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疾病。最近欧洲一项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的父母如果不去治疗过敏性鼻炎,特别是没有针对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其子女遗传到鼻过敏、哮喘等等体质的机会会比进行脱敏治疗的高出1至2倍。研究分为试验组共176名父母,对照组共181名父母。试验组一共194名子女,对照组一共195名子女。试验组的父母进行了至少24个月的脱敏治疗,然后生育。对照组只进行了24个月的对症治疗,例如吃点扑尔敏、喷喷鼻子之类的,然后生育。然后他们两组的子女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等数据对比,对照组其子女遗传到鼻过敏、哮喘等等体质的机会会比进行脱敏治疗的高出1至2倍。这就说明了,过敏性鼻炎不做过敏原检测和治疗,不但自己的过敏性鼻炎治不好,还会容易遗传给后代,甚至造成哮喘。鼻子过敏,不是自己吃颗扑尔敏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有了鼻子过敏,尽早找专科医生进行过敏测试和脱敏治疗吧。
众所周知,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中常见的基本手术,也是治疗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其他扁桃体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这一手术历史悠久却也让许多患者或患儿家长产生了一些疑惑,医院中,总是能听到患儿家长对医生如是说:“医生,百度上说,扁桃体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有人说切了以后,有感冒就会直接到呼吸道,就更容易得支气管炎和肺炎啦!”“扁桃体是免疫器官,切了以后会不会容易感冒?扁桃体一定要切吗?能不能不切?”那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免疫系统,以及扁桃体和腺样体在其中又承担了怎样的角色?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抵抗感染和清除衰老、病损或癌变细胞等功能,就像人体系统的保镖一样,保护、守卫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腺样体和扁桃体就好似我们咽喉的两个守护卫士,它们同属咽淋巴环的内环部分,内环部分还包括咽侧索、舌根扁桃体,咽部淋巴滤泡等等。健康无恙时,他们能够产生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对抗原具有吞噬作用,并含有大量T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尽到他们守护职责。然而,一旦这两个守护卫士不断受到“病毒细菌”侵蚀、反复发炎的时候,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他们无异于已经“彻底叛变”的叛徒。对于叛徒来说,及时消灭清除之,对于人体来说是更为有益的。也就是说,对于符合切除指征的儿童,及时手术对于孩子来说,反而可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所以说,扁桃体和腺样体只是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切除,也不必过分担心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扁桃体切除术后,患儿短期内免疫指标可能发生轻度下降,这种改变并无临床意义,机体其他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能够对切除的扁桃体及腺样体进行代偿。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免疫指标趋向正常,患儿术后短期内下降的免疫指标会逐渐回升至术前水平。因此,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对患儿的远期免疫功能并无损害。这样,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得到了解答,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后,免疫力下降这类说法是不可靠而没有科学依据的!除了医生确诊的那些反复发炎、“彻底叛变”的守护卫士需要清除掉,还有哪些情况,我们需要“开除”他们呢?当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过于肥大,堵塞小朋友的后鼻孔或口咽腔等导致上气道不够通畅时,出现睡时打鼾、呼吸或吞咽困难等症状,甚至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亦可引起鼻窦炎、中耳炎,规范的药物治疗后无法缓解,那么,就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了。这就好比,两个看门的护卫过度肥胖,竟然连路人都没法通过大门时,那不引起交通堵塞嘛!通常来说,最适合手术的年龄在3-4岁左右。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严重者更是可以影响到小朋友的颌面部发育,逐渐出现腭骨高拱、上颌骨变长、牙列不齐、唇厚、缺乏表情的“腺样体面容”,俗称“痴呆面容”,一旦形成,难以恢复。总之,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小朋友来说,切除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对小朋友的健康反而是有益的。当然了,小朋友术后可能会有一段免疫力不如常人的情况出现,这时候需要家长们的精心呵护哦。与孩子从手术中获得的益处相比,短期的免疫力下降完全是可以接受并且可控的。
最近,潘祖远医生接诊了不少头晕的患者,来诊的时候都是告诉潘医生,“医生,我为什么会起床头晕,睡床上头晕,头一转就晕?”。这类患者以女性较多,更年期后尤为多发。经过潘医生的检查,原来是他们患上的是耳石症,医学上又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就好像您家里墙上挂了一幅画,刚刚钉上去的时候会挂得很牢,但是几十年以后,挂画的钉子开始松动,于是画就可能会移位。大脑感知的到内耳的“石头”松动了,就会产生头晕的感觉。虽然这种病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自愈率,但是潘医生还是建议要到医院看看,找会耳石复位的大夫治疗。因为,反复发作的头晕,会导致日常生活工作无法进行,而且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下面是潘祖远大夫指导学生(接触耳石症诊疗才一天)做的耳石检查和复位记录,以及患者的反馈意见。如果有头晕问题,也可以来耳鼻喉科找潘医生看。
总访问量 6,601,320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063位
科普文章 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