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涛
主任医师 教授
副院长
神经外科刘广存
主任医师 教授
3.6
神经外科孙金龙
主任医师 教授
3.5
神经外科孟祥靖
主任医师 教授
3.5
神经外科林彦达
医师 助教
3.4
神经外科魏麟
主任医师 教授
3.4
神经外科崔友强
主任医师
3.4
神经外科孙希炎
副主任医师 教授
3.4
神经外科姬传林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神经外科汪建军
副主任医师
3.4
展如才
副主任医师
3.4
神经外科李猛
副主任医师
3.4
神经外科刘仍利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杜池刚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范晓勇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李锋
副主任医师
3.3
神经外科周朋
副主任医师 讲师
3.3
神经外科李翠玲
主治医师
3.3
神经外科刘元钦
主治医师 讲师
3.3
神经外科路捷
医师
3.2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脑cT报告腔隙性脑梗塞,目前没有症状,血压(高压160、低压100) 现在服用降压药硝苯地平和肠溶阿斯匹林、藻酸双脂钠三天暂没看出效果。 以后怎样治疗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外科魏麟: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这种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过去单纯依靠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脑脊液检查,临床无法确诊。近年来,随着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使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大大提高。腔隙性脑梗塞是怎样发生的呢?目前,大多认为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样变性,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更易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那么,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呢?首先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同时,定期作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血液粘度的动态改变,对高脂血症和高粘滞血症要积极治疗。其次,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躯症状,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除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宜运动、良好心态、充足规律休息外,还应请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我联系,我周五全天门诊,有时间可以直接到医院当面咨询。
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主因间断性头晕、耳鸣2年,加剧2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颈部血管B超提示:右侧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成,狭窄率为71%。脑血管造影提示:右颈内动脉狭窄,直径狭窄率为72%。入院诊断:右颈内动脉斑块形成及狭窄。入院后行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头晕、耳鸣症状完全消失。见下图: 支架前支架治疗后
脊髓血管畸形是脊髓内或脊髓周围有一团相互缠绕的管径大小不同的异常血管。(图1)本病并不常见,故误诊率、致残率都很高。临床表现:脊髓出血,进行性肢体功能障碍,进行性二便功能障碍,进行性神经痛。诊断:脊髓MRI。(图2)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最根本、最准确的诊断方法。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图3、4) 血管内介入栓塞畸形血管,创伤小,恢复快,还可为手术切除创造条件。(图5、6)图1 脊髓血管畸形团图2 脊髓血管畸形MRI显示脊髓周围异常血管图3 脊髓血管畸形手术前造影图4 脊髓血管畸形手术后造影畸形血管团消失图5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前图6脊髓血管畸形栓塞后畸形血管团消失
总访问量 8,437,745次
在线服务患者 6,090位
科普文章 120篇
领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