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
按疾病推荐专家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人格障碍?
临床上遇到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一个15岁的少年,自称“反社会人格”,在学校里欺负同学,在家顶撞父母,偷盗钱财,甚至动手打老师,最终父母以“行为不良”为由,送到门诊来让我帮忙看看。 孩子大喊大叫,却被两个身材魁梧的精神科男护吓到不敢说话,最终在问诊过程中告诉我,自己是因为看了《蝙蝠侠》中的小丑和《神探夏洛克》的主角都是反社会人格,觉得非常迷人帅气,所以才自称反社会人格,做出种种不良表现。 这种现象让人忍俊不禁,但作为医生又有些担忧: 不要再美化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不随便能得,也不是那么好治的!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人格障碍,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对于我这样30余年经验的精神科医师,也需要一个慎重的过程,而且人格障碍预后较差,可以说是“不治之症”。 很多人看到一些对于各类人格障碍的描述,容易对号入座,觉得这个也像自己,那个也像自己,我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也有人格障碍,那你又说这个病预后很差,我是不是没救了? 怀疑自己患有人格障碍,还有救吗?每次遇到这种问题,都要老生常谈的说一句: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并非易事,如果大家都能凭在网上看一些文章就能自己诊断治疗,那我们这些精神科医师岂不全都要失业。 一般人格障碍的患者是无法理解自己的异常的,来就医的往往是因为睡眠或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所以如果发现身边的亲人朋友可能患有人格障碍,请尽早就医确诊,进行规范治疗,可以使异常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人格(personality)也可以称作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习惯方式。 也可以通俗的讲:人格就是我们给其他人的感觉。 那么人格障碍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明显让其他人觉得他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是无法掩饰的,从童年、青少年及成年早期就一直持续的,这些患者并非受到重大刺激因而产生了人格改变或应激反应,而是从小到大一直都表现的异于常人。 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反社会型人格,从小就待人十分冷酷无情,即便是骨肉亲情,从小也漠不关心。没有内疚感,完全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和义务,很多患者从小就逃学、说谎、酗酒甚至违法乱纪。 再比如说:回避型人格障碍,从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与天真烂漫的同龄人不和谐的紧张、提心吊胆、自卑和不安全感,即便身边的生活环境和父母家庭都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也无法改变患者这种过分的担心。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人格障碍?诊断人格障碍,是一个规范的,慎重的过程,需要精神科医师来详细评估,并非老百姓根据几条规则就能判断出来的。 首先要进行临床晤谈,尽可能的多方面采集病史资料,再使用多种问卷和评估方式辅助诊断。人格是长期的稳定的,一般在成年期我们才会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格障碍患者已经形成了完全异于常人的行为模式,但他们无法理解自身的异常,因而往往在与外界产生冲突后感到痛苦。 在治疗上,我们只能控制异常症状,却无法彻底改变患者的人格结构,对于医生来说,只能祈祷所有的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被善待,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被家庭良好引导,最终都有健康的人格。
许宝贵 主任医师 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6870人已读 - 精选 儿童孤独症是怎么诊断出来的?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孤独症患儿1-2岁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孤独症症状。 一些后来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的父母回忆,他们的孩子都是在1岁以后,出现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的表现:语言发育迟滞,对语言的理解力异常一般是首诊时家长们的主诉。 1、社交方面: 对人的面部几乎没有兴趣,缺乏目光对视,很少有直接的生动面目表情或发声、姿势,缺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兴趣,难以觉察别人的情绪,对别人的操控和欺负也无动于衷。 2、交流障碍: 语言发育异常,发音颠倒,言语节奏或声调异常,无意义言语或无法用语言来交流,刻板语言或重复语言。 3、认知障碍: 智力评分比较低,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能力上,例如对顺序性和程序性信息的反应能力比较低。 4、行为特征: 对单调环境有独特反应(例如紧盯着电视)而对社会性情景缺乏反应(例如父母的声音),对非语言的声音有反应而对人声缺乏反应。 特殊的兴趣:例如对一些物品的非功能性部分表现出兴趣,或出现一些特别的姿势,例如踮起脚尖走路,拍手,绕着物体转圈等。 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 (家长可以一条一条对下去,看看是否出现这些症状) A:下列12项中至少符合6项 1、社会交往中有质的损害——至少有2项 1)多种调节社会交往的非语言性行为的使用有明显损害,例如:目光对视,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及手势的。 