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主任医师 教授
消化内科主任
消化内科张焰平
主任医师
科主任
消化内科王清秀
主任医师 教授
3.4
消化内科裴章勋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消化内科魏敏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孙小明
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程畅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郑晓敏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陈燕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汪文生
副主任医师
3.3
方崇文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汪祺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陈刚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李祥春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徐伟
副主任医师
3.3
消化内科贺玲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吴李飞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吴义先
主治医师
3.2
消化内科江烨
医师
3.2
消化内科方翔
医师
3.2
2022-05-19原创:老杜说健康一、吃什么最容易便秘?1.便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器质性便秘,主要是肠道、肛门的疾病引起了便秘,可以做一些检查,比如肠镜、排便造影或者是下消化道造影,判断便秘是不是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引起的;第二类是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引起的,主要是一些慢性病,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时候,很多人会便秘,还有糖尿病,如果病史比较长,也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造成便秘。还有一类叫功能性便秘,这是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器质性疾病也没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病的便秘,就属于功能性便秘,它占的比例是最高的。2.所有的便秘都是因为饮食不当导致的吗?第一方面饮食因素,这是最重要的。可以归结成两大方面,一个是吃了很多不该吃的东西,再一个是少吃了该吃的东西。这两方面比较起来,最重要的还是吃了不该吃的东西。第二个方面,精神因素。假设一个人平时精神紧张、工作非常疲劳,这种状态也会造成便秘。因为工作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会兴奋,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尤其会造成肠道传输功能障碍,就会造成便秘。当然,有的时候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忘了排便,也会造成便秘。第三个方面,跟运动和日常活动有关系,假如整天呆在办公室,缺乏适当的运动,也会造成胃肠蠕动功能减弱,出现便秘。便秘的原因主要是这三大方面,此外,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诱发便秘,比如过量饮酒、长期饮酒。3.大便干结成球状跟上火有关系吗?确实吃上火的东西容易便秘。吃辣,吃干炒的食物比如炒花生、炒瓜子、炒干果;还有油炸的、烧烤的,这些能引起上火的东西特别容易诱发便秘。这种便秘最主要的表现是大便干燥,大便会结块或者是一粒一粒的小球,像羊粪蛋一样。对这类人群来说,上火的东西就属于不该吃的东西。4.容易造成便秘的食物跟吃的量有关系吗?如果你的口味比较辛辣,非常喜欢吃辣椒、胡椒、芥末这些东西,就容易引起便秘。但并不是说只要吃这些东西就会便秘,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吃的量,以及吃的频率和时间,偶然吃一次辣不会便秘,但是吃的量比较大,或者吃得非常频繁,就很容易便秘。5.我的大便不干,只是经常几天不排便,排便的时候总觉得没排干净,为什么医生也说我是便秘呢?便秘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排便次数减少,比如一周之内排便少于两次,所以这种情况也叫便秘。经常没有便意,排出来的大便是不成形的,排便很费力,排便时间长,大便有排不尽的感觉,排了以后还有,以及大便粘马桶,冲水马桶冲不干净,这是黏腻型便秘的主要表现。属于便秘的一个特殊的类型,过去很难见到,现在这样的便秘患者越来越多。它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跟干硬性的便秘一样多。黏腻型便秘最主要是因为饮食过于高蛋白、高脂肪、缺少纤维素,以及缺少适当的锻炼二、吃什么能治便秘?6.我吃泻药时能排便,不吃泻药就便秘,我一直靠吃药通便不可以吗?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很多顽固性便秘的患者,吃了很多类型的通便药甚至是泻药,包括中药和西药,经常是刚吃某一种药的时候效果比较好,几天、两三周甚至一个月都有效,但是过了一两个月,这个药就失效了,又换了一种通便药,同样的情况,还是刚吃的时候有效,吃一段时间又没效。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进行饮食调整,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所以便秘很难治愈,甚至很多患者最后吃什么通便药都没效了,只能求助外科大夫。外科大夫可能找出器质性病变的原因做一些手术校正,比如慢传输型的便秘(编者注: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导致肠内食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属于整个结肠的问题,可能需要做全结肠切除手术。我特别不希望患者出现这样的结局,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饮食的调整。饮食调节是治疗便秘的基础和根本。7.能不能不吃药只靠饮食调节治疗便秘呢?在你便秘比较严重的时候,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同时用药会更好,因为饮食调节治疗便秘,它的疗效会来得比较慢。所以治疗早期可以先用药,在饮食调节发挥作用以后,可以将药物逐渐减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停药,最后长期靠饮食调整来维持疗效。8.出口梗阻型的便秘调节饮食有用吗?出口梗阻型便秘,也叫功能性排便障碍。正常人在做排便动作的时候,直肠收缩,但肛门应该是打开的。做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发现,有一部分慢性便秘的人在做排便动作时,直肠收缩肛门也收缩,或者肛门不能放松。它的发生跟饮食也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一般是先有慢性便秘,慢慢引起了出口梗阻,原发的出口梗阻很少。