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
主任医师 教授
院党委书记
肝胆外科李强
主任医师 教授
医疗副院长
肝胆外科宋天强
主任医师
肝胆肿瘤科科主任
肝胆外科李慧锴
副主任医师
5.0
肝胆外科王殿昌
主任医师 教授
3.9
肝胆外科张伟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肝胆外科李江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9
肝胆外科孙涛
主任医师 教授
3.8
肝胆外科朱晓琳
主任医师
3.8
肿瘤外科陈璐
副主任医师
3.5
林希萌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武强
主任医师
3.7
肝胆外科房锋
副主任医师
3.6
肝胆外科崔云龙
副主任医师
3.5
肝胆外科张宁宁
副主任医师
3.5
肝胆外科陈平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肝胆外科汝涛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于歌
主治医师
3.5
肝胆外科穆瀚
医师 讲师
3.4
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应当以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为主。根据NCCN美国癌症治疗指南,介入和靶向治疗已经被公认为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采用局部化疗药物灌注、肿瘤血管栓塞等方式集中杀灭肿瘤细胞,最大限度地降低肿瘤负荷(减少恶性肿瘤数量、体积),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在肝癌的治疗中,血管性介入治疗主要是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治疗(TAI)、选择性肝动脉栓塞(TAE)、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其生理学基础是正常肝细胞的血液供应20%~25%来自肝动脉,75%~85%来自门静脉。而原发性肝癌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肝动脉,这就为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肿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者的具体技术方法是相同的,就是在皮肤上穿刺大概3~5 mm的小口,从动脉内插管至肝癌供血动脉,再通过导管给药;不同之处在于给的药物不同。肝癌介入治疗中常用药物分两类:栓塞剂和化疗药。栓塞剂主要包括吸收性明胶海绵、微球等,微球有药物控释微球、含放射性元素的微球等。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等;氟尿嘧啶类药物包括5-FU、雷替曲塞等;铂类药物包括顺铂、奥沙利铂、洛铂等。
肝转移是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较差的预测因素之一。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惰性生长特点,但易早期发生肝转移。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比例不足1%,多发生于胃、肠、胰腺。在这类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类癌,其发生率大约为2.5/10万,占全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0%。根据起源的部位不同,可将类癌分为前肠(肺、支气管及直到空肠的上部胃肠道)、中肠(回肠和阑尾)和后肠(直肠和结肠)。此类肿瘤可发生于整个神经内分泌系统,但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胰腺。根据肿瘤分泌的物质是否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两大类: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迄今为止,外科手术仍然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唯一的治愈性手段。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多数患者仍将出现肝脏局部复发和肝外脏器转移,因而主张一次或多次尽可能切净原发灶与转移灶。肝移植技术由于资源稀少,筛选患者指征严格,复发率高,无法广泛开展。因此,选择性动脉介入、消融等多种治疗手段在控制肿瘤负荷和解除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好。而在系统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能有效延长部分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与总生存期。针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化疗以及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两种靶向药物的应用为晚期患者带来了希望,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对于中肠来源的进展期病变也具有症状控制和抑制肿瘤进展两方面的作用。手术联合肝脏非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治疗策略。
总访问量 3,578,373次
在线服务患者 9,289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