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龙
主任医师
副院长
心血管内科侯子山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心血管内科尹传贵
主任医师
院长
心血管内科宋开友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5
心血管内科刘键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马建国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张守荣
主任医师 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杨光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欧知宏
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石增成
主任医师
3.4
张守文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周广贤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3.3
心血管内科王淑丽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王玉琢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魏延津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陈广华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高熙智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韩希习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胡仁欣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李新华
主任医师
3.3
司慧娟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吴兴贵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徐述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赵焕宗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刘良福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朱品军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徐自理
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王玲玲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王明山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刘兆英
副主任医师
3.3
管宜春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卢桂铭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马颖霞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王少兰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姚力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张士楠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纪云兴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侯亚敏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孙桂玲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王建富
副主任医师
3.3
李西栋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唐宽裕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李露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廉永刚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崔丽峰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张现朝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韩菲菲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赵建业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王玉强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冀庆荣
主治医师
3.3
室性早搏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指由心室提前发出的激动。有的人有室性早搏,但无症状。而有的人症状明显。由于心性猝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故一些有室性早搏的人心理压力较大,担心会发生意外。 如果你有室性早搏,不必紧张,你可以做动态心电图,这样可以了解室性早搏的数量及类型,评估一下早搏的级别。室性早搏究竟会有多大的风险?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你的心脏情况。即你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你可以做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结构有无异常,有无心功能减退。如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正常,对于年龄大或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需评估一下有无冠心病。必要时需做冠脉CT或冠脉造影,以确定有无冠心病。二是室早的级别。如级别高,风险就相对大。如室性心动过速,RonT的室性早搏,对这种心律失常要认真随访。必要时可考虑做射频消融治疗。 室性早搏的处理。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冠心病人,首先要认真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室性早搏的级别给予相应的处理。而对于无心脏病的人,室性早搏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需排除离子通道疾病),如果室性早搏不多,症状不明显,可以不用药物,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即可。如症状明显可以服用美托洛尔(不适合血压低、心率慢或有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房结有问题的人)、中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室性早搏很多的人中,大约有5%的人可发生与室性早搏相关的心肌病,表现为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因此对于24小时室性早搏数量大于1万次的,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治疗。如选择药物治疗,需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如有心室扩大情况,应及时选择射频消融治疗。
关于“心脏支架”(更准确的说法是“冠状动脉支架”),很多人的认知趋向两个极端。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心脏有问题,无论轻重,早点装了支架,以后就不会突发心脏病。身为心内科医生,我曾经看到有患者追着医生苦苦要求放支架,尽管医生百般解释轻度狭窄并不需要支架治疗,但患者的理由是“防患于未然”。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心脏支架就是“医生为了利益而欺骗患者的阴谋”,尤其是对突发心脏病急诊入院的患者,医生如果急迫地催促患者家属尽快做好准备以便完成支架手术,就会被怀疑“居心叵测”。 最近有消息称,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认为“(心脏)支架没用”,又激起了一轮关于心脏支架的讨论。 《柳叶刀》是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比如曾刊登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以证实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的猜测。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冠状动脉支架呢,它到底有没有用?《柳叶刀》的研究是怎样的呢? 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11月2日,名为ORBITA研究,在国际心脏病学界吸引了一定的关注。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了英国200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其一支冠状动脉存在超过70%的狭窄。这些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手术;另一组只是接受了类似手术的操作,但并没有置入支架,即假手术组。 手术的效果通过受试者在跑步机上可以跑动的时间长短来评估。如果经过支架治疗后,心脏的供血情况有所改善,心绞痛发生会减少,跑动的时间会更长。 但结果显示,两个组别的受试者在跑步机上跑动的时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两组受试者在“手术”后对心绞痛症状的主观评分,也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这是否说明,心脏支架只能带来安慰剂效应,实际并没有什么用呢? 笔者认为,这样下结论言之过早,因为稳定性心绞痛只是支架应用的情况之一。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给心脏自身供血的血管,如果冠状动脉出现了狭窄,心肌的血供就会减少。由于心肌在一刻不停地收缩和舒张,血供减少就会出现氧气和能量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置。 急性胸痛:介入治疗不可替代 如果冠状动脉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突然发生破裂,会诱发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这时,冠状动脉的血流会急剧减少甚至完全中断,心肌细胞没有新鲜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出现坏死(心肌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这时,患者就会出现突发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往往超过15分钟),到医院就诊会发现心电图的特定变化,抽血检查会发现标志着心肌坏死的指标(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所升高。这时,我们诊断患者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心肌梗死”,和一些其他比较高危的情况。