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以及肺炎的病人快速增加,门诊量大增,这和天气变化有关,也与呼吸道疾病的家庭内或局部环境内传播有关。今年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局部传播得病的病人明显增多,如来看病的病人都能够说出家庭内某一成员有相似病变,甚至一家几口人循环得病迁延不愈,如一个年轻的父亲着凉,咳嗽不止,很快孩子又发病,随后妈妈也发病,看病时一家三口,一个差不多好的病人,一个正在加重的病人和一个新发的病人,症状差不多。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家三口,父亲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持续发热、咳嗽,结果孩子很快也发病,同样是发热咳嗽,后来年轻的妈妈也同样发病,但一家三口都是勤快的人,爸爸妈妈带病回公司上班,结果单位的同事也咳嗽发热,孩子回学校上学,班里的同学也同样发病。这样的例子年年都有,但今年特别多和密集。社会上也常说流行性感冒导致等。但从这些病例的观察和治疗情况看,不一定是流行性感冒,而是一直都存在的鼻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的非典型病原体的病例为主,还有部分是细菌引起的,这些呼吸道病原体在呼吸道形成感染病变,同时也在呼吸道内繁殖,普通的接触或在开放的环境不会导致传播,但在密切接触的人或在封闭的环境里可导致传播,这种情况最多是发生在家人之间,同事之间,导致短期内大量的病人出现,这是一个要重视的现象。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好呢?第一,当发现家庭里出现第一个病人,马上要服药治疗,治好病是防止传播的有效方法。第二,家庭内相对隔离,不近距离接触其他家人。第三,可以用佩戴口罩的方式防止传播。第四,不要带病工作和上学,这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有病在家休息有利于康复和治疗,也不会导致更多的传播。但这种情况也不必惊恐,这种传播都在年轻人之间和孩子之间传播,老人发生的不多,还有就是病情不重,短期治好没有问题,还有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不大。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并不多。故大可不必太惊恐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患者到门诊来,告诉医生说呼吸困难,很难受,到处看病找不到原因,希望医生救救他或她。了解一下病史,发现这个呼吸困难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更不影响食欲睡眠,但独处或在人群多的时候都感觉有呼吸困难而且越来越重,反复检查都没有发现病症,全部正常,但呼吸困难持续存在。问一下病人的私人问题,总觉得患者总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和生活工作的压力存在。经常有医生认为这是“焦虑症”并作相关治疗。这种做法不一定恰当。因为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叫“高通气综合征”,是一种情绪的改变,有一种持续的精神压力存在,导致的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不能等同,只要解除心结转换一下环境,旅游一下甚至适当的开解就可以治愈。但目前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和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密切相关。这种状态甚至是一种常态,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找医生做有关的检查,确认没有明显病征,可以安下心来,找一下个人的原因,主动的多和友人接触,外出休假,转换环境,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等,可以治愈,如果还不能解决,需要心理科医生的协助。一句话,检查结果是可信的,相信医生。 本文系陈正贤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有一位男性患者,一直觉得咽喉不舒服,有痰在咽喉处,需要通过咳嗽把痰咳出来,这在医学术语叫“清喉”动作,结果他老咳嗽,目的是清喉,开始轻咳,没有效果,加用力咳嗽,也没效,加大力咳嗽到全力咳嗽,感觉咽喉部不舒服更严重,还咳出鲜红色血痰,一害怕就到医院找我看病,说咳嗽严重,看了很多医生,换了多家医院,吃药完全没效,我检查后发现咽喉充血严重,明显水肿,还还有出血点,但检查其他没什么大问题。我告诉这位患者,这是你自己主动的咳嗽,不是什么大病,是咽喉部的轻的炎症,有点不舒服,异物感,你的“清喉”动作不会有效,越来越严重是因为你用全力咳嗽,高速气流擦伤咽喉,导致越来越不舒服,不咳嗽会很快好,拼命咳嗽会越来越严重。我给你一些镇咳药,休息好几天就没事。这种病人在临床上很常见,一般人感觉咽喉不适,咳嗽一下,很正常,咽喉炎的症状持续一到两天或更长,病人感觉老这样不舒服,更有一种恐惧是咽喉的东西存在会影响呼吸甚至窒息,故自然希望用力咳出喉部的异物,越来越用力,会导致咽喉的损伤,症状更严重。这种咳嗽是自主的咳嗽,一般没有痰咳出,到医院看病,医生会觉得是支气管炎,反复吃药完全没效并越来越严重。有时医生告知病人说不要用力咳嗽,病人往往认为不舒服就要咳。那这种病人主动咳嗽的情况,什么药都治不好。同时相当一部分病人是觉得喉部不舒服有一种恐惧感,怕影响呼吸和导致窒息,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在其中,故越咳越重,越难治疗。医生必须告知病人,这个没什么大不了,放松心情,减少对不适的关注,还有就是减少咳嗽,会在短期内缓解症状。经过这些简单的谈话,辅以小量对症用药,会很快缓解这种烦人的症状。但作为患者,不舒服首先找医生,确认没有大问题,主要是咽喉炎症,那不是什么大问题,短时会缓解。有这样情况的患者,体会一下吧。
总访问量 1,540,274次
在线服务患者 13,599位
科普文章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