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坏死的一种,供应成人的股骨头和股骨颈的主要动脉是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分支形成的支持带动脉,支持带动脉脆弱又紧贴股骨颈,局部血肿、水肿或骨折移位时都会遭受损伤,骨坏死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支持带血管损伤,骨基质的缺血变性而坏死,进一步发展致股骨头塌陷和囊性变,继发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遗留痛性骨性关节炎而致髋关节功能丧失。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终生残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可以分为2类: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供应股骨头的血运突然中断的结果,主要见于股骨颈骨折、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髋关节创伤;②非创伤性的股骨头坏死,其发病机制是渐进的慢性过程,主要见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潜水、减压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一旦发生股骨头塌陷,治疗效果很差。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理想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是在X线发现之前,应采取及时措施,防止股骨头塌陷,尽量保存关节功能。治疗目的要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阻止骨质继续坏死,促进骨再生,恢复股骨头的解剖和组织结构;防止关节软骨退行性变。 目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姑息性手术治疗和髋关节置换术。但患者一般为青壮年,关节置换术一般长期疗效欠佳。 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青少年患者,因为青少年患者在生长发育期具有较好的潜在自身修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股骨头的病变常可以得到改善,从而获得较满意的结果。对于成年人,非手术疗法适用于病变为Ficat分期I、Ⅱ期的患者。病变范围越小,越容易修复。其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少或避免负重,以及消除外源性致病因素(如停止使用激素或停止饮酒等),以利于股骨头的自身修复。治疗目标是重建或修复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骨的修复。 手术治疗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术式很多,髓芯减压,带肌蒂、血管蒂及吻合血管的骨移植,对改善股骨头血运有积极作用;血管蒂的骨膜移植有促进成骨的作用,但这些术式对生物力学因素考虑不够。粗隆间内翻、外翻或旋转截骨术,试图改变负重部位以减低坏死的应力水平。应力分析及临床观察表明,这类手术不足以防止广泛坏死的股骨头塌陷。 介入治疗: 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就是供应股骨头血运的血管闭塞。针对这一情况,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头端分别置于参与股骨血液供应的动脉(双侧闭孔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向股骨头坏死动脉快速注入高浓度的血管扩张、溶栓药物,改进血管循环药物(尿激酶、罂粟碱、丹参等)。 这样的办法可以促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量,减少疼痛,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程。尤其是临床缓解股骨头疼痛的效果明显。行介入治疗后血管造影表明中断的血管得以再通,侧支循环明显增多,供血动脉增粗。 和骨科手术等治疗方式比较,介入治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创伤小、费用低、效果快速、明确,再配合口服药物等治疗,可以得到明确的治疗效果。
一、概述: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故临床上要注意与肝癌相鉴别。二、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可有肝区胀痛,肝大或触及包块。三、诊断依据: 1、腹部B超是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2、CT检查:肝内有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边缘区可出现“C”形增强带。 3、肝动脉造影:病变部位周边出现“血管湖、血管池”影像,造影剂滞留时间较长。四、治疗:目前仍未发现对肝血管瘤有疗效药物,故病者如血管瘤<5cm,不必到处求医,定期随诊即可。如瘤体>5cm,且有自觉症状,需要进一步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病人创伤大、痛苦大、费用高、风险性高。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微创治疗(肝动脉DSA+栓塞术)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利用介入技术完全可以治愈肝血管瘤,不必再“开膛破腹”,仅需在腹股沟区开一2mm小口,就能达到治愈目的,且具有安全性高、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
总访问量 6,853,642次
在线服务患者 4,223位
科普文章 46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