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
主任医师 教授
东院区儿科主任
儿科李红
主任医师 教授
科主任
儿科刘秀琴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儿科牛余宗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马晓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儿科郑国雄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刘文东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儿科马海燕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张瑞云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李桂玲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王秀英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王冠琦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张宁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儿科王彩霞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儿科党滨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儿科于凌翔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赵炜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儿科吕淑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儿科初建芳
主任医师
3.3
儿科赵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张美英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儿科王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儿科盖志敏
主任医师
3.3
儿科周伟
主任医师
3.3
儿科郭逸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儿科韩林
副主任医师
3.3
儿科薛爱红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俞鲁青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余鲁青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李明
副主任医师
3.2
佘彬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管恩芹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陈欣欣
副主任医师
3.2
儿科王莹
主治医师
3.2
儿科王立敏
主治医师
3.2
儿科王岳
主治医师
3.2
儿科刘现芳
主治医师
3.2
儿科曲宝明
主治医师
3.2
儿科韩文超
医师
3.2
儿科陈秀霞
医师
3.2
一段时间以来,在门诊工作中及好大夫在线上经常接触到宝宝反复腹泻、便便带血丝、血点甚至鲜血便的病例,有的腹泻长达2~3个月,反复服用抗生素,家长非常纠结和担心,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有部分病例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过敏性结肠炎是食物过敏性消化道疾病之一,是一种由外来食物蛋白引起的,非IGE免疫介导的,以直肠和结肠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胃肠道疾病,又称为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本病多见于母乳喂养儿,其主要是由于母亲进食过敏原性食物后经乳汁进入儿童胃肠道,而出现过敏性症状。临床上大多于3月龄尤其是2月龄起即出现临床症状,这可能与婴幼儿胃肠道尚未发育完善有关,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可能与非IGE介导型食物过敏有关。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血便,包括黏液血便和鲜血便;腹泻尤其以迁延性和慢性腹泻为主;贫血以轻度为主,影响宝宝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营养不良、呕吐均较少见。过敏性结肠炎结肠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变脆、局部红斑或淋巴样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小结节,严重者可出现表面糜烂,多发性溃疡、渗出等,病变主要累及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诊断:最新文献美国食物过敏诊治中指出,非IGE介导型食物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回避食物后临床症状消失,再次接触可疑食物后症状再现,则可做出诊断。治疗:食物过敏的治疗主要是回避可疑食物。这些可疑食物包括:牛奶蛋白、鸡蛋、豆类、鱼、小麦。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主要见于母乳喂养儿,根据最新的欧洲国家食物过敏诊治指南,母乳喂养儿一般无需停母乳,母亲需回避可疑食物,且需回避可疑食物至少4周,4周后再进行评估,如添加1种食物后患儿临床症状未再现,则可逐渐添加其他可疑食物,但如添加1种食物后患儿临床症状再现,则在整个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回避可疑食物,停母乳后需以深度水解奶粉纽太特或氨基酸配方奶粉纽康特替代至少6个月。
