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彬
主任医师 教授
消化内科主任
消化内科刘希双
主任医师 教授
3.6
消化内科魏良洲
主任医师 教授
3.5
消化内科张翠萍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薛会光
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梁永信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刘福国
副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曹彬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消化内科宋明全
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原皓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金立鹏
副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齐兴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消化内科于亚男
副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毛涛
副主任医师
3.4
消化内科谭军英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赵清喜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江月萍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李新华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消化内科孔心涓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徐永红
副主任医师
3.3
武军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消化内科鞠辉
主治医师
3.3
消化内科孙学国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杨林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何宝国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陈曦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张民生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王小玮
主治医师
3.3
消化内科解曼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姜靖
副主任医师
3.3
刘思良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张琪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尹晓燕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刘华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丁雪丽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荆雪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李晓宇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任科雨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张炜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毛庆东
副主任医师
3.3
路艳艳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韩越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孙莉娟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陈力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赵文君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赵坤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薛魁金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李倩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王少军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刘俊衡
主治医师
3.2
治疗方法主要是服用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也可手术治疗,改变胃和食管相连部位的结构,让胃酸不容易反流。 目前抑酸剂就是三类: 1.以“替丁”命名的H2受体阻滞剂; 2.以“拉唑”命名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3.新型抑酸药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如“伏诺拉生”。 三类抑酸药有何不同,如何选择? “替丁”抑酸作用较弱,不是主力药物,一般作为拉唑的补充,加强对夜间胃酸的抑制。 “拉唑”类是目前主流的抑酸剂,但也存在不少缺点: 起效慢:3-5天才能达到稳定抑制。 药效短:存在夜间“酸突破”现象,夜里胃酸控制不住,而且此时平躺位容易反流,“功亏一篑”,导致损伤的食管粘膜修复效果不理想,用药疗程长(疗程8周),停药后也容易复发。 个体差异大:有些人对“拉唑”类代谢特别快,用药效果差。 受进食影响:需要饭前吃,否则效果受影响。 而新药伏诺拉生以新型的作用机制解决了上述问题,第一次服药就能几乎发挥最大效果,而且作用持久,因而食管的粘膜修复更快(推荐疗程4周),严重级别的食管损伤愈合率更高,而且少复发。 效果不受进食影响,拉唑类代谢快的人群也有效。 尽管伏诺拉生目前的价格比拉唑类贵一点,但更短的疗程、更少的复发率,反而让它的治疗花费更经济,安全性方面和拉唑类类似,可谓新一代“多快好省”的抑酸药。 最后强调,偶尔的反酸、烧心可能不是病,但如果您经常饭后反酸、烧心,甚至影响睡眠;或是久治不愈的哮喘、慢性咳嗽,都需要警惕是反流性食管炎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发展严重。
典型症状:反流和烧心。 “反流”为胃内容物不费力地反流到食管、口咽部,尤其在饭后、弯腰、卧床时容易发生。 “烧心”指烧灼感,多由上腹部向上延伸,甚至达咽喉部。 不典型症状: 食管可发生痉挛,引起胸痛,酷似心绞痛,有些患者会出现上腹痛、上腹饱胀、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 食管外症状: 引起哮喘、慢性咳嗽等不典型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往往错综复杂,对患者来说,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医就对了。
俗话说「十人九胃」。慢性胃炎无疑是消化科最常见的一个诊断了,几乎百分之百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会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同时,「慢性胃炎」又是最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甚至产生很多误解的疾病,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可能对您理解有所帮助,但不是绝对正确,有些是概率问题,有些是无法预测的,有些是科技无法回答的问题,希望读者辩证对待。「萎缩性胃炎」迟早要变成「胃癌」吗?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解。可能得益于网络的普及,很多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会将之与胃癌划等号,因此而忧心忡忡。事实上,萎缩性胃炎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能发展为胃癌(大约为 1%)。只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并且伴有中重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才大大增加。「萎缩」是说胃「缩小」了吗?「肠化」与「不典型增生」什么意思?「萎缩」并不是胃整个变小了,而是胃的粘膜层「变薄」了。「肠化」全称是「肠上皮化生」,通俗地说,就是胃粘膜细胞在长期的炎症刺激下发生某种形态上的变化,变得更接近于肠粘膜的细胞(必须切片化验,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不典型增生」,又称为「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通俗地说,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胃粘膜细胞已经失去正常细胞形态,而接近于癌细胞的形态了(但还未变成癌细胞)。通常用「轻度、中度、重度」,以及「低级别、高级别」分别表示其接近癌细胞的程度。慢性胃炎有哪些种类?它们与胃癌的关系如何?临床上,通常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其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一般来说,大多数胃癌的发展遵循如下规律: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癌。发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是进展到胃癌的最后一步。据统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胃癌的机率约为 0~23%,高级别者约为 60%~85%。胃炎症状重,是不是说明炎症严重,发生胃癌的可能性就大?不是。胃炎患者常会出现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反酸、嗳气等症状。但症状的有无与轻重往往与胃炎的内镜下表现及显微镜下严重程度不符合。症状很重者可能胃炎程度很轻,而无症状者亦有可能进展至胃癌。慢性胃炎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最主要的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烟酒嗜好,胆汁反流,自身免疫,某些药物等均可能造成胃粘膜损害,导致慢性胃炎。哪些因素可能加重慢性胃炎病情?应该如何保养胃?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较稳定。但反复或持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为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的潜在因素。水土中含过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微量元素比例失调、吸烟、长期饮酒,缺乏新鲜蔬菜与水果,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食品,过多摄入食盐,有胃癌家族史,均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甚至增加癌变可能。相应地,保养胃的主要方法是清除幽门螺杆菌以及祛除上述这些不良习惯。治疗胃炎有哪些药物,如何选用?治疗慢性胃炎的目的主要是两方面:减轻症状及减轻胃粘膜炎症。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如「拉唑类」药物。主要用于减轻上腹痛、烧心、反酸等与胃酸有关的症状;促动力药:促进胃蠕动排空,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主要用于改善胃胀、早饱、食欲不佳等症状;抗菌药物: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应间隔多久进行胃镜复查?综合考虑病情以及患者方便、经济性,根据不同情况应遵循如下随访时间:无肠化、上皮内瘤变者酌情随访复查;中重度萎缩伴肠化者 1 年复查胃镜一次;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 6 个月复查胃镜一次;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确诊后需立即进行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切除病灶。什么药物能防止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很遗憾,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肯定地逆转萎缩性胃炎或防止其发展为胃癌。比较有益的是,清除幽门螺杆可以降低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比例。有些研究认为,增加维生素 C、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率。体内缺乏叶酸者,补充叶酸可能改善萎缩性胃炎,减少胃癌发生。
总访问量 5,644,034次
在线服务患者 6,168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78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