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直播义诊专区 查看全部
- 精选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目前筋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受寒、创伤、免疫因素和血管炎症有关。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筋膜炎的急性发作。 一 临床表现 患者承载重量时足跟疼痛,疼痛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时的第一步最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较为缩短的状态。因而当早晨下床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但若过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症状又会再现。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导致的疼痛特点为搏动性、灼热、刺痛性。 二 检查方式 走路是否有异常,如垫脚尖、脚内翻、脚外翻等。 足底肌肉及足跟垫是否有减少。 足底筋膜有疼痛的激发点(Trigger Point)。 小腿肺肠肌(gastronemius)及腿筋(hamstrings) 有疼痛的激发点。 当大脚姆指往上翻时,足底筋膜感到过紧,甚至引发疼痛。 足部小骨头有移位(Subluxation)。 膝关节、髖关骨及腰椎因走路方式偏移造成错位(Subluxation)。 X-光检查可看到足跟骨刺(heel spurs),但有15%的人有长骨刺但没有症状。 MRI可检查出足跟骨裂伤,有足跟骨裂伤的患者会有足跟痛。 三 治疗方式 物理治疗: 休息并以物理治疗来改善足跟的疼痛,包括超短波、电疗等。久站或运动后引起的足跟疼痛,可在足跟部冰敷10分钟~15分钟。如无明显改善,可考虑局部封闭治疗。 足弓支撑: 使用带有足弓支撑的鞋垫可均匀分散患者足底压力,可在下肢负重时有效降低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进而减少反复牵拉对足底筋膜的伤害。 伸展运动: 靠着墙壁把上臂向前张开到肩膀的高度,用手掌压着墙,当弯屈一侧膝盖往墙壁推时,保持另一膝盖伸直;而在弯屈膝盖慢慢地向前靠时,尝试保持后跟平贴在地上,在感觉到跟腱和脚弓有拉张时,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放松、直立。 向前靠在固定物体上,慢慢蹲下,保持两后跟贴在地上。当你感觉跟腱和脚弓将要上升离开地面且肌肉充分拉张时,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直立。可反复练习。 在楼梯的最底阶用前脚平衡站着,慢慢降低后跟,直到你开始感到小腿肌肉拉张,保持这一姿势10秒,然后站起来,并且重复动作。 其他治疗: 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局部封闭治疗。 外用贴膏可刺激神经末梢,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常用热水泡脚,可以缓解病痛。 四 康复治疗 1、小腿胫骨前肌自我手法放松 坐在凳子上,患侧脚着地,沿着从上向下的顺序,俯身,用双手拇指对小腿前面的肌肉进行按压横拨放松,力量以有轻微的酸痛感为宜,重复3-5分钟; 2、小腿三头肌自我手法放松 坐在床边,患侧腿作盘腿状,将患侧小腿平放在床面上,沿着从上向下的方向,用双手依次对小腿的肌腹和跟腱进行按压拿捏,力量以有轻微的酸痛感为宜重复进行3-5分钟; 3、足底筋膜自我手法放松 坐在床边,患侧腿作盘腿状,将足底暴露在身体前面,沿着脚底,从足跟向前脚掌,用双手拇指依次对足底筋膜进行按压放松,力量以有轻微的酸痛感为宜,重复进行3-5分钟。当按到痛点时,可以强忍疼痛按压十秒钟,强刺激1-2次; 4、拉伸脚趾 开始姿态:坐在床上,患侧腿膝屈,患侧脚放在床面上。 拉伸方法:用手依次抓住脚趾,向后牵拉,让前脚掌有轻微牵拉感觉,每个脚趾牵拉进行10-15秒,重复2-3组。 5、滚动足底 开始姿态:坐位,患侧脚脚底踩在网球上或者按摩棒上。 训练方法:保持身体平衡,将脚底网球缓慢依次从脚跟滚到前脚掌。左右各完成10-15次,重复2-3组。 6、脚抓毛巾 开始姿态:自然站立,患侧脚放在一块铺开的毛巾上。 训练方法:呼气,脚掌用力,使脚趾屈曲抓住毛巾并轻轻抬起,吸气,缓慢回到开始姿态,抓放动作都应缓慢进行,完成10次为1组,重复2-3组。 7、温水泡脚 水温在40℃ -43℃,进行15-20分钟的浸泡。如果有条件最好用木桶(或者电动泡脚桶)泡脚,将整个小腿都能够浸泡在水中,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锻炼预防应当进渐地增加康复训练量,同时也应当注意一下几项,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避免足跟做反复做辗踩动作; 避免长时间在不平路面上行走; 控制体重,适度减肥; 纠正不良力线; 选择合适的鞋子,尤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相当重要; 继续伸展与肌力训练,特别是针对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的; 运动后,足底适当冰敷。尤其是康复早期,帮助控制炎症。