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最基础的治疗还是饮食调节。再一方面,这种患者还有一种不用药物的缓解办法,比如最有效的是每天进行五到十分钟的“深慢呼吸锻炼”,深慢呼吸的时候,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要点是呼吸一定要非常深非常慢,就是把呼吸调整到每分钟10次、12次的频率。对于出口梗阻型的便秘,最重要的是,到卫生间排便时要张口深慢呼吸,当张大嘴深慢呼吸的时候,肛门会自然地放松,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大部分患者出口梗阻的情况都会缓解。9.多吃纤维素能促进排便,这是正确的吗?这是正确的。因为纤维素是胃肠道不能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可以使大便在肠道里面保持水分保持体积,使粪便不容易干结。其次,还能刺激肠黏膜,来促进肠胃蠕动。高纤维素的食物对于干硬型的便秘肯定是有好处的。10.哪些食物里纤维素多,您推荐几个能长期吃的?对干硬型的便秘,通便效果最好的食物就是红薯,它含纤维素最多,不但可以缓解便秘,而且对预防很多肿瘤都会有好处,尤其是胃肠道的肿瘤。除了红薯之外,其它的薯类,土豆、山药这些对便秘都有好处。除此之外,含纤维素比较多的就是蔬菜水果,比如芹菜。但是有一种食品大家需要关注——韭菜,虽然含纤维素比较多,但韭菜是热性的。有患者听说吃韭菜能治便秘,但吃了很多之后,便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建议大家吃韭菜来缓解便秘。11.益生菌能改善所有患者的便秘吗?益生菌对便秘会有好处,但是益生菌只可以缓解一部分患者的便秘。因为每个人的肠道菌群是不一样的,肠道菌群受饮食的影响非常大。假如正好这个患者的便秘跟缺乏某些益生菌有关系,那它就会有效;假设根本就不缺这种益生菌,那它就没用。含益生菌的酸奶同样对于一部分便秘患者会有好处,但是喝酸奶也要适量。毕竟它也是一种高蛋白的食品,如果每天都喝甚至每天喝几罐酸奶,可能会事与愿违。12.多喝水有用吗?喝水太少,很可能诱发便秘或者加重便秘,缺水的人一定要充足饮水,但喝太多也没必要,对便秘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缓解作用。建议大家不要等到很渴的时候再喝水,当出现口渴这个症状的时候,很显然是已经缺水了。关于每天摄入的水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高体重,对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每天喝水不能低于1000毫升,虽然饮食喝粥或者吃稀面条,里面已经含有一定的水了,但还需要另外再喝一些水。三、怎么吃才能治便秘?13.关于治疗便秘,请您推荐一些具体的饮食方案?第一类是建议不要吃的,就是中医说要忌口的,比如辛辣的,干炒的油炸的烧烤的,还有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韭菜。第二类是要限量吃的,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主要是肉类,鸡鸭鱼肉、猪肉、牛肉等等,还有鸡蛋,奶类,乳制品,都应该尽量少吃。第三个是饮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多吃水果蔬菜。五谷杂粮里面更应该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玉米、高粱等等。但不建议吃黏玉米或者水果玉米,因为跟传统玉米所含的成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很好吃,但是它已经不再有传统粗粮对身体的正面影响。第四个是喝一些养生的粥类。小米粥最好,对于便秘也会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以小米为主,里面可以加一些红薯、山药。大便黏腻型的便秘,加上薏米会更好,因为薏米是健脾祛湿的。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加上红小豆,可以清热利尿,也非常有好处。14.不吃肉蛋奶,我会不会营养不良呢?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二三十年以前的饮食结构里,很少有肉蛋奶,那时候只要能吃得饱,没有人发生营养不良。粮食里面都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所以不用担心吃粮食不吃肉蛋奶会造成营养不良的问题,恰恰是因为现在吃了过多的肉蛋奶才出现了很多疾病。除了便秘之外,很多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心脑血管病和某些肿瘤,都跟营养过剩、体重超重有关系。15.清淡饮食短期内就会有效果吗?所有类型的便秘都适用吗?比较轻的患者单用饮食疗法就可以缓解便秘,非常重的就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饮食疗法在便秘的治疗里面,应该说是最基础性、最根本的,应该说对所有人都是适合的。16.清淡饮食要吃多久呢?便秘好了也需要一直吃吗?这种饮食调节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经过饮食调节或者药物治疗以后,便秘缓解了,如果又恢复到原来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便秘必然会复发。而饮食方面非常配合的便秘患者,通常会得到长期的缓解,甚至终生都不复发。四、不吃药治便秘,还有哪些办法?17.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不用吃药也能改善便秘症状吗?除了饮食之外,发病因素里面还有精神因素,包括精神紧张、工作忙碌等,建议在饮食调节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紧张忙碌的生活。缓解精神紧张,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来做深慢呼吸,最好在吸气的时候只想一个字——静,这时候的精神要完全静下来;呼气的时候想一个字——松,全身肌肉放松。假如每天都能抽出时间做放松功,对缓解精神紧张,缓解焦虑情绪会有很大的帮助,对改善胃肠功能非常有好处。18.运动能改善便秘吗?可以做有氧运动,比较缓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反而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对便秘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剧烈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关节也会造成损伤。最好做运动时不出汗或者微微出汗就可以了,不要做出大汗的运动。19.一定要养成每天都上厕所的习惯吗?一定要养成非常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去排便。大多数人都是早晨排便,也有人晚上睡觉以前排便,这些都可以。但最好能定时,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到了时间就会产生便意,胃肠道也会出现推进性的蠕动,对于排便也会有帮助。20.关于便秘,您还有什么好建议给广大患者呢?通便的中药、中成药、保健品,可能很多患者都用过,往往刚开始用是有效的,过一段时间就没效了。这些产品很多都含有泻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等,长期使用会出现结肠黑变病,这是非常常见的。在结肠黑变病的基础上容易出现结肠息肉,这是一种结肠的良性肿瘤,如果不切除,时间一长就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千万不要想依赖药物彻底治愈便秘,饮食治疗特别特别重要。
