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介绍 查看全部
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结直肠炎
广义而言,发生在直肠的炎症均可称为直肠炎。常见的直肠炎主要表现为肛门下坠感、腹泻、里急后重;血便、黏液便或黏液血便。直肠炎轻者仅黏膜发炎,重者炎症累及黏膜下层、肌层,甚至直肠周围组织;有时只是部分直肠受累,有时直肠全部甚或累及肛门。急性直肠炎长期不愈,则变为慢性直肠炎。病因1.异物损伤最为常见的病因是直肠内异物损伤。未消化的骨片、木片或其他带有锐利角的各种异物可直接损伤直肠黏膜而发生直肠炎。此外,严重便秘时的坚硬粪块,可引起直肠炎甚或溃疡。2.中毒与感染重金属(汞、砷等)中毒或者发生以胃肠道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时,常常并发直肠炎。3.局部炎症刺激长期局部炎症刺激如慢性细菌感染(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4.性病所致不洁性交,使肛门部患了尖锐湿疣或乳头状纤维瘤,长期摩擦刺激,可引起直肠炎变。5.免疫功能异常人体免疫功能调节异常可引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6.痔疮、肛瘘、肛裂、化脓性汗腺炎、毛囊炎等长期刺激肛门皮肤,也可累及直肠下段引起炎变。7.血吸虫感染直肠黏膜长期受沉积虫卵刺激,产生坏死、脱落,从而导致炎变。8.其他感染如梅毒(性传播疾病)、病毒(单纯性疱疹或巨细胞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抗生素相关性直肠炎症等。9.放射性照射由于局部放射性治疗(前列腺癌、宫颈癌)可引致直肠炎症。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1.便血直肠出血或直肠排出黏液、黏液血便。2.肛门直肠疼痛由淋病、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直肠炎可伴有强烈的肛门直肠疼痛。3.腹痛,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症状或消化道其他部位疾患者可出现相关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肛门灼痛、排便下坠、里急后重等。检查1.肛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1)急性直肠炎 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表面有黄色脓苔或点状溃疡;(2)慢性直肠炎 黏膜肿胀、肥厚,表面呈粗糙颗粒,有少量黏液;亦可见充血、糜烂、溃疡以及假性息肉形成等。2.涂片检查疑有淋球菌感染者,可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咽部涂片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3.粪便检查阿米巴痢疾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4.培养检查痢疾杆菌、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5.抗体及毒素检测血清抗体检测;毒素检测。诊断1.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2.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3.病因学诊断通过粪便、涂片或活检组织进行细菌、真菌和病毒检测;相关抗体及毒素测定等。治疗1.病因治疗由于引发直肠炎的病因较复杂,治疗原则应根据引发直肠炎的病因及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对症治疗(1)灌肠 对于粪便硬块嵌顿导致的直肠炎应采取灌肠,解除粪便压迫。(2)外用膏剂 肛门直肠下坠疼痛者可给以痔疮膏(栓)。慢性直肠炎概述广义而言,凡是导致结肠的慢性炎症均可称为慢性结肠炎(chronic colitis),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狭义而言指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青壮年多见。病因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非特异性结肠炎,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等。一般认为和感染、免疫遗传、环境、食物过敏、防御功能障碍及精神因素有关。1.过敏因素过敏性病变,受个体差异影响。主要是肠道性过敏,偶尔也累及皮肤。有些人对鱼类、虾、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产生过敏,这些异体蛋白进入人体产生大量的组胺物质,引发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是受致敏物质刺激,自身免疫引起的反应,激发大量免疫细胞凝聚、均集结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从而引起黏膜表面水肿、充血及渗液等炎症发生。2.感染因素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都能有不同程度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效果,说明该病有致病菌的作用。3.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肠炎。临床表现1.慢性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甚至带脓血。2.反复腹痛腹痛多为慢性,时轻时重,有时腹痛先于腹泻,个别人泻后痛减,有时腹痛伴有发热、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腹痛可为脐周或左下腹。3.其他表现偶尔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不常见,在大多数患者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患者(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由于长期发作,患者往往表现为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的现象,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中尤为明显。