 目前中药治疗有以下方法: 1.疏肝利胆法:使用于胆郁胆热、疏泄失常所致的右胁下或腕腹服疼痛,时轻时重,并痛引要背,腹胀便秘,厌油恶心,上腹部压痛等症状。2.调肝扶脾法:使用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所致的两胁疼痛,腹胀纳差(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状。3.清肝胆湿热法:使用与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肌肤所致的目黄身黄,皮肤瘙痒,右胁下或上腹部剧痛,痛引要背,呕吐黄水,大便秘结,上腹部拒按等症状,服药期间应避免暴饮暴食,禁食不易笑话的荤油饮食。 老年人胆系结石的形成,短则几年,长者几十年。在出现症状之前,结石与机体长期“和平共处”,对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有人称之为“无症状性结石”。当机体收到体质底下、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等诱因的影响,就会使胆石病从静止期发展为活动期,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及时采用中药治疗,可使本病又恢复静止期。 老年人患胆石病,应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的摄入,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坚持中药治疗:可使病情得到缓解而免于手术。如果结石能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对晚年健康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已手术治疗的患者,到晚年有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发热’黄疸、腹胀、呕吐等症状,称之为“胆囊术后综合征”。这类患者亦可以根据病情,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治疗。 此文章于郑教授1997年4月22日原载《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