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体检和防癌体检真得不一样!
前几天又有朋友问我:我没有任何不良习惯和家族病史,是不是不用参加防癌体检?我就把我的观点给他说了,他听后深表同意。我记得原来已经写过相关内容的科普小文,今天再给大家说一说,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癌症的筛查和防癌体检差不太多,都是通过医学检查方法来早期发现癌症或癌前病变。但二者针对的主体不一样,实施的形式也不一样,两者不是一回事儿。癌症发生的原因太复杂了,虽然你达不到癌症筛查的标准,或者说没有癌症高危因素,但不意味着你不用参加防癌体检。筛查针对的是人群,要考虑投入产出,还要考虑其他指标,因此要先确定高危人群,浓缩出最需要检查的那一部分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危人群。因此才会有一个标准来进行高危人群的判定,比如家族史,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等等。这些人癌症发病率更高,更需要重点关注。但如果都按照高危人群标准进行选择,就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达不到相关标准而失去癌症筛查的机会。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患癌症只是一个概率大小的问题。例如,北京抗癌协会2021年《肺癌早诊筛查指南》将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55-77岁,吸烟≥30包年,戒烟时间<15年。或者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至少有一条危险因素(不包括吸二手烟):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合并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氨等接触者)。建议对高危人群使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不推荐对中低危人群进行筛查。按照这样的建议,估计会有不少人觉得自己不符合肺癌高危人群标准,而不去进行肺癌检查。实际情况如何呢?据美国的报道显示,按照高危人群标准划分进行肺癌筛查的话,如果有人在15年前戒烟,但是担心肺癌,那么筛查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次开始吸烟,或者撒谎。有35%的肺癌患者没有资格接受筛查。对于患有肺癌的黑人女性,这个数字约为66%。每年被诊断患肺癌的人中有四分之一从来不是吸烟者。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患肺癌女性从未吸过烟,因此永远不会达到筛查标准。这些数字是不是感觉有点吓人?令人高兴的是,很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年第1期发表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的专家制定的《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该共识将肺癌高危人群的年龄界定为40~80岁,取消了人群危险因素中戒烟时间的限制。对于具有肺癌危险因素的更年轻个体,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个体意愿确定是否行肺癌筛查。另外,对于具有环境烟雾暴露因素且年龄≥40岁的中国女性,即使不合并吸烟史、家族史、既往恶性肿瘤史或肺部疾病史等,共识也建议进行肺癌筛查。总的来讲,新的共识已经变得更加灵活和实用。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就是,防癌体检是个人行为,和癌症筛查不一样,个人不需要按照高危人群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要进行体检。自己有体检的要求,或者说自己比较惜命,那就去体检好了,毕竟癌症诊断早晚对于预后影响巨大。医学检查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假阳性,引起焦虑等等。是否进行防癌体检基于个人对利弊大小的判断,要么接受不去体检的决定,要么对进行体检的决定感到满意。癌症的发生虽然有一定比例,但发生在个人身上就是百分之百了。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对于一个家庭里的所有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