检查1.纤维结肠镜检诊断上主要依靠结肠镜检,因为90%~95%患者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镜检中早期病变可见肠黏膜有多发性糜烂或浅表性溃疡,可看到充血、水肿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或可称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为明确病变范围,目前常用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与克罗恩病性结肠炎鉴别,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是慢性结肠炎的“金标准”。2.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在钡灌造影中可见到结肠袋消失,肠壁不规则,假息肉形成以及肠腔变细、僵直。有腹部征象的病例忌作钡剂灌肠检查,而应作腹部X线平片检查,观察有无中毒性巨结肠、结肠扩张以及膈下游离气体征象。3.粪便检查大便常规见红、白细胞及少量脓细胞,检测粪毒素,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便培养无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若能找到致病菌,是慢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4.血液生化检查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蛋白可低于30g/L,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万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主。诊断主要根据反复发作腹泻与腹胀,凡有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伴有黏液血便要怀疑本病。肠镜、病理检查、钡灌肠有助于诊断。治疗(一)治疗原则积极寻找致病原因,保护胃黏膜、对抗病原体、消除肠毒素、改善症状、对症治疗、防治复发。慢性期以保守治疗为主,爆发型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二)中医辨证论治1.毒热炽盛、清浊不分湿热较重,调治失宜,湿热蕴毒,阻滞中焦,清浊不分,泄泻无度,毒热入于营血,证见高热、烦渴、尿短赤、倾泻暴注或蛋花样稀便,舌质红,脉弦数或细数。治宜燥湿清热、升清止痢。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2.热盛阴耗、清浊不分因患者素体阴虚,或于产后、术后气血两伤,湿热毒邪久羁,阴血耗伤。又因大泻之后多亡阴,致使阴虚之体日衰、毒热之像日著,正虚而邪实,病情危笃。下午潮热,口干欲饮或不欲饮食,颧红,五心烦热,尿短赤,舌质红,脉数。治宜养阴透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3.脾虚湿盛,清浊不分素体脾虚,湿困气阻,脾虚湿盛,清浊不分。神疲懒言,食少纳呆,口渴不欲饮,腹泻,稀便频作,舌苔白,脉沉细。治宜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丸加减。4.脾肾虚衰、阳虚欲脱因倾泻无度,多必亡阴,阴竭则无阳依附,致使阴竭阳脱。形寒肢冷,四肢消瘦,四肢逆冷,畏寒,腹胀腹肿,脉微欲绝。治宜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和四神汤加减。(三)西医治疗1.内科治疗(1)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复方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有贫血者可予输血,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2)病因治疗 ①抗感染药:根据细菌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抗感染药物,如氟哌酸胶囊、环丙沙星、甲硝唑、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或抗生素保留灌肠,如复方诺氟沙星灌肠液。②皮质类固醇:常用药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3)对症治疗 ①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硝苯地平等;②止泻药,如复方樟脑酊、思密达、洛哌丁胺等;③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乳酸杆菌等;④增加胃肠蠕动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等;⑤缓解便秘药,如口服果导片、外用石蜡油、开塞露等。2.外科治疗有20%~30%重症慢性结肠炎患者最终需进行手术治疗(1)手术指征 需立即进行手术的指征有:①大量、难以控制的出血;②中毒性巨结肠伴临近或明确的穿孔,或中毒性巨结肠经几小时治疗无效者;③暴发性急性慢性结肠炎经类固醇激素治疗4~5小时,症状没有改善者;④由于狭窄引致梗阻的患者;⑤怀疑或证实有结肠癌的患者;⑥难治性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恶化,慢性症状持续,营养不良,虚弱,不能工作,不能参加正常社会活动和性生活者;⑦当类固醇激素剂量减少后疾病立即恶化,以致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能停止激素治疗者;⑧儿童患慢性结肠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时;⑨严重的结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或胆肝疾病等,手术可能对其有作用。(2)手术选择 目前慢性结肠炎有四种手术可供选用。①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②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③控制性回肠造口术;④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预后1.本病迁延日久,不易根治,平时用药可以缓解症状,平时注意禁辛辣、饮酒、生冷油腻食物。2.用药难以控制,或者并发症较多,应考虑手术治疗。3.务必坚持治疗,直到肠镜报告正常,否则易复发。预防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保持良好睡眠;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适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3.一般应进食相对清淡、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高脂肪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肛肠科