消化科医生提醒:这种「糜烂性胃炎」,是癌前病变 2021-10-08胃肠病作品原创:胃肠病 “糜烂性胃炎”是胃镜报告中最常见的诊断之一,我们常常看到“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萎缩性胃炎伴胃窦局部糜烂”等等。 很多朋友看到“糜烂”二字,就吓得不轻,以为是胃烂掉了。其实不然。有的糜烂很轻微,有的却是癌前疾病,有癌变倾向。 我们常说的糜烂性胃炎,其实包括两大类: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大多因为酒精、药物、化学物质的突然损伤胃黏膜,造成红肿、充血、甚至出血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并不常见。比如大量饮酒、误食某些化学药物等等。 慢性糜烂性胃炎,大多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巨大精神、压力刺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损伤、炎症表现,多在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出血等为主。通常我们认为大约地可以分为两种: 1、一种就是胃镜报告中常见的“糜烂性胃炎”: 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糜烂性胃炎,就是黏膜充血红肿,黏膜层有点损伤而已,或者会有极微量的出血。 我们的胃粗略说,从里向外有四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一般来说,糜烂性胃炎仅仅是损伤了最表面的黏膜层,尚未到达肌层,所以很好修复,也没有癌变风险。轻微的甚至不需要治疗,只需要改善生活习惯即可恢复。 陈旧性出血点、黏膜水肿 2、还有一种,叫做痘疹样胃炎,或者疣状胃炎,是癌前病变 顾名思义,就是胃壁长出像痘疹一样的隆起,顶端糜烂,所以也叫胃窦隆起型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 它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上图:胃窦可见多发章鱼吸盘样隆起,伴中央糜烂 以下是三例胃窦隆起性糜烂——疣状胃炎:(图片源于网路) 【图一】 胃窦可见黏膜隆起,表面欠光滑,顶部凹陷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中度不典型增生。 【图二】 胃窦可见黏膜隆起,顶部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轻度不典型增生。 【图三】 胃窦可见多发黏膜隆起,顶部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轻度不典型增生。 内镜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 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与胃癌鉴别要点是:多发且糜烂界限不清 报道检出率为1.22%-3.3%,疣状胃炎发病机理及病因目前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目前认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一、病因 到目前为止,疣状胃炎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胃黏膜局部免疫炎症有关,而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 由于胃黏膜反复炎症刺激下,胃黏膜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反复进行,引起胃黏膜纤维组织增生隆起,表面又糜烂,从而形成了疣状胃特有的表现。由于反复损伤修复,细胞容易突变,因而疣状胃炎容易癌变。 1、幽门螺杆菌感染 疣状胃炎患者89%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2、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为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andret等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明显高于其他胃炎和正常胃黏膜。 3、高酸 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几率很高,且溃疡合并疣状胃炎者,溃疡难愈合、易复发。认为疣状胃炎与高胃酸有关。 二、病理 肉眼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 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 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上图:可见表皮的再生性改变和幽门腺增生,未见异型上皮细胞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为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黏膜肌层常明显增厚并隆起,结构紊乱。 三、临床症状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月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四、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四联疗法”治疗2周。 随后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抑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抑酸剂,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症状不重者也可使用H2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胃黏膜保护剂,如尿囊素铝片、替普瑞酮、麦滋林、瑞巴派特等。 有上腹胀闷、嗳气者,加用胃动力药,如莫沙比利、依托比利等。 1、未成熟型: 隆起基底部逐渐高起,隆起较低。病变易消失,一般不超过3个月。 这种类型的,建议用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3个月复查胃镜。 2、成熟型: 建议胃镜下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如果有不典型增生或是肠上皮化生。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内镜下切除病灶,以防止癌变。 五、与胃癌的关系 有关研究显示疣状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应该作为癌前病变看待。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月内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多年,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少数患者无症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闷、嗳气、反酸、恶心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有三分之一病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以少量出为多见。 