2)不能与同龄人建立与发育水平相称的伙伴关系 3)不能自发的寻求与他人共享欢乐、兴趣或成就,例如不会像旁人展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4)缺乏社会交往或与别人的感情交流 2、语言交流中有质的损害——至少有1项 1)口语发育延迟或完全缺乏(不伴有试图用其他交流方式,例如手势或表情来替代) 2)具有足够语言发育的个体,发动或维持与别人交谈的能力存在明显损害 3)刻板的重复语言或奇特语言 4)缺乏与发育水平相称的各种自发性装扮游戏或社会模仿性游戏 3、局限、刻板和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方式——至少有1项 1)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的、局限的兴趣模式,并有异常的兴趣强度和专注程度 2)顽固的坚持一些特殊的、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的动作或活动 3)刻板的和重复的作态动作(例如:手指拍打或扭转或复杂的全身动作) 4)过分专注于物品的某些部分 B:3岁之前开始发病,至少有1项功能发育延迟或异常 1)社会交往 2)社会交往中语言的应用 3)象征性游戏或想象性游戏 C:这类障碍不能用RETT障碍(雷特综合征,,一种特发于女孩,与遗传有关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疾病)、儿童瓦解性障碍来解释。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特点,且很多症状可以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或神经疾病中。因此,一旦发现孩子的言语、肢体、行为表现出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的发育异常,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筛查。 目前对儿童孤独症有个形象的描述就是“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聋,却对声音充而不闻;他们不哑,却不知如何 开口说话;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本文系许宝贵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许宝贵 主任医师 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6669人已读 - 精选 失眠与情感障碍
失眠对于身处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来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多人因为生活压力、精神状态、情感问题等都会引起失眠。如果对失眠不及早进行治疗,那么会引发许多疾病,长期失眠会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按临床表现来说,失眠通常有如下几个形式: 1.入睡困难,也就是睡眠潜入期过长。入睡的时间超过30min 2.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醒来的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 3.睡眠质量差。经常做噩梦,自觉睡的浅,似没睡一样 4.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一般比正常时早醒1--2小时即为早醒 5.总体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6.日间残留效应。第二天早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失眠症与情感障碍的关系 情感障碍可能导致失眠 造成失眠的病因有许多,也非常复杂,其中: 1.心理、精神受到外界的刺激或干扰时,最容易导致失眠。如焦虑、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等,都会引起失眠的。而生活中的打击、惊喜、工作与学习的压力等,会使人过度思考、担心,这些方面也会使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过激的反应,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失眠。 2.服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抗焦虑药都有可能引发失眠。 失眠对情绪的影响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长期失眠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项机能都受到影响,从而会加大我们情绪上患病的风险。 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以前我们国家医学体系中的心理学建设比较薄弱,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正因为该方面医学专业教育及医学科普教育的不足,导致很多医生和患者并不能正确的认识该类疾患,在临床上很容易误诊或漏诊;或者是病人拒不接受医生的诊断,治疗的依从性更无从谈起。据国外研究报道,原发性失眠病人中存在中、重度焦虑和抑郁分别为54%和31%;国内研究显示,失眠病人中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障碍大约为66.67%,其中焦虑情绪发生率大约为53.18%,抑郁情绪发生率大约为59.96%,焦虑与抑郁共存,约占47.9%。 因此,失眠和情感障碍可能会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多学科诊断,制定适合自身的诊疗方案。 本文系许宝贵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许宝贵 主任医师 延庆区精神病医院 精神科2829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疑病障碍 疑病障碍诊断总交流次数5
- 去年开始出现焦虑的症状,心理很难受, 心慌难受,心理不舒服,不会和人相处,该怎么办?总交流次数29
- 患者:女 15岁 儿童双向情感障碍 最后交流时间 2019.04.17儿童双向情感障碍 拉莫三嗪治疗双向总交流次数12
- 患者:男 36岁 精神心理问题 最后交流时间 2019.01.05精神心理问题 抑郁症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是大脑功能紊乱的原因吗?总交流次数6
- 患者:男 43岁 抑郁症 最后交流时间 2018.12.02抑郁症 我喝了好多药物不起作用!请问我该怎么办呢总交流次数6
关注度 北京市 第237名
总访问量 145,976次
在线服务患者 171位
科普文章 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