雷庆华 主治医师 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肛肠科3190人已读 - 精选 肛裂
肛是肛管,裂是裂开,肛裂(anal fissure)是消化道出口从齿状线到肛缘这段最窄的肛管组织表面裂开,形成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长约0.5~1.0cm,常引起肛周剧痛。肛裂最常见的部位是肛门的后正中线。肛裂的发病率约占肛肠病的20%,多以年轻人为主,但肛裂更青睐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我国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1.8倍,日本大肠肛门会志报告的结果是1.6倍。肛裂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肛裂由于病程长和反复发作,裂口上端的肛门瓣和肛乳头水肿,造成肛乳头肥大,下端皮肤呈袋状垂向下突出于肛门外,形成“前哨痔”,肛裂、前哨痔、肛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肛肠科雷庆华病因1.大便异常肛裂首先是因为来自外力的冲击或摩擦。如果粪便过粗过硬,此时肛门适应性较差,会使肛管裂开,有人研究发现,不仅是便秘,腹泻也会产生肛裂,可占到肛裂诱因的4%~7%。2.内括约肌痉挛肠道、肛管或肛窦的炎症刺激、酸性粪便刺激、括约肌外露、气愤紧张等异常情绪,均可引起肛门内括约肌张力高,可造成肛管静息压明显增高,如此时肛门的舒展性不够,当干硬的粪便通过时,会产生裂口。3.解剖缺陷肛门外括约肌在肛管前后形成两个三角形裂隙,对肛管缺乏足够的支撑,但粪便撞击时可产生裂。同时肛门动脉从两侧向中间分布,在肛门前后交叉,结果在肛门前后形成两个分布薄弱区,导致此区供血亦较差。肛管与直肠成90度角相延续,排便时肛管后壁承受压力最大,故后正中线处最易发生肛裂。临床表现肛裂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便血和便秘。1.疼痛是肛裂的最主要症状,疼痛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预示着肛裂的轻重。一次典型的肛裂疼痛周期是:疼痛-缓解-高峰-缓解-再疼痛。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造成便后严重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可放射到臀部、会阴部、骶尾部或大腿内侧,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此期称疼痛间歇期。之后因内括约肌痉挛,产生剧痛,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此时患者会坐立不安,难以承受,直至括约肌疲劳后,肌肉松弛,疼痛逐渐缓解。待到再次排便,疼痛再次发生。2.便血以排便时滴血或便后纸上擦血为主,血色鲜红,出血的多少与裂口的深浅、大小有关,但不会像痔疮一样出现喷血,很少大出血。肛裂便血也会周期性反复发作。3.便秘很多肛裂患者本身就有便秘,一些患者在患肛裂后因肛门疼痛恐惧排便,久而久之引起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检查肛裂检查也很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在肛肠科门诊即能完成。但要注意,可看,可触,但不要随便用肛镜,避免造成患者更大痛苦和肛门撕裂伤。1.看(1)看“哨兵痔” 肛裂患者一般都会在肛缘前后侧长赘皮,这在临床被形象称为“哨兵痔”,是肛裂的重要标志之一。(2)看裂口 位于肛门的前后正中位置,需要轻轻把肛门牵开才能看到。看看裂口是否新鲜,深度如何。有时会看到裂口内是白色的,这说明比较深,已经裂到内括约肌表面的筋膜组织。2.摸肛裂指诊一定要轻、缓、柔。(1)摸肛管紧张度 指套多放润滑油,轻轻放入肛管,感受肛管的紧张度,借此判断肛裂的严重程度。肛管张力过大,即使没有裂口,也应该治疗。(2)摸瘢痕组织和瘘管 瘢痕组织轻重预示肛裂的病程和预后。肛裂合并的皮下瘘也需要指诊来判断。(3)摸肛乳头 肛裂患者尽量不要用肛镜,可以用手指去检查是否有肛乳头肥大。诊断根据病史、典型临床症状和检查时所见,不难诊断。若肛裂边缘柔软、整齐,底浅无瘢痕,色淡红,易出血,表明为急性肛裂。若裂口周围有瘢痕,底深不整齐,呈灰白色,不易出血,并有“肛裂三联征”,表明为慢性肛裂。治疗大部分慢性肛裂患者纠正原发便秘或腹泻,或临床局部用药试验性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考虑行肛裂切除和(或)内括约肌侧切。急性或初发肛裂可以通过增加纤维和水摄入及温水坐浴来治愈。1.纠正排便异常便秘是肛裂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肛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食物或药物补充维生素等方法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可加用润肠通便药物,服用益生菌类。2.清洁肛门,坐浴排便后或睡前用1:5000的高锰酸钾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3.局部药物治疗(1)止痛类 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凝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双氯芬酸乳膏、布洛芬乳膏等)可以减轻疼痛症状。(2)促裂口愈合类 痔疮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3)硝酸甘油膏局部涂抹 用0.2%硝酸甘油膏涂于肛裂处,2次/d,连用5~8周,该药具有抑制神经递质而起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使内括约肌松弛,肛管压力下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3)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 小剂量毒素有弱化内括约肌张力的作用。