“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比较常见,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应区分开来。(一)、喘息性支气管炎(Asthmatic Brouchitis) 1、该病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除了支气管炎的表现外,还伴有哮喘的症状,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数存在自然缓解的可能。从临床和预后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为独立性疾病。2、本病可因多种原因及诱因所致,如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不易咳出,剌激平滑肌产生支气管痉挛而引起喘鸣。3、其临床特点:①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常有湿疹及其他过敏史;②多在上呼吸道感染2~3天后出现喘息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喘息昼轻夜重,常在烦躁哭闹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发热常为低→中度,肺部可听到较多中粗湿史音,不固定,伴喘鸣;③喘息一般无明显发作,非突发突止,喘鸣声很大,但呼吸困难不明显,一般无喘憋;④有一定的复发性,大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大多数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复发次数减少,于4-5岁前痊愈。部分病例在数年后可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在国外,不少国家已取消该病名。2004年我国的儿童哮喘常规未将其纳入,<<儿童哮喘>>医师培训手册也未提到喘息性支气管炎,看来目前国内也倾向于取消该病名。(二)、支气管哮喘1、随着婴幼儿呼吸系统的发育,免疫功能的成熟,抵抗力增强,大部分哮喘性支气管炎喘息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只有存在特异性体质或其他因素又未给予适当干预才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2、 支气管哮喘是一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常见因素包括如下:1)各种过敏原:①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②吸入物:通常自呼吸道吸入,最主要过敏原为尘螨、屋尘、霉菌、多价花粉(蒿属、豚草)、羽毛等。③食物:主要为异性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虾、香料等。2)精神和遗传因素,以及气候、药物等3、 起病或急或缓,婴幼儿发病前,往往有1~2日的上呼吸道感染,与一般支气管炎类似。年长儿起病比较急,且多在夜间。发作时患儿烦躁不安,出现呼吸困难,以呼气困难为著,往往不能平卧,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样呼吸困难。4、 临床表现也随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而异。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者,胸部常可闻干、湿罗音,并伴发热,白细胞总数增多等现象。如为吸入变应原引志者,先多伴有鼻痒、流清涕、打嚏、干咳,然后出现喘憋。对食物有高度敏感者,大都不发热,除发生哮喘症状外常有口唇及面部浮肿、呕吐、腹痛、腹泻及荨麻疹等症状,多于进食后数分钟出现。如对食物敏感度较轻,则发生症状比较迟缓,往往只有轻度哮喘或呼吸困难。5、发作间歇期症状 此时虽无呼吸困难,表现如正常儿童,但仍可自觉胸部不适。由于导致支气管易感性的病理因素依然存在,在感染或接触外界变应原时可立即触发哮喘发作,但多数患儿症状可全部消失,肺部听不到哮鸣音。6、哮喘本身为一慢性疾病, 常慢性反复发作。 有的患儿常年发作,或虽可用药物控制,但缓解期甚短,大多是由于急性发作控制不利或反复感染而发生的结果。一些婴幼儿发病的最初症状是反复或持续性咳嗽,或在呼吸道感染时伴有喘息,经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炎,因此应用抗生素或镇咳药物治疗无效,此时给予抗哮喘药物治疗是有效的,具有以上特点的婴幼儿可以考虑沿用“婴幼儿哮喘”的诊断名称。如果患儿的“感冒”反复地发展到下呼吸道,持续10天以上使用抗哮喘药物治疗后才好转,则应考虑哮喘。尽管这些儿童存在过度治疗的可能,但有效使用抗变应性炎症药物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比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缩短或减少喘息发作,所以在描述儿童早期与病毒相关的反复喘息时,鼓励卫生专业人员使用“哮喘”而不是其他的术语。目前婴幼儿喘息常分为两种类型:1.有特应性体质(如湿疹),其喘息症状常持续整个儿童期直至*。2.无特应性体质及特应性家族史,反复喘息发作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喘息症状通常在学龄前期消失。不论以上哪一类型的喘息均可增加支气管反应性,部分出现特应性炎症。