有学者观察了82例疣状胃炎,随访1~5年,4例发生癌变,占4.88%。癌变时间为1~3年,平均21月,均发生在原发病灶上。 临床上有必要对疣状胃炎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预防癌变。 六、预防 1.放松心情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及时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本病非常重要。 3.慎用药物 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类药、红霉素、泼尼松等药物,尤其在胃炎活动期。 4.适当的运动 5.戒烟、戒酒 6.改善饮食习惯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细嚼慢咽,三餐按时定量、多摄取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 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胃肠病作品原创:老杜说健康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数十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原,尤其胃癌,90%的非贲门部胃癌与它有关,因此,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癌的最重要的可控手段。但是,有很多朋友担心:既然这个细菌是通过口口传播的,我辛辛苦苦根除了,和朋友一起吃顿饭,不又感染上了么?那还治它干啥?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件事儿。治疗后再次感染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呢?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后,也会产生抗体,但这个抗体并不能保护机体再次被感染,加上我国独特的就餐习惯(共餐),是不是治疗等于白治呢?对此,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归结一下:1、欧洲的研究一项研究结果显示,5岁以上人群治好之后的感染复发每年不超过0.5%~2%。2、我国的相关研究据权威专家陈烨教授的估计,我国总体的5年再感染率大约在4-8%左右,儿童和家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会相应高一点;而吕农华和祝荫教授团队的结果高一点:大陆地区Hp感染的年复发率为2.2%,我国台湾地区为2.8%。根据权威专家刘文忠教授所述,我国的平均每年再感染率应该在3%左右,就是说:治疗成功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几率,只有3%。这是非常低的。尽管我们还不明白其中原因,但数据还是可以让我们放心的。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者巴里·马歇尔教授,2017年在上海东方医院演讲,他说,即使保持中国式的就餐习惯,治疗后再次感染的几率也非常低,尽管还没有证据来解释这一现象。一项大规模研究证实,年再感染率低于1.5%!2020年3月,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杂志发表了我国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等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首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再感染的长期随访及其危险因素,该研究是一项全国性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后的年再感染率低于1.5%。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复发与再感染复发:根除成功后6-12个月,复查阳性;再感染:根除成功后12个月以上,复查阳性。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5193名受试者参加了这项前瞻性开放队列研究。其中,2059名参与者完成了至少一次随访,平均年龄为47.3±14.8岁,其中女性946人(46%),男性1113人(54%)。根除成功后随访间隔为6-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8.2±13.6个月。幽门螺杆菌再感染随访期间,在前瞻性开放队列中,共有216名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再次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其中129名受试者为根除成功后6个月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复发病例,87名受试者为根除成功后12个月之后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再感染病例。幽门螺杆菌年再感染率为1.5%(87/5707.5人/年)(95%CI:1.2-1.8)。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种族、文化程度、居住地、胃癌家族史(均为P<0.1),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根除治疗成功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复发。进一步的多变量分析表明,幽门螺杆菌再感染与以下5个风险因素独立相关:少数民族(HR=4.7,95%CI:1.6-13.9)、低学历(HR=1.7,95%CI:1.1-2.6)、胃癌家族史(HR=9.9,95%CI:6.6-14.7)、居住地在我国西部地区(HR=5.5,95%CI:2.6-11.5),居住地在我国中部地区(HR=4.9,95%CI:3-8.1)(P<0.05)。研究结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年再感染率(1.5%人/年)相对较低。具有特定的种族、受教育程度、家族史或居住地区的患者似乎有更高的幽门螺杆菌再感染风险。小结1、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再次感染的几率很低;当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比如使用公筷。2、很多的所谓“再感染”,大多数是上次根本没有杀灭,也就是“复发”。3、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是一个活动的传染源,建议没有抗衡因素的成年人都要根除治疗,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4、大力推广公筷公勺行动,杜绝餐桌传播。5、不要担心再次感染的问题,该治就治!
总访问量 489,580次
在线服务患者 2,200位
科普文章 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