在肛裂旁经外括约肌注入0.1ml稀释的肉毒杆菌毒素,导致化学性去神经作用及局部肌肉麻痹,从而降低肌肉的紧张度。4.扩肛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不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用手指或器械(可以用肛肠科常用的喇叭口肛门镜)扩张肛门,对缓解肛门剧痛有一定效果,但会复发,且可并发肛门血肿、出血、短时间内肛门失禁等不良反应。5.手术治疗适用于有肛裂三联征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者,常用的术式有肛裂切除术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危害肛裂一般不会癌变, 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创面可发生感染。炎症向肛门内扩散,可引起肛乳头肥大、前哨痔等,如果病情继续进展,还可引起肛窦炎和肛瘘。预防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很重要。对便秘的治疗和预防是预防肛裂复发的最重要途径。注意肛门清洁卫生,养成便后及时清洗肛门的卫生习惯,有肛窦炎、肛乳头炎、肛周湿疹、肛周皮肤病等肛周炎症性疾病应及时治疗。做到这些就可有效预防肛裂发生和复发。重要提醒一次典型的肛裂疼痛过程是:疼痛-缓解-高峰-缓解-再疼痛。肛裂检查很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在肛肠科门诊即能完成。但要注意,可看,可触,但不要随便用肛镜,避免加重痛苦和肛门撕裂伤。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肛肠科
雷庆华 主治医师 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肛肠科2908人已读 - 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隆起于结直肠表面的肿物,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肠黏膜的增生肥厚,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息肉。息肉有单发或者多发,也有遗传性或者非遗传性,其发病率在总人群中占1.6%~12.0%。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肛肠科雷庆华病因1.饮食因素常认为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高脂肪膳食和食物纤维不足引起。2.炎症刺激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肠黏膜息肉状肉芽肿;结直肠各种炎性疾病等。3.异物或粪便刺激粪便中的残渣和异物导致大肠黏膜损伤,使肠内稳态遭到破坏,导致细胞增生或脱落速度减慢,可形成息肉状凸起。4.遗传因素可有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量少,间断性出血为主。偶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2.粪便改变,包括排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粪便形状的改变。3.息肉较大时可引起腹痛、便秘、腹胀、腹泻等。4.直肠具有长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检查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是最简便和经济的低位直肠和肛管疾病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查肛管及直肠下段有无异常改变,可以诊断直肠内大部分息肉。2.结肠镜检查对结肠息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取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具有诊断、治疗意义。3.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为结直肠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较钡剂灌肠有明显的优势,可发现较小的息肉病灶,并能对息肉的表面、形态及基底作细致地分析,提高诊断率。4.粪便隐血试验此检查对诊断结直肠息肉意义不大。诊断1.临床表现根据便血、粪便的改变(时间、次数、形态)、腹痛、息肉脱出肛门等表现可考虑本病。2.辅助检查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治疗应该建立在精确诊断的前提下,对息肉的性质、数目、分布、形态、位置和结肠外表现,以及患者年龄等作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估后决定。1.结直肠息肉一经发现,均应及时予以切除。2.增生性、炎症性及错构瘤性息肉虽然很少发生恶变,但也应尽可能切除。3.大多数结直肠息肉可经内镜电凝切除。4.内镜下切除的息肉如果为恶性,恶变局限在黏膜层,切缘也比较干净,就不需要追加扩大手术;相反,则应追加手术。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肛肠科
雷庆华 主治医师 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肛肠科1138人已读
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生育咨询 体检白细胞13 65 中心粒细胞80 是否正常总交流次数45已给处置建议
- 高胆固醇血症,颈部血管斑块 检验报告单发你看看,结下来怎么 阿托伐他丁,我一天吃的1粒,晚饭后接着就吃的,你看对...总交流次数33已给处置建议
- 盆腔腹膜后纤维瘤,肛门异物感 肛门坠胀感,下腹痛,老想大便 肛门外感觉疼,会阴感觉灼热,有时候排尿感觉疼总交流次数8已给处置建议
关注度 四川省 第277名
总访问量 39,940次
在线服务患者 157位
科普文章 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