至今尚无一种确切方法可以预测哪些患儿会有持续性喘息。由于80%以上哮喘开始于3岁前,早期干预是有必要的。尽管一部分患儿存有过度应用抗哮喘药物的可能,但有效使用抗变应性炎症药物及支气管舒张剂比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缩短或减轻喘息的发作,亦符合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和防治的原则。过敏性咳嗽:某些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反复咳嗽为唯一的主诉,曾被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而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症状却迁延不愈。其诊断标准如下:①小儿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多见;②咳嗽反复发作1个月以上,其特征为夜间或清晨发作,干咳无痰;③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长期应用抗生素无效; ④使用平喘药物可使咳嗽发作缓解。(三)、毛细支气管炎1、此病多见于1岁内小婴儿,冬春两季发病较多。也有呼吸困难和喘鸣音,但其起病较缓,支气管扩张剂无显著疗效。2、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副流感病毒3型。但目前气管炎也能产生特异性IgE,参予Ⅰ型变态反应第一次婴幼儿喘息可能是毛细支气管炎,而1岁时出现多次喘息就要能是哮喘,如根据哮喘治疗有效,则有助于诊断。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尤其是临床治疗方面几乎没有差别,如果说有差别,那就是,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感染关系更密切一些,表现为首次或复发大多与呼吸道等的感染密切相关。其实当我们将感染看作诱因或环境刺激时,也就不难理解哮喘的支气管高敏反应,感染不过也是一种普通刺激因素,而且也是最常见的因素,就可以将二者看作是一个疾病了,这一点GINA Report 也有介绍。北京儿童医院于1987-1989年对594例喘息性支气管炎进行了4-21年的追踪随访,其中41%转为哮喘,天津医学院儿科等单位对14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的5-15年的随访观察,认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种疾病,因为两者的遗传史、过敏史、血清IgE及肺功能均甚相似。儿童哮喘与毛细支气管炎之间的关系就没有前二者那样明显,诚然,有相当的研究认为,毛支炎与哮喘的发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根据长期随访观察,发现有22.1%-53.2%的患儿可转化为支气管哮喘),但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我们可以预测毛支炎后很可能发生哮喘病,而且在毛支炎期间使用吸入表面激素可以较低这种可能性,但我们没有确定的指标来预测具体那个病人将来会发生哮喘;而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2次后,如果再次发生我们可以诊断哮喘了,显然,毛支炎与哮喘之间远没有这样的关系虽然目前倾向于取消“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婴幼儿哮喘”的诊断,但正如GINA方案中的提到的婴幼儿喘息有一种类型是:无特应性体质及特应性家族史,反复喘息发作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喘息症状通常在学龄前期消失。这种类型的婴幼儿喘息能否诊断为哮喘?*内科认为哮喘是不能根治的,这种喘息能自愈,且没有过敏体质,是不能诊断为哮喘。还有哮喘的第一次发作时该如何诊断?还没有出现反复发作,不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这时不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那么诊断什么?我曾就这些问题请教个国内的部分呼吸科专家,专家的看法也不一,象上海瑞金医院的李云珠教授谈到她们医院的做法是:对婴幼儿时期这种类型喘息的诊断是1. 婴幼儿喘息 2.气道高反应性。但这样的诊断似乎欠妥,毕竟喘息只是一个症状,不宜直接当作病名。我觉得以上情况均可考虑诊断疑似哮喘,并予抗炎及扩张支气管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注意随访,若反复发作,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哮喘。二、治疗1.哮喘性支气管炎首都儿科疾病研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短期应用,主要是急性期缓解症状;主张应用激素,但不是静滴或口服,而是主张雾化吸入,疗程不少于三个月,如果效果不好,要反过来看诊断是否成立。 如果有明确的原因还应对因治疗。2.支气管哮喘用药原则:(1)要避免接触这种过敏原及寒冷、运动等诱发因素。 (2)一般病例可用口服氨茶碱片,或气雾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常用β2受体激动剂)及糖皮质激素, 使发作缓解。 (3)重症病例,可用氨茶碱加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静滴,同时可用喘乐宁(或博利康尼)及普米克令舒气雾吸入使发作缓解。 (4)长期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普米克气雾剂或辅舒酮)。 (5)免疫调节剂:如如转移因子、胸腺素、左旋咪唑、丙种球蛋白、卡介苗素。(6)可使用中药防哮散治疗。