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沛
主任医师 教授
血液科主任
血液科黄海雯
主任医师 教授
4.1
血液科唐晓文
主任医师 教授
3.9
血液科仇惠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8
血液科李彩霞
主任医师 教授
3.8
血液科陈苏宁
主任医师 教授
3.8
血液科何雪峰
主任医师
3.7
血液科薛胜利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血液科徐杨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血液科吴小津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孙爱宁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血液科张日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血液科韩悦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血液科苗瞄
主任医师
3.7
血液科王兆钺
主任医师 教授
3.7
血液科陈峰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血液科傅琤琤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血液科马骁
主任医师
3.6
血液科胡晓慧
主任医师
3.6
血液科曲昌菊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6
戴海萍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血液科韩晶晶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血液科邵景章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血液科陶瑞芳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血液科刘跃均
主任医师 讲师
3.6
血液科阮长耿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血液科顾庆礼
主任医师 教授
3.6
血液科金松
副主任医师
3.6
血液科刘立民
主任医师
3.6
血液科周亚南
主任医师
3.6
王荧
主任医师
3.6
血液科付建红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6
血液科张旭辉
主任医师 讲师
3.6
血液科颜灵芝
主任医师 讲师
3.6
血液科陈佳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6
血液科余自强
主任医师
3.5
血液科殷杰
副主任医师
3.5
血液科周海侠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血液科周士源
副主任医师
3.5
血液科金正明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田孝鹏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王秀丽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杨小飞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张剑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周惠芬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顾斌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王虹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血液科尹佳
副主任医师
3.5
血液科吴倩
副主任医师
3.5
血液科杨海飞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5
1、为什么淋巴瘤一经发现,基本都是晚期了呢?第一: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所有的淋巴瘤都是恶性的,淋巴瘤是没有良性的。淋巴细胞,是存在于我们整个淋巴系统里面,相当于我们的血管系统,具有流动性,淋巴细胞在淋巴系统里面一直循环。淋巴瘤细胞随着它的流动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第二:淋巴系统发生恶变以后是没有特别明显症状的,比如说乏力或者说有点低烧,这都是我们最常容易忽略的一些症状。所以很多淋巴瘤的患者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比较晚。2、淋巴瘤的发病部位都有哪些?(1)淋巴瘤最常发病的首先就是在淋巴结,比如脖子上的淋巴结或者腹股沟这些地方的淋巴结,以及肚子里面这些淋巴结,这是最常发病的。(2)淋巴瘤还经常发生在淋巴结以外的这些部分。比如原发胃肠道的淋巴瘤,胃和肠道都会发生淋巴瘤。(3)脑子里面也会长淋巴瘤,不过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情况。(4)总之有淋巴细胞的地方就有可能会发生淋巴瘤,而不存在淋巴细胞的地方也仍然有可能会发生淋巴瘤。3、淋巴瘤都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其实对于所有的肿瘤来说,现在医学上认为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先天的遗传因素,比如说父母或者是再往上一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辈人,如果有癌症基因的话,他自己以及后代发病的风险就要比别人高一些,这种因素是不可改变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后天的环境包括了很多种,比如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多人可能常年都不吃青菜,或者生活节奏不规律:熬夜、加班、抽烟、喝酒。也有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空气、水等等问题。4、患有淋巴瘤的病人一般都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大多数的淋巴瘤的病人,有一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在医学上叫做B症状,所谓的B症状包括了三个症状:第一个就是发烧,体温超过38度,而且持续三天以上发烧。第二个就是盗汗,盗汗的程度就是晚上出凉汗,甚至能湿透被单或者湿透枕巾。第三个症状就是体重的下降,半年之内体重下降10%,比如原来这个人150斤,现在一下子半年时间就瘦了15斤,甚至15斤以上,那这三个症状在一块的时候,就要怀疑可能跟淋巴瘤有关系了。5、淋巴瘤一般治愈的几率有多大?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的把淋巴瘤当作一种可治愈的疾病。淋巴瘤笼统的来分,它可分成了两大类,一、霍奇金淋巴瘤,是当年霍奇金这个人发现有这么一种病,所以就以其名字来定义叫霍奇金淋巴瘤,此病目前的治愈率大约是在80%以上。二、非霍奇金淋巴瘤,与霍奇金发现的淋巴瘤不一样则因此命名,此病目前的治愈率也有60~70%左右。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脐带血干细胞细胞)是目前应用历史最久、也最为成功的干细胞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血液病治疗。