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锐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心血管内科贾院生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血管内科项学军
主任医师 教授
3.5
心血管内科张金惠
主任医师 副教授
3.4
心血管内科陈良川
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张宜春
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孙爱娇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杨之
副主任医师
3.4
心血管内科汤琦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章纪平
副主任医师
3.3
陈海燕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彭凯歌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程静芳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郑元喜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钱碧云
副主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刘凯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顾崇怀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章礼玲
主治医师
3.3
心血管内科姜明
主治医师
3.3
发现体检单上血脂的指标异常了,那么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即应坚持“三低”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糖。除此,应有相应的活动量。 有的人很瘦,也会出现血脂异常,有可能与遗传、内分泌、代谢等有关,因此,只要检查出血脂异常,就要采取干预措施。 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不断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导致血栓形成,使血流变慢,严重时可阻断血流。 当生活方式不能改善血脂指标时,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应口服他汀类药物。单纯的甘油三酯高,则口服苯扎贝特类为主。
天气日趋寒冷,对于高血压患者又将迎来一个考验,稍不注意就易发生意外。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季节变化,请注意血压波动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血压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就一天来讲,通常白天血压比夜间高,清晨和上午8~10时血压偏高,而深夜或凌晨时血压偏低。因为血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肌收缩力、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大小。 冬季,大家都会发觉手脚变凉,这是因为气温低,人体通过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损耗,达到保暖的目的。但这样会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冬季时血压最高,夏季时血压最低。 冬季高血压患者服药原则最好选用长效、缓释的降压药物制剂。临床应用中,控释剂型显示出较缓释剂型和长半衰期等剂型更平稳的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缓释药物释放的药量逐渐减少;长半衰期药物通过给药的叠加效应来达到相对的平稳,但给药间隙的血药浓度会有波动;控释剂型的释放则属于零级动力学,药物的释放量始终是恒速、等量的,能达到真正的平稳、长效。 控制血压,做好家庭保健1.保暖、睡眠要充足 高血压患者在冬日应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创造温度适宜而幽静的休息环境。除夜间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外,每天还可午睡半小时左右,这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 2.补充水分 冬日室内使用空调及其他取暖设备,造成室内空气干燥。所以,高血压患者在冬季首先要重视补充足够的水分,加大新鲜水果的摄入。有糖尿病的人,应以清茶或温开水为主。补水要注意“少量多次”,以免一次摄入过多水分,造成心脏、肾脏负担过重。另外,高血压者容易在清晨发生中风和心脏病,有研究认为与夜间缺水有关。所以,在半夜醒来时适量进点水,降低血液粘稠,血栓形成有益。 3.注意室内外温差 冬季因为寒冷,大家都会选择待在空调房里面。但是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在使用空调时,室内和室外温度差过大,促使脑部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引起血管破裂。所以出门前,一定要戴保暖帽、口罩、保暖围巾及手套等,以防血压波动过大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 4.适度运动,贵在坚持。 寒冷季节慎早起锻炼,最好在上午10时以后再锻炼。锻炼要以室内运动为主。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流通,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病人好处非常大。中老年人来说,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步行和太极拳。不需要刻意追求步数的多少,适度运动即可,但需坚持每周锻炼4-5次为宜。
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6%。 就像一根橡胶水管,如果水压长期维持高压,那么水管的损伤和老化就会加速。这种情况在血管内也同样会发生,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血管内壁就会出现“小伤口”,血液中的脂质和血小板等物质就会聚集过来形成斑块、血管变狭窄。血管壁的弹力纤维也会受损,变得不再有弹性,容易形成鼓包或者直接受高压冲击而破裂。由于血管系统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因此全身各个器官都可能受累。这种情况发生在脑血管,就会导致脑卒中。 预防高血压要点: 限盐:推广使用盐勺。 均衡膳食。 控制体重。 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工作压力。 戒烟、限酒。 运动方面: 避免办公室久坐,每天6000步,快步走向健康。 运动需要多样化: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健身器械运动、柔韧性运动如太极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