3.毛细支气管炎毛支的治疗首先应重视支持疗法,包括吸氧和补液。对重症患儿进行心电监测,及时用2~3 L/ min 湿化氧纠正低氧血症。补液时应计算并补偿患儿累积损失量及生理维持量,但是过多补液使肺间质水钠潴留,肺泡血流交换失调,甚至血管升压素分泌异常导致呼吸道阻塞加重。因此,补液量原则上建议为生理维持量的2/ 3 加累积损失量。争取多次口服补液,但对于鼻黏膜水肿或分泌物阻塞或气管切开的患儿应予静脉输液。辅助治疗的目的是克服呼吸道阻塞,包括胸部理疗以清除肺内细胞碎片及纤维素,抗感染药物以控制呼吸道炎症,必要时可用支气管扩张剂以缓解平滑肌张力。建议雾化治疗后多拍背吸痰,喘憋严重者抬高头部与上半身,减轻呼吸困难,适当镇静可减少氧耗。雾化或静注激素可通过调节白三烯合成抑制炎症,短期内改善症状,缩短住院和症状持续时间。对于使用激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如继发细菌感染等临床比较少见。糖皮质激素用于严重喘憋发作或其他治疗不能控制者,可用甲泼尼龙1~2 mg/ (kg·d) ,数小时内静脉滴入。支气管扩张剂可改善部分患儿病情,但不能松弛中央呼吸道的平滑肌,具有潜在的加重呼吸道阻塞的危险,故使用前须严格评估适应证。茶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对毛支病情无改善作用,但对呼吸衰竭或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儿却有帮助;溴化异丙托品是抗胆碱能药,它与β2受体激动剂有协同作用,但不能增强毛支肺内机械应力及被动呼气流速。β2 受体激动剂可松弛平滑肌使临床症状部分得到缓解,但不同患儿对β2 受体激动剂的反应差别很大。抗病毒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利巴韦林,对RSV 毛支有一定疗效。利巴韦林必须在RSV 早期病毒复制时使用才有效。利巴韦林可降低鼻咽分泌物中RSV-sIgE 及IgA 水平,利巴韦林可稍微减少哮喘发生率及降低呼吸道高反应。个人比较喜欢雾化吸入。毛支的预防措施包括接触婴儿时勤洗手、避免人口密集环境、呼吸道感染病人等RSV 传播的高危因素。RSV-IVIG对RSV 的A、B 两个亚型均有作用,但用量较大(15 mL/ kg ,需静注1 次/ 月)。单克隆抗体对高危婴儿和毛支后喘息的预防效果较RSV-IVIG高50~100 倍,且用量小,可肌肉注射,但费用昂贵,易导致RSV 基因突变,临床慎用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266677-402685.html
皮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形态多样,给诊断带来难度,对小儿皮疹进行鉴别是临床治疗的前提,在此,就门诊最常见的小儿皮疹作一简单介绍。儿科疾病中出现皮疹者颇为多见,情况较为复杂,按其形态可分为斑丘疹(包括斑疹,丘疹),疱疹(包括大疱,小疱,脓疱)及紫癜。同种皮疹可见于不同种疾病,同种疾病可见不同皮疹,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在此,就门诊最常见引起的小儿皮疹作简单介绍。l斑丘疹斑丘疹是儿科临床常见皮疹。斑疹是因为真皮内血管扩张充血而使皮肤呈现红色,不突于皮面,指压可以退色,其大小不一,并可融合成片,也可形成环形红斑。丘疹是由表皮或真皮浅层内局灶性水肿,炎性浸润或异物沉积或毛囊角化,发炎而形成。丘疹高于皮肤表面,大小不等,亦可融合成片。儿科临床常见斑丘疹的疾病如下:1.1出疹性急性传染病:1.1.1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肠道病毒感染(肠道C病毒和ECHO病毒),多见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疹间皮肤正常,分布于颜面,躯干,四肢。1.1.2猩红热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和败血症:多见细小致密的斑丘疹,稍高于皮肤表面,呈“鸡皮”状,皮疹之间少见正常皮肤。全身表皮充血,仅在口周显苍白圈,于腋下,腹股沟可见明显充血线。1.1.3具体如下识别这些传染病的皮疹:1.1.3.1皮疹出现的时间:当感染某种发疹性传染病后,皮疹在发烧后几天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见表1)1.1.3.2 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麻疹始自耳后、发缘,继而面部,再躯干四肢,尤其手心,脚心最多;猩红热从颈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到发内,口腔粘膜;伤寒则在胸、腹部出现但数量稀疏;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风疹、幼儿急疹也是分布在躯干上。1.1.3.3 皮疹的形态和数量:水痘开始为小丘疹,很快出现水疱,脓疱周围有红晕,圆形或椭圆形疱疹;风疹与幼儿急疹则为红丘疹;猩红热则为全身皮肤潮红,均匀的细点皮疹如鸡皮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疹,大小、多少每个病人相差悬殊,都是皮肤出血性的红点疹或成片状瘀斑;麻疹是遍及全身的鲜红斑丘疹稍突出皮肤;斑疹伤寒与麻疹很相似;伤寒为鲜红的,用手指按压可以褪色的小红疹。表l不同传染病发病后出疹的时间出疹前期发热(天)疾病0一l水痘,风疹0—2猩红热,流脑3—4麻疹.幼儿急疹5—7斑疹伤寒.伤寒以上简化鉴别有一个顺口溜:风水首至猩红热,天花季日接麻疹,斑疹伤寒再伤寒。1.2药疹:是由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其皮疹形态比较多,常见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皮疹可融合成片,甚至遍及躯干或四肢,形成全身表皮发红或伴表皮脱屑,或伴疱疹,或可见荨麻疹等。1.3 婴儿湿疹:形态多样,皮损大多发生在面颊、额部、眉间、颈部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有。