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和亚太胃肠病学协会对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的IBD患者结核感染处置的共识意见(2021)解读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用药,比如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TNF),维得利珠单抗等等,以及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治疗前,医生往往需要进行结核病的筛查,原因呢?就是用药前要排除感染因素,比如结核病的感染,以及其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会使得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大家都知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就是这个道理。2021年“亚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和亚太胃肠病学协会”颁布了针对接受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的IBD患者结核感染处置的共识意见(AsianOrganizationforCrohn’sandColitisandAsiaPacificAssociationofGastroenterologyconsensusontuberculosisinfectioninpatientswithinflammatoryboweldiseasereceivinganti-tumornecrosisfactortreatment)”。我们针对这一共识意见解读如下,供病友参考,并希望引起高度重视。1、与普通人群相比,接受抗-TNF治疗的患者感染活动性结核病风险增加2-8倍;与单独使用抗-TNF治疗的患者相比,抗-TNF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患者,感染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增加更明显。大多数活动性结核病的感染发生在开始抗-TNF治疗后3-4个月内;因此,强烈建议在开始抗-TNF治疗前对结核感染进行筛查和治疗。所有治疗前被诊断的结核感染者,需要在开始抗-TNF治疗前,接受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因国家而异,一般选用异烟肼、利福平。2、结核感染的治疗方案也是因人而异。当计划接受抗-TNF治疗的IBD患者中发现潜伏结核感染时,应在抗结核治疗3周后再进行抗-TNF治疗。3、在开始抗-TNF治疗后、仍然需要监测活动性结核感染。国外的数据显示,接受抗-TNF治疗的患者,活动性结核的发病率增加。这是因为目前的抗结核药物不能完全根除结核病;此外,患者抵抗力下降,密切接触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后,也会增加结核感染的可能。因此,应该始终警惕结核病发展的可能性。尤其在接触了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后,更应该主动筛查结核病感染。4、活动性结核病的筛查方法:可以每年去随访的医院进行结核菌素试验、T-spot试验、肺部胸片或者肺部CT检查。患者也要熟悉和关注结核感染的症状:结核病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体重减轻、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淋巴结肿大和疲劳、盗汗、午后潮红等。其中感染结核病的患者一半以上会出现播散性肺结核、以及肺外结核表现,例如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因而出现相应症状,比如腹水、腹泻、腹痛等。5、与普通人群感染结核病相比,接受抗-TNF治疗的患者感染结核病后,大多数病情严重、并且症状不典型,更易出现播散性肺结核、以及肺外表现,比如肠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合感染、结核性腹膜炎等。因此,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规范的抗结核治疗,不得松懈。6、抗-TNF治疗期间,如果出现结核感染,需要暂停抗-TNF治疗,接受规范、足够疗程的抗结核治疗,完成抗结核治疗后,再恢复抗-TNF治疗。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胃病或者上消化道的疾病,比如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下消化道的疾病发病率在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应该是肉眼可见的增加,群友也应该发现周围同事、邻居等结肠息肉、腹泻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多见,那么有这些问题要紧吗?需要检查吗?做什么检查好呢?现在的饮食,应该是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重口味,油多,轻营养搭配;重肉食,轻蔬菜瓜果。尤其年轻人,点外卖、麻辣烫、烧烤、火锅、奶茶,成为饮食的心头好,即便夜深人静,也会点上一份,作为犒劳自己的一天辛苦付出,吃的惬意,而不管肠胃是否受得了;久坐、熬夜、缺运动,成为生活的常态。红肉一般指牛羊肉、猪肉。有研究显示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摄入愈多,愈易发病。其中,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g,红肉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0g,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6%[RR(relativerisk)=1.16,95%CI:1.08~1.26]和12%(RR=1.12,95%CI:1.00~1.25)。