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支架置入在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近20年前,就已经有明确的临床证据表明,与药物溶栓治疗相比,给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够使死亡率下降50%左右,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下降超过70%;接受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心梗后发生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的可能性也明显下降。 因此,目前各国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指南都非常明确地指出,直接PCI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并且要求能够尽快实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PCI治疗的黄金时间段是在发病的12小时内,并且要求从医生接诊到打开阻塞的血管应该在90分钟内完成。 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是全球心血管学界最顶尖的学术会议,AHA2017年会11月15日刚刚在美国结束。就在会议的第二天早晨,AHA的主席约翰·沃纳(John. J. Warner)先生突发胸痛,被送到当地一家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然后置入了一枚心脏支架。在发病的前一天下午,沃纳先生还进行了大会主席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他提到,他6岁时第一次听说心脏病发作,是因为他爷爷猝死了,他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尽享天伦之乐,老了以后能够子孙绕膝。如果没有心脏支架,沃纳主席的愿望实现起来就将困难很多。 但前面提到的ORBITA研究,针对的是冠心病的另一类表现: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部分情况需要支架治疗 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主要表现是在一定强度的活动量时出现胸痛,如果及时停止活动并休息,几分钟后胸痛即可缓解。 活动量增加时,心脏需要的血流量增大,冠状动脉会主动扩张来增加血流供给,但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的狭窄血管没有办法有效扩张并增加血流量,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细胞就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引起胸痛。当活动停止时,心肌细胞所需要的供血量减少,狭窄的血管又能够满足心肌血供的需要,胸痛就消失了。也有一些其他原因引起的稳定性心绞痛,所占比例较少。 当然,稳定性心绞痛也有可能突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因此这两种表现形式是可能的。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医生会给予一套组合拳的药物治疗(这些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也同样需要),包括: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用来预防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降脂药用来使动脉硬化斑块更稳定,也延缓动脉硬化斑块进展;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心率,来降低心肌细胞的耗氧量,或增加冠状动脉血供,以减少心绞痛发作。 因为心绞痛症状是由于狭窄的血管引起的,那么用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增加血流量,理论上似乎就应该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减少心绞痛发作。实际是否如此呢? 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过程:带有支架的球囊通过导丝指引被放置在狭窄的血管段,球囊充气后扩张,撑开狭窄的血管并且释放支架,随后球囊放气并撤出,把支架留置在撑开的血管处作为支撑。 在之前的不少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已经比较了支架+药物的治疗方案和单纯药物治疗方案之间的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别。比如,2008年的一项研究纳入了2287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及2年时,接受支架(金属裸支架)治疗的患者在心绞痛的频率、活动量受限的程度、治疗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显著优于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但该研究也发现,这种优势在术后3年以后逐渐缩小,甚至不再有显著差异。 2012年的一项研究比较的是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该研究发现,尽管支架+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并没有显著降低因心脏病死亡的可能性,但是降低了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性,也减少因为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治疗的可能性。 在不断的临床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展出多种技术手段,比如用血管内超声更准确地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用测定血管内血流流速的方法判断是否存在缺血,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置入支架。更多的手段帮助医生们从大量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挑出最适合支架治疗的那一部分,以期提高心脏支架手术的效果。 所以,在目前各国的冠心病诊疗指南中,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一些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下,还是推荐首选接受支架治疗。尽管支架治疗不一定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改善心绞痛症状和患者生活质量。 支架置入并非没有风险,一方面,手术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操作相关的血管损伤等。另一方面,支架置入后有一定的可能性(虽然很低)在支架内形成血栓或内膜增生,造成支架狭窄堵塞,因此需要患者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栓形成。但是,如果为不需要支架治疗的患者置入了支架,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白白承担这些风险,是得不偿失的。这就是为什么医生不会给所有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安装支架的原因。 支架到底要不要放?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柳叶刀》的研究,这项研究在设计上采用了以前从未采用过的支架置入术和假手术对照的方案,进一步消除了手术对于受试者的安慰剂效应;在心绞痛症状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方面,可以说结果更趋向于客观。 但一方面,研究入选的人数较少,仅有200人,能够多大程度上代表所有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尚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受试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本身都比较“轻微”:按照文章中披露的情况,这些受试者中,大约有30%按照目前的临床指南,本身就是不需要支架治疗的。这种受试者选择上的偏倚,或多或少也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还是给医学专家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大家重新思考心脏支架是否能够达到期待的效果,或者说如何选择出最适合支架治疗的患者。 而对于普通的公众和冠心病患者而言,需要明确的是,支架的确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来说,理性的选择是在规范足量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症状严重程度和血管狭窄的程度,充分评估权衡支架手术带来的获益和风险,与医生共同商议是否接受支架治疗。而当急性冠脉综合征这类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时,急诊PCI是最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不要因为犹豫不决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冠心病支架术后的“四大法宝”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传说中的杏林“四大法宝”,手握法宝,方能避免误(走)入(进)歧(误)途(区),最终修成正果,赢得健康! 第一大法宝:药物 传授秘籍:坚持服药,防治有效! 在放置冠脉支架后的半年内,是最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是血栓的时间段。所以,必须坚持吃抗血小板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抗治疗”;同时,还需联合他汀类药物在调脂的同时稳定斑块。其代表药物有: “双抗”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第二大法宝:戒烟 传授秘籍:吸烟伤身,严格戒烟! 吸烟不但能引起血液粘性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还能直接导致冠脉内皮机能紊乱,引起不稳定斑块破裂;还有文献指出吸烟与冠脉痉挛密切相关。所以,不论是否罹患冠心病或是安放冠脉支架,都应该严格戒烟,包括二手烟。 第三大法宝:健康生活方式 传授秘籍:少吃多动,练得神功! 对于支架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而言,从饮食方面控制血脂异常的发生,是预防发生再次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少吃盐,少吃油,尽量避免动物内脏的摄入。 而运动可以增加脂肪的消耗,减轻体重,改善体质等。但是必须要循序渐进,避免骤然剧烈运动而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应该以自己不感到疲劳为度。 第四大法宝:定期检查 传授秘籍:合理检查,知彼知己! 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支架手术后,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复查相关生化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地调整药物的剂量。一定要注意,很多冠心病的用药剂量并非固定不变,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的剂量都需要及时调整。只有做到了定期检查,方能百战不殆。 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行走于江湖,手握“药物”、“戒烟”、“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这四大法宝,必能在与冠心病的漫长对决中,披荆斩棘,占得先机,并最终赢得健康!
总访问量 1,253,546次
在线服务患者 2,488位
科普文章 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