初期为红斑,以后为点状丘疹,后形成痂皮。皮损常对称性分布。湿疹有时为干燥型,即在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状脱屑。也可为脂溢型,在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后结成痂皮,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但痒感不太明显。1.4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可见多种疾病所致的变态反应,急速出现,快速消退,皮疹大小不等,有轻度充血或充血不明显。1.5川崎病可见多行红斑皮疹,多见于躯干,尚有其他皮肤变化。2疱疹多见于儿科临床,其形态大小不一,可分为水疱和脓疱。水疱位置浮浅,透明或半透明,内含浆液,以后大多不留瘢痕,而脓疱往往遗留深浅不一的瘢痕。常见疱疹的疾病如下:2.1病毒性传染病2.1.1水痘:皮疹先发于躯干,渐波及头面部和四肢,亦可见于发际。初为红色针尖大小的斑疹,后发展成丘疹,数小时后即成为水疱,可为椭圆形或圆形,疱壁薄易破,2—3天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2.1.2 带状疱疹: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文献上叫“缠腰火丹”,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这是因为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本病发病率的60%以上。实际上,这种病还可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由于这种病毒侵袭神经,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2.1.3单纯疱疹:好发于嘴唇和口周皮肤上,如口周、鼻翼、鼻唇沟和颏部等处。开始皮肤发红、发痒、有烧灼感,随即出现水疱,疱小成簇,疱液清亮,以后浑浊,最后结成黄色痂皮,不久痂皮脱落,局部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2.1.4疱疹性湿疹:初期为红斑,以后为点状丘疹、疱疹,很痒,疱疹破损,渗出液流出,故又称渗出型湿疹。2.2化脓性感染2.2.1 脓疱病:是常见的皮肤细菌感染,俗称黄水疮,为一常见病,系接触传染,多发于夏秋季,侵犯儿童。好发于头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为红斑或水疱,随后变为脓疱,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疱壁松弛,疱内脓汁沉积于疱底,上部为透明液体,形成半月形,疱膜破裂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蜜黄色脓痂,自觉瘙痒,搔抓后自我传染,向周围蔓延。2.2.2新生儿天疱疮: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疾病。病原茵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好发于躯干和四肢,最初为散在水疱,后迅速增大到直径2厘米以上的浅表性大疱,疱液开始为淡黄色,清亮,随后疱液变混浊。由于疱壁薄而松弛,脓疱常破溃,通常见到的皮损多为疱破后遗留的表浅糜烂面,糜烂面干燥后形成淡黄色脓痂。此病多数无全身症状,少数可出现乏力、发热、腹泻等全身症状。新生儿可并发金葡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而危及生命。2.2.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上所述,各种皮疹均可出现疱疹。3紫癜紫癜是皮肤或黏膜的毛细血管中血夜渗出而淤积于组织内的表现。皮肤表面先有鲜红色的斑点,形状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以后变紫而转青H孔9|,终于变成棕黄色而消失。紫癜可有不同原因引起。3.1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变化皮内出现点状出血。大小较~致,分布全身,在皮肤受摩擦、挤压部位较多。常合并黏膜出血。.3.2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红细胞及血浆由毛细血管壁渗出,发生出血性皮疹,常见于以下疾病。3.2.1坏血病: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可在皮肤、粘膜、骨膜下、关节腔及肌肉内出血3.2.2新生儿或婴儿败血症:是由于新生儿粘膜通透性高,纤毛、腺体细胞及其分泌物等构成的粘膜屏障功能不足,血中中性粒细胞储备不足,吸附、吞噬并杀灭病原茵的能力差,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或有缺氧、酸中毒存在时更明显,部分出血点可能有细菌栓塞。3.2.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渗出性出血、水肿。大多以皮肤反复出现瘀点、瘀斑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瘀点大小不等,呈紫红色,也可融合成片或略高出皮肤表面,呈出血性丘疹或小型荨麻疹,可伴轻微痒感。3.3菌血症或败血症出血皮疹形态不一,大小不等,极易融合或突出于表皮,可分布全身而四肢往往较多。多伴有严重感染中毒的体征。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266677-547836.html
总访问量 13,331,833次
在线服务患者 8,049位
科普文章 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