还有因为各种疼痛自服止痛药的情况,如布洛芬、芬必得,以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阿司匹林等,也会引起NSAIDs相关性肠炎。因此有这些情况的人出现肠道不适的增加也就理所当然啦,肠道不适表现为餐后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有粘液、有血便、腹胀,排气增加,肠鸣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如果是短期的比如几天后自己就好了,应该不会引起恐慌,可是如果持续半月以上,就要引起重视啦,尤其出现大便出血,滴血、血便,尤其应该高度重视,即使是年轻人也该去医院看看啦。结直肠癌以前是西方国家好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也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加重社会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负担。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因此,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那么当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做肠镜检查呢?1)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比如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2)有慢性腹泻,也就是说,经常拉肚子,好好坏坏2个多月了,甚至有便血、血便、大便有粘液等情况;3)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4)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乏力等;5)既往肠镜检查有结肠息肉的人群;6)有结直肠癌、或者癌前病变的高风险人群:高龄、男性、吸烟、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不良生活方式如运动量减少(久坐不动)和高脂低纤维饮食等情况。肠镜检查痛吗?肠镜一般1.3m长,经肛门全部插入大肠,因此一般会有不适感。不过现在一般医院都有无痛胃肠镜项目,通过麻醉,患者往往没有感觉就做完了。因此无痛肠镜可以说一点也不痛。哪些不良嗜好提高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呢?1)有结直肠癌家族史;2)患有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3)喜食红肉、和加工肉类食物;4)患有糖尿病;5)肥胖,体重超重;6)吸烟;7)大量饮酒;哪些行为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1)服用阿司匹林;2)经常摄入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等食物;3)适当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或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处于生育期,可是如何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如何让母子平安,是很多患者忧虑的问题,本文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2019年权威颁布的“炎症性肠病妊娠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意见”整理,以期给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一个圆满的解答,并祝咱们群友如愿以偿。暖心的话就是“IBD疾病缓解期的患者生育力及妊娠结局,与普通人群相当”。但是如果是疾病活动期,则影响受孕。研究显示,在疾病活动期受孕者,妊娠期时1/3维持原来的疾病活动状态,1/3病情加重,1/3疾病活动有所改善。一、克罗恩病何时妊娠比较好1)患者最好在缓解期妊娠,尤其是在内镜下黏膜愈合状态下妊娠,可获得更佳的妊娠结局。因此建议备孕前进行内镜检查,以评估病情。2)建议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半年~1年后妊娠二、CD患者妊娠期内可以服用哪些药?哪些药可以在孕期服用呢?(一)可以继续使用的药物:1)美沙拉嗪 可以继续服用。但是含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5-氨基水杨酸(ASA)制剂需要停用,换成不含不DBP的5-ASA药物;3)硫唑嘌呤 可以继续服用。用硫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的妊娠IBD女性中,整个妊娠期间继续硫嘌呤类药物治疗4)抗肿瘤坏死因子 可以继续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抗-TNF)维持治疗的妊娠期IBD女性,可以继续抗-TNF治疗。但是,建议妊娠22~24周应用最后一次抗-TNF治疗后停用,直至生产后再恢复使用(二)孕期禁止使用的药物:1)甲氨蝶呤 不可以服用。并且建议至少在受孕前3~6个月停用甲氨蝶呤;2)沙利度胺 不可以服用。建议妊娠前至少停用沙利度胺6个月以上(包括男性)。沙利度胺是女性育龄IBD患者发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停药后可逆转。此外,沙利度胺会引起胎儿致畸作用。 3)柳氮磺吡啶 男性不可以服用。男性IBD患者备孕期间建议避免使用柳氮磺吡啶。三、CD患者哺乳期用药因5-ASA、激素、硫唑嘌呤或抗-TNF单抗在乳汁中含量极少,不影响母乳喂养。也有提倡在服用激素4小时后喂养。因MTX可在乳汁中分泌,建议母乳喂养期间避免用MTX。尤其注意孕期接受抗-TNF治疗,新生儿出生后6月内不应接受减毒活疫苗[轮状病毒、脊髓灰质炎、卡介苗(BCG)]注射。表1炎症性肠病患者常用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用药风险
总访问量 109,513次
在线服务患者 32位
直播义诊 3次
科普文章 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