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帼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主任
小儿神经内科黄艳军
主任医师
5.0
小儿神经内科张刚
主任医师 副教授
4.5
小儿神经内科何燕
副主任医师
3.7
小儿神经内科陈静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7
小儿神经内科金波
主任医师
3.7
小儿神经内科郭虎
主任医师 讲师
3.6
小儿神经内科胡正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6
小儿神经内科卢孝鹏
主任医师
3.6
小儿神经内科苏志暖
主任医师
3.6
陆海英
主任医师
3.6
小儿神经内科吴春风
主任医师
3.6
小儿神经内科李杨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梁超
副主任医师
3.4
小儿神经内科金加萍
主治医师
3.3
小儿神经内科丁乐
医师
3.3
小儿神经内科徐敏
医师
3.3
小儿神经内科余婕
医师
3.3
多动症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副作用问题,也是孩子家长特别关心事情。治疗多动症的一线药物如专注达,择思达,其副作用并不大,有一定个体差异,一般不重,有些则无,常见副作用如恶心,咽喉痛,腹痛,纳差,头晕,头痛,偶有心动过速,心悸等,长期服用不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定期复查血常规,检测血压和心率,有癫痫患者应停用专注达。如果专注达,择思达家长不愿意接受,也可以考虑进行一些中成药治疗,如小儿智力糖浆,静灵口服液,多动宁胶囊,小儿黄龙颗粒等
指南·标准·共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八——癫痫与预防接种原创: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月28日指南·标准·共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八——癫痫与预防接种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执 笔:叶 盛制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叶 盛,季 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丁 华,杜 渐,许二萍,许玉洋(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 钧,栾 琳,朱轶姮(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晓冬,郭 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刁连东(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晓川,周水珍,孙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 Vol.34(2):82-84关键词预防接种;癫痫;疫苗通讯作者:孙晓冬,电子信箱:sunxiaodong@scdc.sh.cn;1 概况癫痫(epilepsy)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 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是一种可有意识、 运动、 感觉、 精神、 行为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脑部疾病[1]。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例癫痫患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2]。据国内多次大样本调查显示, 我国癫痫的年发病率约为35/10万, 累积患病率为4‰~7‰, 其中60%患者起源于幼儿时期[3]。癫痫也是脑瘫患者常见的共患病之一, 其在脑瘫患儿中的发生率为35%~62%, 平均为43%[4]。大多数癫痫经过合理治疗能够得到良好控制。癫痫病因分为结构性、遗传性、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和未知六大类[5]。2 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癫痫发作可能危害患儿认知和运动发育,直接影响康复疗效及预后,同时对患儿家庭尤其母亲生活质量带来显著负面影响[6]。接种疫苗有助于预防发生感染性疾病,防止进一步加重脑损伤。文献[7-10]认为接种疫苗不会引起无热惊厥和癫痫,癫痫儿童接种疫苗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未增加,癫痫儿童接种疫苗没有禁忌。目前,英美等很多国家已强调不应将病情稳定的惊厥、癫痫或其他原因脑病等神经疾病列为儿童疫苗接种的禁忌证[11]。曾有文献报道,婴幼儿有癫痫史,或有癫痫家族史,在接种全细胞百日咳疫苗或含麻疹疫苗成分疫苗后发生癫痫的危险性升高[12-14]。目前,国内已使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导致癫痫发作已大为减少。部分婴儿在癫痫发作时通常伴有神经系统进行性病变,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时间可能与神经系统进行性病变确诊时间刚好重合,因此,是否由疫苗引起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在病因学上难以判断[15]。所以,对于有癫痫史的婴幼儿,建议推迟百日咳疫苗的接种,直到排除进行性神经疾病或者癫痫的病因已经诊断清楚[16-17]。Lane等[18]综合美、英、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疫苗接种指南,一致强调只有在百白破联合疫苗(DTP)接种7 d内发生非其他病因的急性脑病患者才列为再次接种该疫苗的禁忌对象。接种麻疹疫苗时,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相对清晰明了,多能够排除神经系统退行性变,一般不推荐癫痫患者推迟接种麻疹疫苗[12]。虽然部分癫痫患者接种疫苗存在诱发癫痫的风险,但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因此,不应简单地将癫痫列为所有疫苗接种的禁忌证[19]。3 接种建议3.1 可以接种 6个月及以上未发作的癫痫患者(癫痫已控制),无论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以接种所有疫苗。有癫痫家族史者可以接种疫苗。3.2 暂缓接种 近6个月内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参考文献(略)
门诊经常遇到家长带孩子来就诊,十分紧张地诉说孩子的症状:眨眼睛、挤鼻子、噘嘴、清咽、抖肩膀、喉中发声等等,焦急地询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抽筋呀?是不是脑袋出问题了?是不是坏习惯呀?……等等。其实,这些孩子是患上了一种疾病,临床统称为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较为常见,目前报道: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抽动障碍男孩更常见。 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受到意志控制。包括以下几种:①简单运动抽动:临床主要表现为眨眼、耸鼻等;②复杂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咬唇、刺戳动作、旋转、跳跃、模仿他人动作、猥亵动作等;③简单发声抽动:主要表现为吸鼻、清咽、犬吠声等;④复杂发声抽动:如重复特别的词句、重复自己或他人所说的词或句、秽语等。 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临床常常易与一些相关器官疾病相混淆,如眨眼睛,许多患儿家长认为或当地医院诊为结膜炎,眼药水滴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见好转;挤鼻子、吸鼻,常常按照过敏性鼻炎治疗数月无效,花费较大、孩子每天用药……其实这些孩子其中许多是抽动障碍的表现。因此,家长及临床医生均应注意这类患儿抽动障碍存在的可能,在孩子治疗效果不佳、排除耳鼻喉科等相关器质性疾病后,应及时神经内科就诊,而不应治疗无效还一味的治疗下去,延误病情。 抽动障碍临床诊断目前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依据临床描述性诊断,检查目的主要在于排除其他疾病,如血标本相关检查除外风湿性舞蹈症(小舞蹈症)、神经电生理检查除外肌阵挛型癫痫、头颅影像学脑器质性病变(如肝豆状核变性)等等。
总访问量 14,148,808次
在线服务患者 39,937位
直播义诊 1次
科普文章 34篇
年度好大夫 1位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