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全面揭示肿瘤菌群(Nejman et al., 2020)分析1526个肿瘤及其邻近正常组织的肿瘤微生物组,包括7种癌症类型(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黑色素瘤、骨癌和脑瘤);每种肿瘤都有不同的菌群组成,其中乳腺癌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瘤内细菌具有代谢活性,大部分位于细胞内,在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中都存在,癌细胞中的细菌可能缺乏细胞壁;瘤内细菌或其预测的功能,与肿瘤类型和亚型、患者吸烟状况和免疫治疗反应之间存在关联,反映了细菌功能与肿瘤微环境间的联系。
产毒素的艰难梭菌,可在小鼠中促结肠肿瘤CancerDiscovery[IF:39.397]①不同结直肠癌(CRC)患者的黏膜浆液在易患肠癌的Apc小鼠中有不同的致瘤能力;②菌群分析、分离培养结合实验数据表明,患者黏膜浆液中的艰难梭菌产毒菌株可诱发小鼠的结肠肿瘤,其促瘤作用依赖于菌株的持续定植及产生的毒素TcdB;③单细胞测序和流式分析表明,艰难梭菌诱导的肿瘤发生与肠上皮祖细胞Wnt信号活化、肠细胞活性氧生成以及促瘤性黏膜免疫反应(如活化髓系细胞的浸润、产IL-17淋巴细胞亚群增多)有关。Humancoloncancer-derivedClostridioidesdifficilestrainsdrivecolonictumorigenesisinmice06-09, doi: 10.1158/2159-8290.CD-21-1273【主编评语】结直肠癌(CRC)的病因包括致癌细菌等多种因素。确定肠道菌群在CRC中的复杂作用、发现新的促瘤微生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治疗CRC。CancerDiscovery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利用人类CRC标本、细菌分离培养、小鼠实验和测序等方法,首次证明肠道病原菌艰难梭菌产毒菌株的慢性感染,是诱发CRC的潜在因素。(@热心肠日报)
Genomics,ProteomicsandBioinformatics[IF:7.051]①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雷公藤红素(CSR)治疗后伴随小鼠体重上升、结肠长度增加、急性肠道损伤缓解、小肠上皮屏障恢复等;②CSR可促进TH1\TH17\Treg细胞分化、提高抗炎介质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及其通路,维持肠道免疫稳态;③抗生素处理以及粪菌移植证明CSR的治疗效果是菌群依赖性的;④CSR处理改变菌群结构,拟普雷沃菌属和普雷沃氏菌科可能与CSR介导的结肠炎缓解正相关;⑤CSR可能通过调节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免疫最终缓解结肠炎。Beneficialeffectsofcelastrolonimmunebalancebymodulatinggutmicrobiotainexperimentalulcerativecolitis05-21, doi: 10.1016/j.gpb.2022.05.002【主编评语】这是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胡德胜及其团队发表在Genomics,Proteomics&Bioinformatics的一份工作,他们对传统中药有效成分雷公藤红素(CSR)进行研究。先前已报道CSR在不同的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中表现出治疗效果,且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也表现出抑制炎症调节免疫的表型,但内在机制尤其是跟肠道菌群的关系未被阐述。因此,作者通过抗生素处理和粪菌移植(FMT)验证了CSR的治疗效果依赖于菌群存在,随后结合16S扩增子和代谢组学,揭示了CSR可能通过调节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免疫功能最终缓解结肠炎。这份工作阐明了中药有效成分的具体机制,为传统中药用药提供指导,以及为老药新用提供选择。
总访问量 566,525次
在线服务患者 162位
科普文章 6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