曹华金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湖南 骨科1167人已读 - 肩痹(肩痛)
肩痹 肩痹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肩关节周围炎其临床症状主要分为三期: 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明显,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肩痛以酸重不适为主,较前减轻。 3.恢复期:疼 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中医认为后的发生,常因老年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血闭阻,不通则痛,进而出现活动不利,进一步加剧了气血闭阻,以致经脉筋肉失于濡养、气血凝滞、 阳气不布、络脉不通发为本病。 肩痹发病常有明显的诱因,如汗出当风,睡卧露肩,感受风寒湿邪;或因慢性劳损或外来暴力所致的急性损伤,未作彻底治疗等。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证候: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膩,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三痹汤加减 药物组成:独活9g,羌活9g,秦艽10g,川芎9g,熟地黄12g,白芍15g,茯苓9g防风9g,细辛3g,当归9g,杜仲15g,黄芪18g 加减:冷痛较严重者,加制川乌(先)6~10g,兼痰湿者加半夏10g,南星10g 2.血瘀气滞证 证候:肩部肿胀,疼痛拒按 部 甚 黯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数。 治法:活血通络,舒筋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秦艽10g,川芎9g,桃仁9g,红花3g,羌活9g,没药9g,当归9g,五灵脂(包煎)9g,香附9g,牛膝15g,地龙10g,炙甘草5g 加减:瘀血较重者,可加入虫类药如全蝎3g,僵蚕10g。病情较轻者可改子桃红四物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 证候: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5g,桂枝9g,白芍9g,生姜15g,当归9g,川芎9g,白术9g,细辛3g,秦艽9g,防风9g,炙甘草6g。 加减:兼阳气虚者可加入制附子(先煎)6g;疼痛严重,气血亏虚较明显者可改予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治疗 (二)单方验方 1.白芍汤:白芍200~300g,姜黄12g~15g,蜈蚣10~12条。上药共研粗末,和匀备用。每次取药末12g加冷水10ml,煮沸、温服,日服3次。1周为1个疗程。功能柔肝养筋,搜风通络。 2.葛根汤:黄芪、葛根各30g,桂枝、白芍、姜黄、羌活、桑枝、当归各10g,威灵仙12g,甘草6g,田七末(冲服)3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能益气活血,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三)中成药 1.风寒湿痹证:祛痹舒肩丸、玉龙油、骨痛灵酊。 2.血瘀气滞证:伸筋丹胶囊、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归元筋骨宁湿敷剂、消痛贴。 膏 3.气血亏虚证:补气和血胶囊。
曹华金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湖南 骨科1833人已读 - 小孩足外翻
小儿外翻的治疗方法,要判断是不是真正的足外翻,注意幼儿一般会有足部轻度外翻,属于正常,而且一般脂肪比较多。 治疗建议1、需要去正规医院,特别是足踝外科进行检查,确定外翻情况。一般早期进行按摩或穿矫正鞋就能恢复,需要定期复查 2、后期比较严重时,可以考虑佩戴支具或足矫正鞋,根据足外翻的恢复情况,如果非常严重用保守治疗效果不是太好,考虑手术,一般保守治疗能够恢复。 3、同时还要注意在患儿有明显足外翻的情况下,注意减少活动,避免走路过多。
曹华金 主治医师 医生集团-湖南 骨科1348人已读
关注度 湖南省 第413名
总访问量 1,008次
在线服务患者 1,60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