它是目前有希望治愈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部分免疫、遗传性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方法。但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非常复杂,难度也相当大,需要有丰富移植技术经验的医疗护理团队。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都是在有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移植资质认定的移植中心才准许开展。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具体是怎么做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要经历怎样的流程?简单的讲,首先是供体(健康人)的选择,然后是受体(患者)的预处理准备,最后,采集供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造血干细胞给患者,同时,全程都需要严密的临床观察和处理,预防移植相关的并发症。1.供体的选择:如果做异基因移植,也就是从其他人身上采集造血干细胞,那么供体选择比较复杂。一般首选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配型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作为供体。如果没有,次选的是配型相合的非血缘供体。目前,随着我国特色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不断进步,疗效已不逊于非血缘供体移植,因此也可以在扩大的家庭成员中,选择单倍型相合的供者进行移植,也就是说配型部分相合的亲属也可以作为供者。如果做自体移植,供体就是患者自己,一般来说做自体移植的患者,要能承受大剂量化疗或放疗,还能动员、采集到未被肿瘤细胞污染的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如果选择脐带血做供体,除了配型的要求,还要有足够的细胞数量,细胞数量太少的脐血不能满足移植需求。供体初步选择后,还要做移植前体检,确保符合捐献要求外,还要注意不能对健康的供体产生附加损伤。2.受体的预处理准备:患者在移植前应该已经将疾病控制到最佳状态,如果是恶性肿瘤,最好是完全缓解状态。而且,没有影响移植的感染、出血、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移植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就是以大剂量化疗、放疗,联合免疫抑制药物的预处理了。预处理的目的是:①最大程度的清除患者的基础疾病;②最大程度的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免患者在移植后排斥移植物。预处理主要采用全身照射(TBI)、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3.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骨髓:是最多用的造血干细胞来源,骨髓采集术也已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它需要供体进入无菌手术室,由手术医生在供体的特定部位进行骨髓的抽吸采集(一般为两侧的髂后上嵴)。为保证采髓的供体在手术过程中血压稳定、安全,一般在抽骨髓前14天,医生会预先保存他自身的血液800毫升,在手术中回输。至于采集骨髓量的多少,要通过化验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来决定。一般按患者体重计算,(2~4)×108/kg单个核细胞(MNC)数作为采集目标值。如果供体和患者的血型不合,还需要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分离红细胞或者血浆后,才能输注给患者,不然会发生溶血反应(以现在的移植技术,血型不合已完全不影响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通常情况下,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很少,很难采集到足够数量。所以采集前,供体需要皮下注射一种细胞因子药物,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来进行动员,它可以使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明显的升高,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象献血一样来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如果是同胞或非血缘的供体采集,首先应确保供体身体健康、体检合格,并在没有任何压力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要充分告知: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是安全的,目前还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报告,也不会降低供体的抵抗力,不影响供体健康。采集干细胞的管道不重复使用,不会传播疾病。细胞因子的动员,一般选择G-CSF(非格司亭,惠尔血),5μg/(kg·d),分1~2次,皮下注射4天,在第5天开始上血细胞分离机采集,一般连续采集1到2天,达到采集目标值就可以停止了。采集CD34+细胞至少2×106/kg(供者体重),MNC至少5×108/kg(供者体重)。自体移植的供者是患者,一般是在化疗进一步杀灭、清除病灶后,促使干细胞增殖,当白细胞开始恢复时,采集造血干细胞,然后低温保存。脐带血:脐带血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和免疫细胞,它的特点是细胞相对不成熟,所以移植后发生很少免疫排异。但也因细胞总数相对少,比较难于植活。对大体重儿童和成人患者进行脐血移植难度较大。脐血另一个优势是,不存在伦理学问题,而且可以即时配型检查和迅速获取。4.造血干细胞的回输:一般是通过大的静脉血管通路直接回输,临床多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肘部的贵要静脉等。5.移植并发症的防治:移植相关并发症非常复杂,需要密切的观察、监测、化验,以及经验丰富的移植团队的及时处理。本文系陈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美罗华是一种靶向药物,B细胞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表面有一种标志叫CD20,美罗华进入人体后,就可以与淋巴瘤细胞表面的CD20结合,而抗体的另一端又可以结合吞噬细胞或者杀伤细胞,于是淋巴瘤细胞就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杀伤细胞杀死;也可以通过CD20与抗体结合后活化“补体”,而补体可以在淋巴瘤细胞上“穿洞”,使淋巴瘤细胞死亡。以上就是美罗华的作用机制,由于针对的是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受的影响小(正常B淋巴细胞上也有CD20,也会被清除,但大多数正常细胞不受影响),所以是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总访问量 17,652,327次
在线服务患者 22,926位
直播义诊 3次
科普文章 221篇
年度好大夫 3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